张念一
两晋权臣与皇权的关系及其特点
张念一
(芜湖市博物馆,安徽芜湖,241000)
两晋权臣可分为士族和皇族两类,其影响力主要集中在东晋时期。权臣对皇权有维护并加强或者削弱两个方面的作用,在东晋大部分时期内,门阀士族把持朝政,与皇帝共治。两晋权臣的特点以及其与皇权的关系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
两晋;权臣;皇权。
本文所述之两晋权臣有一定的标准,第一,掌握实权的皇太后和依靠其掌权的外戚(如虞太后、虞亮、虞翼等),不列入权臣。权臣,从名字上就可知,仍属臣的行列,而皇帝与太上皇和皇太后不同于一般的君臣关系。第二,政权已无正常的统治秩序时期的权臣(如贾皇后等),不予列入,本文探讨的是两晋权臣与皇权的关系及其特点,而像八王之乱时期,中央政权早已没有正常的统治秩序,此时再探讨权臣已无实际意义。第三,本朝为权臣,但后来又废帝自立,建立新政权,成为皇帝的,他们的最终身份在掌握权力后到正式称帝前实际就已经是皇帝,本文不将他们列入权臣(如刘裕),而剩下的也是真正意义上的两晋权臣。
1. 士族类型
这一类型包括包括王导、王敦、桓温、谢安。晋元帝即位,王导和王敦功劳最大,故东晋诸帝,一直待王导以殊礼。在权力上,王导为宰相[1],王敦任镇东大将军,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几乎包括当时东晋全境)诸军事、江州刺史。[2]所以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开创了东晋祭则司马,政在士族的政治格局,门阀士族政治在东晋发展到了最高峰。[3]在政治上,门阀士族几乎把持东晋全部朝政,故终东晋一代,一直是琅讶王氏(王导等)、谯国桓氏(桓温等)、陈郡谢氏(谢安等)等几个大族轮流执政,皇帝几乎没有什么权力,史称“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是当时的实际情况。[4]
2. 皇族类型
这一类型包括司马道子和司马元显。谢安曾立大功,使他的权力引起了晋孝武帝的忧虑。晋孝武帝开始重用同母弟司马道子,司马道子委任儿子司马元显当政,权力开始向皇族转移。但这种转移打破了东晋政权长期以来的权力平衡,敲响了其灭亡的丧钟。
1. 均集中在东晋
两晋分为西晋和东晋两个时期。其中,西晋大部分时期处在混乱状态,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摇摇欲坠,此时再探讨权臣已无实际意义。而东晋大部分时期则是门阀士族把持朝政,权臣较多,与皇帝共治。所以,晋朝的权臣均集中在东晋时期。
2. 功过各不相同
王导、王敦帮助晋帝即位,稳定南方局势,是有功之臣。但后来,两人分道扬镳,王敦起兵叛乱,而王导却在平叛后继续帮助晋帝稳定局势,功劳最终大于王敦。桓温虽有废立之举,但终未能篡位,且帮助晋室灭亡成汉政权,扩大了版图,也有功于晋帝。谢安则主导了淝水之战的胜利,挽救了晋帝的政权,是晋室的最大功臣。而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则很腐败,种下了晋室灭亡的种子,也导致了国家的混乱,作为以过为主。
3. 结局各不相同
王导、桓温均得以善终。其中,王导因有功于晋室,大部分时期荣华富贵,得以善终。[5]桓温虽未能得到皇位,但也一直大权在握,且死时也得以善终。[6]但王敦、谢安、司马道子、司马元显则结局悲惨。其中,王敦叛乱失败并死亡,成为朝廷的叛逆。[7]谢安虽是晋室的最大功臣,却因威望太高,而导致晋孝武帝猜疑而被迫要求出镇广陵。[8]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则因倒行逆施被杀。[9]
谈到两晋权臣对皇权的影响,首先要对他们的权力大小进行比较,再通过这种比较来分别指出他们对皇权的影响。两晋权臣的权力大小和对皇权的反作用程度,可以分为三个档次。
根据桓温掌权时的权力特征,其掌握的权力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掌握朝廷大权。桓温“因朝野之怨,乃奏废浩”。[10]从此,内外大权集于桓温一身。[11]第二,行使废立皇帝大权。桓温企图先在北方立功,归来后再受九锡之赏,不料遭受挫折,名声实力陡然大减,于是参军郗超进献废立之计,桓温便废掉哀帝拥立简文帝。[12]桓温掌握朝廷内外大权,成为两晋权力最大的权臣之一,如此大的权力,不免对皇权产生了很大的削弱作用。
根据司马道子、司马元显分别掌权时的权力特征,其掌握的权力分别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司马道子、司马元显分别身为百官之首本身掌握的权力。作为百官之首,辅助皇帝,以此影响皇帝的决策。第二,掌握朝廷大权。太元二十一年(396),晋孝武帝被张贵人所杀,晋安帝即位,他是个痴呆,无法执政,实际由司马道子掌握朝廷大权。[13]隆安三年(399),司马道子患病,加以昏醉,司马元显知道父亲的声望已不再,于是解除其司徒及扬州刺史职务,并自任扬州刺史,司马道子知道后大怒但已不能再作什么。[14]司马元显、司马道子分别实际掌握朝廷内外大权,与桓温一样成为两晋权力最大的权臣,如此大的权力,再加上他们的倒行逆施,也对皇权产生了极大的削弱作用。
根据王导掌权时的权力特征,他的权力体现在两方面:第一,王导身为宰相本身掌握的权力。与司马道子、司马元显一样,王导身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以此影响皇帝的决策。第二,皇帝赋予其特殊的政治地位,执掌朝廷大权。因为王导在晋元帝登基过程中起到的特殊作用(具体情况在前文中已有叙述),晋武帝赋予其特殊的政治地位,执掌朝廷大权。
根据王导掌权时的权力特征,他的权力也体现在两方面:第一,与王敦一同作为王氏家族的代表行使行政上的权力。王导、王敦一人为宰相、一人在都城之外的地区,两人联合起来执掌权力。[15]第二,政治、军事上的权力。王敦为镇东大将军,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几乎包括当时东晋全境)诸军事、江州刺史。[16]322年,素有野心的王敦以诛刘隗为名,在武昌起兵.直扑都城建康,王导为保全王氏家族利益,暗助王敦,结果戴渊、周额被杀,刘隗、刁协则北投石勒,皇帝当时已经一败涂地;但之后王导站在皇室的立场上向皇帝请罪,并反对王敦进一步压制皇帝,王敦谋反的图谋便难以成功。[17]由此可见,王导、王敦联手可以压制皇帝,但单个人的权力要小于桓温、司马道子、司马元显。
一方面,司马睿在南方初期,威望有限,王导及王敦给予其很大帮助,如,永嘉五年,“中宗出”[18],乘肩舆,摆全副仪仗,而王敦、王导等人和一些知名人士都跟随,吴人纪瞻、顾荣,都是江南名人,悄悄观看,见王敦、王导等人竟如此恭敬,都大吃一惊,相继在路边施礼拜迎。[19]后司马睿逐渐赢得了南北士族的共同拥戴,为其即位奠定了基础。司马睿即位后,王敦叛乱,王导又为晋元帝司马睿稳定局势;永昌二年,晋元帝死,晋明帝司马绍继位,王导辅政晋明帝,王敦图谋篡夺,王导“便率子弟发哀”[20],人们都以为王敦已死,于是斗志高昂,晋明帝讨伐王敦,使王导假节,都督诸军,领扬州刺史之衔,后平定王敦之乱。[21]东晋的皇权得到维护和加强。另一方面,王导、王敦虽然在晋元帝登基的过程中起到了特殊作用,维护和加强了皇权,但他们共同掌握的很大的朝廷内外政治军事权力,自然也对皇权产生了很大的削弱作用。其中,由于王敦发动了叛乱(前文已有叙述),他对皇权产生的削弱作用更大。
谢安的权力体现在身为宰相,作为百官之首,辅助皇帝,以此影响皇帝的决策。但后来谢安的巨大声望受到了皇帝的猜疑而被迫要求出镇广陵。[22]这个现象表明,谢安的权力与前面几位权臣尚有差距。
太元八年,苻坚南下,准备灭东晋,以统一全国。面对强敌,谢安神情泰然,毫无惧色。[23]“遂命驾出山墅”[24],亲朋好友聚在周围,与谢玄下围棋,谢安平常棋艺不及谢玄,但这一天谢玄心慌,败于谢安,又登山游玩,到晚上才返回,部署将帅,面授机宜,大败苻坚后,喜信送到谢安手里,谢安正与客人下围棋,看罢信丢在床上,全无喜色,下棋如故,客人询问,才慢慢答道小儿辈已打败敌寇,他因统率作战有功,晋封太保。[25]这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战,此战之胜大大维护和加强了东晋的政权和皇权,谢安则是它的主要指挥者。
研究两晋权臣与皇权的其它关系,不能不提该时代特有的士族大家与皇帝共天下。晋元帝司马睿即位后,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效,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的百姓称这种现象为“王与马,共天下”(即士族与皇帝共天下)。
晋元帝登基,王导、王敦兄弟的功劳最大,这其中,王导位高权重,而王敦则总掌兵权。[26]因此,登基大典那天,皇帝司马睿突然拉住王导同升御床,王导推了三四次才作罢。[27]所以"王与马,共天下"的典故有着实际的历史含意,反映了东晋门阀政治的特殊背景。
由于士族在皇帝面前的崇高地位,加上各士族之间的矛盾,东晋一朝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始终十分严重,使该政权的政治不稳定。[28]
研究两晋权臣与皇权的其它关系,对两晋的权臣与官僚集团方面的研究也很重要,在中国古代的封建政权中,官僚集团历来是皇权的一个重要支柱。
王导本身是官僚集团的一员,又与王敦一起获得了与皇帝共天下的地位,他与官僚集团之间的特点是与其他官僚集团成员一起,对皇室以忠为主。
王导虽然曾与王敦联手损害过皇权,但其它大部分时期仍忠于皇室,对于王敦叛乱欲推翻晋室,王导表示反对,并与晋朝皇帝和拥护皇帝的官僚集团成员一起共同对抗王敦,粉碎了叛变,维护了皇权。[29]
王敦本身也是官僚集团的一员,又与王导一起获得了与皇帝共天下的地位,他与官僚集团之间的特点却是忠和叛并存(对皇室和官僚集团大部分成员,包括同属王氏家族的王导而言)。
王敦在初期与王导一起扶植司马睿登上皇位,稳定南方局势,这对皇室和官僚集团大部分成员而言是有功的,但后期的叛乱则让他完全走到了皇帝和官僚集团大部分成员的对立面(包括同属王氏家族的王导,具体情况前文已有叙述)。[30]
桓温本身也是官僚集团的一员,又掌握了统领官僚集团的权力,他与官僚集团之间的特点是对皇室以叛为主,站到了皇室和官僚集团大部分成员的对立面。其突出表现便是面见皇太后,直接废立皇帝;后又出兵威逼皇室和官僚集团大部分成员。[31]
但正因为他未能掌握整个官僚集团,虽然他大权在握,但在官僚集团中不畏惧其权势,维护晋室天下者,不乏其人。如,咸安二年(372),晋简文帝写遗诏,要桓温依周公先例居摄,此举几近让国,在皇帝态度已经如此的前提下,王坦之仍然亲手撕毁遗诏,皇帝表示晋室天下,只是因好运而意外获得,但王坦之却认为晋室天下,是宣帝(司马懿)和元帝(司马睿)建立的,不能由现在的皇帝独断独行,晋简文帝于是命王坦之改写遗诏。[32]面对他临死前出兵威胁皇室,官僚集团其他成员采取了借故拖延的方法。[33]这一策略取得了成功,他到死也未能推翻晋朝皇室。[34]从以上事实可见,如果他掌握了整个官僚集团,晋室不到420年,估计已被推翻。
谢安同样本身是官僚集团的一员,又掌握辅佐皇帝统领官僚集团的权力,他与官僚集团的特点对皇室以忠为主,与其他官僚集团成员联手辅佐皇室。如,著名的淝水之战就是典型。
但谢安对官僚集团的控制力比王导、王敦、桓温更弱,他在淝水之战中的赫赫战功引起了晋孝武帝的猜疑。于是,晋孝武帝开始重用皇族司马道子,司马道子委任儿子司马元显当政,朝廷的权力开始由士族向司马氏皇室成员转移。[35]
总之,两晋权臣与皇权的关系及其特点,打上了两晋所在时期的时代烙印,与其政治形势密不可分。正因为东晋大部分时期是门阀士族把持朝政,与皇帝共治。所以,晋朝权臣均集中在东晋,探讨两晋权臣与皇权的关系及其特点,自然也集中在东晋时期。
[1] 房玄龄. 晋书·王导传[A]. 纪昀,等.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C].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2] 房玄龄. 晋书·王导传[A]. 纪昀,等.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C].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3] 朱绍侯. 中国古代史(上册)[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 335.
[4] 朱绍侯. 中国古代史(上册)[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 335-336.
[5] 郑樵. 通志卷一百二十五[A]. 纪昀,等.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C].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6] 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卷三十九之五集[A].师石山房丛书[C]. 姚振宗. 上海: 开明书店, 民国.
[7] 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第九十三[A]. 四部丛刊景宋本[C].
[8] 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四十八[A]. 纪昀,等.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C].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9] 吴士玉. 骈字类编卷一百十六[A]. 纪昀,等.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C].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10] 姚振宗. 隋书·经籍志考证卷三十九之五[A].师石山房丛书[C]. 姚振宗. 上海:开明书店, 民国.
[11] 房玄龄.晋书·恒温传[A]. 纪昀,等.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C].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12] 房玄龄.晋书·简文帝本纪[A]. 纪昀,等.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C].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13] 房玄龄.晋书·司马道子传[A]. 纪昀,等.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C].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14] 房玄龄.晋书·司马元显传[A]. 纪昀,等.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C].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15] 房玄龄.晋书·王敦传[A]. 纪昀,等.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C].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16] 房玄龄.晋书·王敦传[A]. 纪昀,等.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C].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17] 张梅华.一看就懂的魏晋史[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 162-164.
[18] 李昉.太平御览卷第三十[A]. 四部丛刊三编景宋本[C].
[19] 房玄龄. 晋书·王导传[A]. 纪昀,等.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C].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20] 陈舜仁.(万历)应天府志卷二十七[A]. 明万历刻增修本[C].
[21] 房玄龄. 晋书·王导传[A]. 纪昀,等.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C].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22] 房玄龄. 晋书·谢安传[A]. 纪昀,等.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C].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23] 房玄龄. 晋书·谢安传[A]. 纪昀,等.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C].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24] 李白. 李太白诗集注卷二十一[A]. 纪昀,等.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C].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25] 房玄龄. 晋书·谢安传[A]. 纪昀,等.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C].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26] 朱绍侯. 中国古代史(上册)[M].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 335.
[27] 张岂之. 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29-230.
[28] 朱绍侯. 中国古代史(上册)[M].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 335.
[29] 房玄龄. 晋书·王导传[A]. 纪昀,等.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C].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30] 房玄龄. 晋书·王导传[A]. 纪昀,等.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C].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31] 房玄龄. 晋书·桓温传[A]. 纪昀,等.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C].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32] 房玄龄. 晋书·简文帝本纪[A]. 纪昀,等.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C].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33] 房玄龄. 晋书·桓温传[A]. 纪昀,等.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C].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34] 房玄龄. 晋书·桓温传[A]. 纪昀,等.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C].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35] 房玄龄. 晋书·谢安传[A]. 纪昀,等.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C].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werful Official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Royal Power i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Jin Dynasties
ZHANG Nian-yi
The powerful officials i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Jin dynasties generally came from royal and noble families, and their dominance in power was most visible in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The powerful officials played two completely contrary roles in the national political life, that is to say, advocat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royal status on one hand or weakening royal influence on the other hand. During most time of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state affairs were in the grasp of noble families who ruled the country with the emperor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werful official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royal power i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Jin dynasties were strikingly mark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imes.
Western and Eastern Jin Dynasties; powerful officials; royal power.
K237
A
1009-1114(2019)02-0065-04
2019-01-17
张念一(1981—),安徽芜湖人,硕士,芜湖市博物馆馆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
文稿责编 承泽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