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景波 刘美云 陈 昊
(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山东 青岛 266108)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是一个与国家制造业发展相互联系的课题[1],他在某种程度上维系着国家制造业的繁荣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服务企业生产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具备“工匠精神”的素养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标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着一定的关联性[2],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标准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也应该顺应这一潮流,及时进行改革和创新。高职院校培育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是高职院校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高职学生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做出贡献的需要。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是高职院校推进内涵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有助于高职院校发现人才培养工作的“短板”,避免高职院校少走“弯路”,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问题[3]。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是一个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综合过程,其中要以高职院校为主体,因此,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是必要和可行的。
在2016年和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连续两次强调了“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表明培育具备“工匠精神”的高职学生已经成为新时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国内外研究者对“工匠精神”的内涵研究较多[4],但是仍然没有取得统一的界定意见。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工匠精神”与职业精神紧密关联[5],他不仅集中体现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还是从业者应有的行为表现和职业价值取向,它在行为上主要表现为创新、专注、敬业和精益。
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主要由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构成[6],其中能力结构中的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构成了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社会能力和素质结构构成了职业精神,他是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载体和现实体现”,是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生涯的品行素质。因此,良好的职业精神是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核心和内涵,“工匠精神”是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高层次体现和升华。
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7],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更是实现高职学生人生价值的有效途径。
2.1.1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是高职教育深化改革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常态的特征,国家人力资源需求也发生了较大改变。高等职业教育能否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关键在于高职学生能否以积极的态度和扎实的专业功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高职院校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当前,高职院校为培养综合素养较高的人才进行了多种尝试,如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办学等,不管采取何种方式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重要标志就是学生服务和奉献国家。高职学生只有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严谨认真和一丝不苟地工作,才能实现这个目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在于创新模式和完善各种育人条件,使其符合高职教育育人需要。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是对高职教育育人的新要求,“工匠精神”不但是职业要求,更是学生做人的基本要求。教会学生正确做人做事是高职教育最基本的教育属性,“工匠精神”集中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趋向,也是高职院校育人的重要指向标。
2.1.2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存在的历史使命就是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代,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如《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和新旧动能转换等将会表现出新的发展特征,他们对人才水平的需求也将体现出新的要求,但是对人才的严谨、敬业、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没有发生改变。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本质上就是要求学生以积极态度对待工作和人生,这是他们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保障。新时代要求高职学生要有新的作为,他的前提是高职学生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具备完整的人格魅力,也就是“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突出人本思想,这就预示着高职学生应该具备以事业为重,并且拥有发展事业梦想的人生情怀。高职学生“工匠精神”要求学生应该拥有远大理想,有着为祖国和民族尽责的情怀,这并不是意味着高职学生做出“轰轰烈烈”的伟大事业,更多的是表现在现实工作的日常小事情上,如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能够认真学习广联达、BIM技术等专业核心技能,为未来岗位上发挥积极作用奠定扎实的基础。高职学生服务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求学生在平凡的岗位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而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也离不开这种精神。
2.1.3高职学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工匠精神”的支撑 高职学生是服务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以积极的工作态度使个人专业技能在现实工作岗位上最大化发挥作用。高职学生想要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下来,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只有包含了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内容,具备了“工匠精神”的基本素养,才可以采取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去学习和工作,并为国家做出积极的贡献。由此可以看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与他们的人生价值并不是一对矛盾体,而是一种相向而行的品质。在一定条件下,高职学生具备了“工匠精神”也就具备了正确的人生观,这也是保证高职学生拥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性条件。从高等教育特点看,高职学生具有不同于普通高校学生的特点,侧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是职业教育的突出特征,同时又不能忽略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技能素养同时养成,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而这一目标实现需要一个点的支撑,“工匠精神”在高职学生中的具体要求恰好符合这一要求。因此,从某种程度上看,高职学生具备了“工匠精神”的素养,也就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职教育的育人目的和属性[8],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是可以完成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任务的。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了教育教学质量诊改阶段,各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质量;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和人文情怀;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在高职学生培养中的作用。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也是一脉相承的,这为高职院校将国学融入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创造有利的条件。
2.2.1高职教育育人属性与“工匠精神”要求相一致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其与企业行业生产紧密联系,并且还具有高等性特征。企业行业所追求的是正常生产经营,并且创造一定的利润,实现这些需要全体职工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管理经验。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职工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工匠精神”,企业行业的生产经营才会按照预期规划进行。但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摆在企业行业面前:去何处寻找符合要求的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初衷就是为企业行业提供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随着国家对具备“工匠精神”素质建设者的重视,高职院校也将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作为整体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并且将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放在了较为突出的位置,课程体系构建和师资队伍建设都围绕这样的目标而展开。“工匠精神”源于古代工匠精心劳作和对技术的精益求精,这种历史的传承与当今世界发展大趋势是不相违背的。高职学生只有具备了对工艺和技术求精和求真的精神,才能积极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就是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功底和精益求精品质的未来“匠人”,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高等职业教育育人属性和“工匠精神”要求是相通的,两者结合起来可以有效、最大化地发挥合力作用,促进高职学生全面成长和成才,不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也为国家战略的实现奠定扎实的人才基础。
2.2.2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可以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2016年年底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高职院校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事关高职学生能否具有社会主义意识的关键性工作,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是当前高职院校育人改革模式的重要方面。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重视他们的思想政治引导,强调学生的家国思想。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环境下,高职将会更加重视各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切实地将专业技能课程育人职能发挥出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他涉及各个方面的要求。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是学生思想政治和职业技能相结合的产物,因此,高职院校只有扎实地开展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才能有效地促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离不开一定的正确思想政治导向引导,而高职学生正确思想导向来源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涵盖了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价值取向,其中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内容方面的要求为高职院校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育人活动的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工作与高职院校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的。
2.2.3高职院校文化传承需要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 文化传承是高职院校的办学职能之一,这里强调了高职院校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高职院校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方式就是开展国学教育,而国学教育内容往往与古代工匠敬业和精益求精联系在一起的,这些正是“工匠精神”初步的思维表现,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国学教育要与当前开展的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紧密结合起来。高职院校文化传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随着时代变化,不断更新文化传承的内容和方式。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中国优秀文化也是一脉相承的,而“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要求也是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以新的形势和要求出现,“工匠精神”在高职学生身上以一种更加质朴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对高职院校文化传承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高职院校应该以高职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开展国学教育,同时要注重对高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承方式,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和相互转化、促进的过程。只有在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中,才可以看出文化对高职学生人生产生的深远影响。高职院校文化传承更多地是将文化精神融入高职学生“血管”里,让中华文化在他们身上绽放光芒,而这正是由于高职学生具备了“工匠精神”,才能将文化传承贯彻下来。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高职院校文化传承需要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支撑。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在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要从职业教育顶层设计、高职院校内部质量诊改和产教融合等方面探索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途径。
首先,高职教育观念要积极转变,构建多元化职业教育体系。国家要积极倡导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成功的成才观,不断完善人事、劳动、分配制度和社会评价体系,构建“国家资格框架”,实现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等值化。同时,从国家层面给一线劳动者经济社会地位,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建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特殊岗位津贴制度,实现社会用人观从“唯学历”到“职业技能”的转型。与此同时,国家要加快《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完善,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提供法律依据,按照法律规定明确高职教育参与主体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国家要重视一线生产工人的社会保障和待遇问题,让高职学生拥有职业归属感,使高职学生安心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国家应该支持各级政府将高职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前做好高新产业所需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工作。高职院校要根据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探索多元化的育人模式,按照新时代要求,积极转变育人理念,将培育什么样的人和为谁培养人置于学校育人工作的首位,突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质量。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全面成长和个性发展,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让高职学生真正拥有职业教育归属感。
其次,扎实推进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诊改工作,发挥高职院校积极作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目标、教学过程和日常管理三大要素的有机教育统一,因此,高职院校要从诊改角度去思考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问题,要从办学方向进行诊改,明确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纳入整个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高职院校要实施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目标和关键结果目标责任体系考核,建立三级目标责任体系,每一级目标和相对应指标应该层层支撑、紧密联系,形成育人目标链。要实现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教育教学质量的全过程监控,进一步完善专业类别、课程体系、教师、学生的诊改标准,切实将他们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中的价值融入高职院校质量管理体系中。高职院校要将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目标、措施、结果,按照PDCA循环理论扎实推进高职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从而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创造有利的因素。高职院校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课程体系建设,按照高职教育本质价值和学生全面成长的要求,设置专业课程和人文素质课程,同时要将学校文化、管理制度和家长参与的育人过程积极转化为隐性课程,逐步完善适应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需要的大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是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内容,事关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成败,因此,高职院校要建立师德档案,约束教师教学行为,为高职学生树立具有正能量的学习榜样。
最后,产教融合是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是支撑中国制造、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的一项举措。高职院校要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和产业结构升级,就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发挥企业在育人中的重要主体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可以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让企业切实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产教融合可以吸引企业主动参与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工作,只有实现产教融合,双主体育人、校企合作育人、教师师傅共同育人才会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富有成效,这是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一条理想之路。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产业化教育、工业文化教育、企业文化教育是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要内容,因此,高职院校要在产教融合方面下大气力,同时,政府要支持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集团化办学等方面进行有益尝试,从而丰富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途径。高职院校在探索产教融合过程中,要将企业职业技能认证引入学生日常培养工作中,改变传统职业技能大赛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职业技能比赛的锻炼,从而提高他们服务企业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操守。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是高职院校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是其内涵发展的必要丰富,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各项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同时,也可以有效加快高职院校育人理念的转变。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高职院校注重学生“人文+技能”素养培养的一种有效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校、学生、政府、企业和家长的利益诉求。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受到国家教育政策的大力支持,高职院校所提供和准备的各项教学资源必须支撑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需要,这也是顺利开展此项工作的前提。当然,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他需要高职院校发扬“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创设有利条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传统文化与家和文化融入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过程中,从而培育高职学生的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和家和意识。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高职院校主动地创新和诊改,及时发现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实事求是地纠正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各种偏差,同时,要精准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这些工作都是与高职院校办学价值取向和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相向而行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去考虑培育的途径,尤其要与国家发展战略和高职教育育人特点相适应,要防止出现“盲目跟风”现象,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政府要鼓励高职院校探索适应各自特点的校企合作办学和产教融合形式,适当下放高职院校办学的自主权,以此激发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