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崧舟“爱上语文”的四层涵义

2019-12-27 06:38:12王皓淼
文化产业 2019年16期
关键词:语速讲座古诗文

◎王皓淼

2019年7月底到8月初,杭州师范大学王崧舟老师于登上《百家讲坛》,开讲12集系列节目《爱上语文》,其同名图书也已由齐鲁书社出版。《爱上语文》的12期节目,的确做到了有让人亲近的温度、有超越学科的高度、有扎根文化的厚度。而王崧舟老师这本讲座同名书,也做到了让语文“超越学生”“超越学校”“超越学科”。《爱上语文》节目和图书都做到了雅俗共赏。

按照《爱上语文》这本书的目录,全书12章,依次是:(1)学语文就是学文化;(2)看不见人怎么看得见语文;(3)书读百遍真能其义自见吗;(4)这样学语文才有味道;(5)学语文就是精神返乡;(6)学语文需要转化密码;(7)推敲语文就是推敲思想;(8)未经思辨的语文毫无价值;(9)用“三只眼睛”看语文;(10)学语文就是学做人;(11)像苏轼那样用语文成全自己;(12)语文学习的三重境界。

在讲座中,12期节目的标题分别是:(1)语文中的文化美;(2)诗歌中的人与情;(3)读诗中的“厚”与“薄”;(4)字词背后的味道;(5)文化意象的魅力;(6)言与意之间的转化;(7)含英咀华靠“推敲”;(8)童趣诗里藏思辨;(9)语文学习的“三只眼”;(10)文字背后见人心;(11)语文学习的人生价值;(12)语文学习的三重境界。听过讲座,读了书之后可以发现:讲座虽然有时间限制,但其内容都是图书的精华。

我们结合自己学习语文的经历来讨论王崧舟老师所讲语文教学的方法,把相似之处归纳在一起就会发现:“爱上语文”这四个字,其实包含了四方面内涵。

一、爱上语文课

“爱上语文”的第一层含义是爱上语文课。

这件事情需要师生通力协作才能实现:老师要鼓励学生,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老师的鼓励更多体现在与学生互动和对学生的奖励;学生也要积极配合老师,展现自己的求知欲。

在2000年,笔者刚步入初中。当老师讲完《扁鹊见蔡桓公》并留下背诵全文的任务后,笔者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声情并茂地诵读了全文,获得了老师的奖励和赞赏,也把热爱古诗文的热情传染到了全班。在后来背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五柳先生传》等古诗文的时候还玩出了花样——大家竞争谁用的时间最短、谁的背诵最像话剧表演,直到最后我们班成为整个年级语文学习的榜样。

王崧舟老师在讲座的第一集就有例证,品读解析《江雪》的“千万孤独”。如果没有良性的师生互动,断然不会有深入的学习心得。

二、爱上语言文化

“爱上语文”的第二层含义是爱上语言文化。

如果我们要将《离骚》通篇背下来并且丝毫不觉得枯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只要学会设身处地地体会屈原的悲情人生,当我们在感到孤独无助的时候用屈原的人生际遇安慰自己,并且把“申椒”“菌桂”“将从彭咸之所居”这些专业性词语和典故用演话剧的方法加深理解,相信这篇名作一定会被你彻底消化。

在这里有必要再扩展一步:爱上语言文化的根基必须是爱上优秀传统文化,爱上我们的汉语言体系。近年来我们国家提出并强调“文化自信”,原因之一便是意识到年轻一代人的文化认同感在逐渐下降这一现实。

三、热爱语言文化并以之为上品

“爱上语文”第三层含义是热爱语言文化并以之为上品,也就是要做到“诗是吾家事”,就是要在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做到“以探索古诗文为上等事”。

譬如说在朗诵文天祥的《正气歌》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语气和语速的变化体现诗人心中的正气和诗人身陷囹圄这一处境的鲜明对比,更添一份悲情色彩,让单纯的诵读成为声情并茂的演绎;同时,全诗有12个历史典故,也能激励人们继承孔子、孟子、文天祥、海瑞等先贤留下的浩然正气,学习这首诗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树立个人人生价值观的过程。

笔者的经验是:第一部分“天地有正气……一一垂丹青”,语气平和中略显铿锵,每字1秒;第二部分的12个典故,是重点刻画诗人内心活动的高潮部分,所以语气逐渐激烈,语速也“三级跳”:(1)“在齐太史简……在汉苏武节”大约每句3秒,(2)“为严将军头……为颜常山舌”每句2秒,(3)“或为辽东帽……逆竖头破裂”语速加快到两句3秒;第三部分“是气所磅礴……道义为之根”,每句诗的语速减慢到3秒,但是语气依旧慷慨;第四部分从“嗟予遘阳九”开始,通过一声叹息将语气和语速调整回第一部分的状态,特别是全诗最后四句“哲人日已远……古道照颜色”既要体现出对人生境遇的无奈,也要体现出矢志不渝的气概——“古道照颜色”的“古道”暗指苏武、颜杲卿、诸葛亮等先贤所坚守的道义和正气。

由此可见,朗诵古诗文,绝不能抛开历史环境和作者的悲喜之情,一定要透过文字唤醒人格心灵,正如王崧舟老师品读于谦《石灰吟》所说的那样:“每一个字都是一道光,照亮的不仅是那个历史语境中的伟大的灵魂,而且是当代语境中每一个与之相遇的灵魂。”

四、甄别雅俗,热爱上乘语言文化

最后,“爱上语文”第四层含义就是甄别雅俗,热爱上乘的语言文化。

当今这个文化多元时代,真正“上乘”的语言文化不仅包括“阳春白雪”的内容,也包括“下里巴人”的内容,孟子就有过“今之乐犹古之乐”的观点。

在《爱上语文》一书中,王崧舟老师单独拿出一个章节来讲中国古代的童趣诗和田园诗。这些作品放在古代社会的环境下,就是“俗文化”,但这些佳作中蕴含了大量的哲理,加上历史的沉淀,使得这些诗词成为当今社会环境下“雅文化”的一部分。倘若穷根究底,屈原的作品就是“俗文化”升华为“雅文化”的最早例证。自汉以来,人们就开始把含有楚地民歌成分的屈原作品视为经典。

所以,当我们把“爱上语文”理解为“热爱上乘的语言文化”时,就意味着学习语文不仅要接“天线”,还要接“地气”。不过当今社会有许多新字新词,我们也要小心一些低俗、媚俗的新造字词,要给学生们留一方语言文化学习的净土,激励学生对语文课、学习语言文化的热情。

总的来说,《爱上语文》12期节目的确有让人亲近的温度、有超越学科的高度、有扎根文化厚度;王崧舟老师这本讲座同名书,也的确让语文“超越学生”“超越学校”“超越学科”。节目和图书都做到了雅俗共赏,值得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人学习。

猜你喜欢
语速讲座古诗文
国学周周读
国学周周读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说话人识别中语速鲁棒性研究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他只做有“思享”的讲座,让小小微信装下一个“万人体育场”
山东青年(2016年3期)2016-02-28 14:25:46
书法史讲座(十二)
书法史讲座(五)
语速里的微妙心理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