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伊名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汉书》卷八《古今人表》中有“子桑子”,列于战国时代。关于“子桑子”其人,历史记载中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子桑子是六国时桑丘子,属先秦阴阳家;一种认为《汉书》所列时代有误,子桑子是春秋末年人,即《论语》中的子桑伯子,《庄子》中的子桑户,其思想和行为都与道家有关联。此外,关于子桑子的姓氏与名、字,历来众说纷纭。因此,有必要对“子桑子”及其相关资料、观点进行梳理和甄别,对其思想和文学形象进行考察与分析。
《汉书·古今人表》将子桑子列于战国,基本与齐威王、秦惠文王同时。关于子桑子其人,历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子桑子即六国时桑丘子;另一种观点认为,子桑子当处于春秋末年,也即子桑伯子、子桑户、《楚辞》中的桑扈。综合现有资料,笔者认为,子桑子可能是春秋末年人,也即子桑伯子、子桑户。
清代沈钦韩在《汉书疏证》中注子桑子:“子桑子,若子桑户于此太后,疑非也。《广韵》注:‘《艺文志》有桑丘公。’盖此。 ”[1](294)即认为子桑子是桑丘公,而子桑户的时代在子桑子之后,此说疑非,子桑子非桑丘公。宋邓名世在《古今姓氏书辩证》中道:“汉有桑丘公著书五篇。《元和姓纂》曰:下邳有桑丘氏。谨按:王子年《拾遗记》曰:少皋号曰穷桑氏,亦曰桑丘氏。 六国时桑丘子著阴阳书,即其裔也。 ”[2](163)“汉有桑丘公”一句中,“汉”后脱“书”字,应为“《汉书》有桑丘公著书五篇”。查《汉书》,卷三十有“乘丘子五篇”[3](334),属阴阳家,注云“六国时”[3](334)。“乘丘”应作“桑丘”。 《汉书疏证》注云:“乘丘子五篇:当作桑丘。《隋经籍志》晋征南军师杨伟撰《桑丘先生书》二卷,本此。 ”[1](261-262)可与邓说互证。 又王先谦在《汉书补注》中云:“叶德辉曰:沈说是也。邵思《姓解》二引《汉志》正作桑丘。 ”[4](231)可为佐证。 因此,桑丘公即是桑丘子,是六国时人,著阴阳家书五篇。那么子桑子是否是桑丘公呢?上文提及桑丘公,仅说其为六国时人,其究竟属于哪一个具体的时段无从查考。不过,《汉书·艺文志》将桑丘公列于邹衍(约公元前324年至公元前250年)之后,而《古今人表》中子桑子则列于邹衍之前。按照《汉书·古今人表》,子桑子在齐威王之后,秦惠文王之前,也即大概在公元前378至公元前311年之间,与桑丘公的生活年代有一定差距,二者不大可能是一人。如果子桑子与齐威王、秦惠文王同时,那么与庄子(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的生活年代相距并不很远。《庄子》中之“子桑户”出现于《庄子》内篇,内篇是庄子自作,因此如果子桑户确有其人,最晚不能晚于庄子。假设子桑户是庄子的同时代人,其与子桑子的生活年代实际有不少重合,似不至于如沈氏所言“太后”。更何况,《庄子》中的子桑户与孔子有相当一部分的对话,似乎是孔子的同时代人。因此,子桑子若基本与子桑户同时,那么其生活时代可能已不在战国,最晚可能在春秋末年,距离桑丘公的时代就更远了。故笔者认为,子桑子不是桑丘公。
关于子桑伯子与子桑户的关系,历来学者多认为二者为同一人,如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卷第三注云:“子桑伯子,鲁人。胡氏以为疑即庄周所称子桑户者是也。”[5](116)又如宋黎靖德《朱子语类》:“胡先生说《庄子》所载三子,云:孟子反、子桑户、子琴张。子反便是孟之反,子桑户便是子桑伯子……”[6](677)子桑伯子出现于《论语·雍也》:“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7](50)由此可知,子桑伯子是孔子的同时代人,因此当处于春秋末年。子桑户出现于《庄子》:“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友……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待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 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8](68-69)翟廷瑨《关于子桑伯子》一文认为:“对《庄子》的史料价值要作分析,不过,这里和《论语》《说苑》相参证,子桑伯子和子桑户都是孔子同时代的人,而且都与孔子交往过,都是隐士一类的人物,应当是一个人。 ”[9](98)另《楚辞》还有“接舆髡首兮桑扈裸行”[10](272)之句,桑扈的“裸行”与子桑伯子的“不衣冠而处”相似,可能为同一人。汪瑗《楚辞集解》中道:“桑扈,亦隐士也,即《庄子》所谓‘嗟来桑户乎’是也。户、扈通用,或从省也。裸行,谓赤体而行也。朱子疑《论语》所谓子桑伯子亦是此人。 ”[10](273)可为其佐证。
那么子桑子是否是子桑伯子呢?关于《汉书》中记载的子桑子年代有误,清钱大昕在《三史拾遗》中即有怀疑:“(子桑子)未知何人,若《论语》之子桑伯子,即《庄子》之子桑扈,似时代不当在此。”[11](908)“扈”与“户”,古代通用。周寿昌在《汉书注校补》中也道:“此前一人为子桑子,亦以春秋时人列于战国矣。 ”[12](509)即认为子桑子是春秋时人。 《汉书补注》中道:“(子桑子)梁玉绳曰即子桑伯子也,疑传写伪列于后。 ”[13](79)同样认为《汉书》卷八古今人表中的子桑子应为春秋时人,就是《论语·雍也》中提到的子桑伯子。子桑子既与子桑伯子,也即子桑户基本处于同一时代,则其亦应生活在春秋末年。目前,子桑子为春秋时期子桑伯子的观点没有充足的材料予以否定,故笔者遵从前代看法,认为子桑子与子桑伯子、子桑户、桑户实际为同一人。
东汉郑玄还提出过一种观点,认为子桑伯子是秦大夫公孙枝。这一观点历来学者多持反对意见,如何晏在《论语注疏》中即道:“郑以《左传》秦有公孙枝字子桑,则以此为秦大夫,恐非。 ”[7](50)明代陈士元《论语类考》卷八有:“郑云:‘子桑,秦大夫。’盖以《左传》秦有公孙枝字子桑也,郑玄引之谬矣。 ”[14](179)根据与秦大夫公孙枝相关的记载,可以明确其不是子桑伯子。《吕氏春秋》中有“秦穆公师百里奚、公孙枝”句,注云:“公孙枝,大夫子桑也。 ”[15](92)由此可知,公孙枝是秦穆公时人,且根据记载,在秦穆公赎回并重用百里奚这件事上,公孙枝起了比较关键的作用。可见,公孙枝热衷政治,似不曾有“行简”的事迹,且文献中虽未曾确切说明公孙枝的生卒年,但秦穆公和百里奚都卒于公元前621年,公孙枝可能亦在此前后,此时距离孔子出生还有七十年,不大可能是与孔子同时期的子桑伯子。[9](98)那么子桑子有没有可能不是子桑伯子,而是公孙枝呢?按照史籍对公孙枝的记载,有直称其名者,亦有称其字“子桑”者,而并没有将公孙枝尊称为“子桑子”的记录,因此公孙枝很可能不是子桑子,但可能与子桑子有所关联,这将在下一部分中予以说明。
无论被称作子桑子,还是子桑伯子、子桑户,子桑子都与子桑氏、桑扈氏等有关联,而这些均是桑氏未简化之前的姓氏。查考桑氏的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及以前,且姓氏书中有确切记载、被普遍认同者有二:其一是金天氏少昊,金天氏亦称穷桑氏、桑丘氏,后省为桑氏。少昊以鸟名官,有桑扈氏,后人遂以此为氏。其二是秦大夫公孙枝,字子桑,其子孙便以其字为氏,后省为桑氏。关于桑丘氏和桑扈氏,王嘉《拾遗记》有:“及皇娥生少昊,号曰穷桑氏,亦曰桑丘氏。 ”[16](315)这一记载为后世学者所承认,如刘庞生在《少昊考疑》中道:“少昊,姓纪,名质……氏称青阳氏、云阳氏、穷桑氏、桑丘氏、金天氏……”[17](25)少昊以鸟名官,置九扈之官,桑扈是其中之一。郑樵《通志·氏族略》中记载桑扈氏:“金天氏以鸟名官,故有九扈之官。 桑扈者,九扈之一也。 ”[18](325)并说明桑扈氏是“以官为氏”[18](325)。 因此,桑丘氏和桑扈氏,实际都与少昊有关。
公孙枝是子桑氏的得姓始祖。如宋代魏了翁在 《古今考》中道:“亦有不以王父字为氏,而以父字为氏者。如公子遂之子曰公孙归父,字子家,其后为子家氏是也;又如公孙枝字子桑,其后为子桑氏者亦是也。 ”[19](116)明凌迪知《万姓统谱》:“桑,商音。 黎阳秦大夫子桑之后,以王父字为氏。 ”[20](788)两书叙述虽不同,但都认为子桑氏属于“以字为氏”,其先祖是公孙枝。但郑樵《通志》中关于子桑氏有不同的记载:“鲁大夫子桑伯子之后也。秦公孙枝,字子桑,其后亦氏焉。《庄子》有子桑雩。 ”[18](306)这句话似乎认为子桑氏的来源有两个,其一是子桑伯子,其二是公孙枝。笔者认为,子桑氏来源于子桑伯子一说有待查考。首先,如果“子桑”是子桑伯子的氏,那么这句话实际并没有说明子桑伯子的得氏来源。如果 “子桑”并非氏而是名或字,就需要根据子桑伯子的现有资料进行一定的推测。关于子桑伯子,有学者认为是鲁国大夫,有学者仅认为是鲁人。按照《论语》中对子桑伯子的描述,可知子桑伯子是一位好“简”的人物。刘向《说苑》中说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欲同人道于牛马”[21](174-175), 这样的思想主张和行为与老庄有相通之处,因此子桑伯子很可能不是一位大夫,或者说即便与庶民有别,也可能无意于仕途。姓氏书中对“以字为氏”的解释,是“以王父字为氏”,也就是说其祖先应属于公族。王公之子称“公子”,王公之孙称“公孙”,到了三代以后,其后代已不再属于公族,即公孙之子需要另外立氏。 这些贵族子孙便多以其祖父或其父之字为氏。[18](256)如果子桑伯子的祖先是公族而其本人不是,但这些贵族子孙们依然有称氏的权利,那么他所属的宗族很可能在失去公族身份以后即以公族祖先的名或字为氏,而不大可能以子桑伯子本人的字或名为氏。相反地,公孙枝却有这样的可能性。其次,公孙枝的时代早于子桑伯子,且关于子桑氏来源于公孙枝一说,多部书中皆有记载,但关于子桑伯子一说却很少。邓名世在《古今姓氏书辩证》中解释桑氏时即道:“穆公时公孙枝字子桑,其孙以王父字为氏,或单为桑氏。 ”[2](160)郑樵在解释桑氏时也道:“嬴姓,秦大夫子桑之后也。公孙枝,字子桑,以字为氏。 ”[18](311)因此,子桑氏当得姓于公孙枝。
无论是桑扈氏、桑丘氏还是子桑氏,后世多省言为“桑”。关于桑丘氏,诸书记载多有桑丘公,而不见子桑子:“桒丘,《汉书·艺文志》有桒丘生。 ”[22](174)桒丘,即桑丘,这里指著阴阳书的桑丘公,非子桑子。那么,子桑子究竟氏子桑,还是氏桑扈呢?由上文可知,子桑子即是子桑伯子、子桑户,是一位无心功名、追求自然、行为举止过于易野、不加文饰的人物,也即子桑子很可能不在公族或为官者之列。春秋时期,只有地位高的人允许有氏,子桑子如果不是公族或者官员,为什么在各著作的记录中均记载下其氏呢?原因上文已有提及,即可能距离子桑子不远的先祖是公族,子桑子虽已不属于公族,但还未完全与庶民等同,因此仍保留了有氏的权利。如果先祖太远,其后代经历动荡变迁之后有可能完全沦为庶民,姓、氏很有可能就不被保留了。[23](14)桑扈氏源于少昊,以官为氏,其祖先是贵族,但到了春秋时代,相距时间太长,大部分子孙很可能已经属于平民,不再称氏。子桑氏源于公孙枝,公孙枝身为秦大夫,当然处于社会上层。公孙枝的生活年代比子桑子早七十年左右,相距不算非常久远,其后裔地位即使已不如先辈,但可能仍较庶民为高,因此还可以称氏。由此可见,子桑子既然有氏,更有可能氏子桑。宋王应麟在《姓氏急就篇》中即道:“子桑氏,《论语》子桑伯子,《庄子》子桑户、子桑雩。 ”[24](695)明代陈士元在《论语类考》中关于子桑伯子有一个大致的推测:“盖子桑姓伯子字而户其名也。”[14](`79)都认为子桑子氏子桑。那么在《庄子》《楚辞》中为什么会称之为“桑扈”呢?汉族复姓多有一个省略的过程,子桑氏在后世逐渐省为桑氏,这在姓氏书中可以看出来。如王应麟在解释“桑氏”时,认为桑氏是公孙枝后人,其后代有“子桑户”一人,而在“子桑氏”中又以子桑户为例。[24](662)郑樵《通志》在解释“子桑氏”和“桑氏”时,都认为公孙枝是其得姓始祖。邓名世在《古今姓氏书辩证》中说明公孙枝后代以其字为氏之后,直接道“或单为桑氏”。[2](160)因此,出现于战国时期庄子、屈原作品中的桑户,实际是子桑户的省略,二者指同一人。
关于子桑子的名和字,由上文所引文献可知,学者多认为“户”乃其名,“伯子”为其字。但目前关于子桑子的名、字,可供查阅、讨论的资料较少,因此“户”与“伯子”的确切意思都有待进一步查考。
子桑子在后世诗文中亦有出现,其文学形象与其言语、行为有密切关系。关于子桑子行为、言语的记载,主要见于《论语》《庄子》《楚辞》和刘向《说苑》,翟廷瑨《关于子桑伯子》一文对其思想有详细的考证与分析,故笔者不再赘述。简要而言,子桑子是一位在思想和行为上都要“简”的人物。子贡评价子桑子说:“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7](50)“居简而行简”,表明子桑子无论在自身行为还是治政思想上都主张宽略。刘向在《说苑》中进一步指出,子桑子“不衣冠而处”“欲同人道于牛马”[21](174-175),即其对生活要求简而又简,并反对烦琐的礼制,以至于不服衣冠,在治身和治国层面都主张回归自然,希望回到人与动物等同的状态,反映了子桑子心中理想的社会形态和人民生活状况。由此可见,子桑子的思想实际与老子有相似之处。另外,子桑子也具有道家的遁世思想。最早在诗歌中提及子桑子的是屈原《涉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接舆髡首兮桑扈裸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25](101)表达诗人忠而被谗的抑郁和愤懑,由此也可知子桑子在当时是一位与接舆类似的、因愤世嫉俗而遁世的人物,其“裸行”的行为,既带有反对礼制的叛逆,同时又与“欲同人道于牛马”相通。继屈原而后,子桑子在诗歌中成为诗人们失意穷苦的寄托,成为诗人在遭遇坎坷后抒发愤然情绪或隐逸思想的标志。如宋代晁公遡诗《今秋久雨至八月望夕始晴月色尤清澈可爱置酒月下作》:“……向来悲歌子桑子,饥坐虚忧木生耳。 安知上帝思澄清,要令六合无泥滓。 ”[26](42-43)在这里,渴望扫清六合的诗人并不认同子桑子消极处世的态度,但亦从反面说明了子桑子所代表的隐者形象和避世思想。其后又有明代钱子正《苦寒》诗:“……君不见,当时亦闻子桑子,裹饭劳苦能相寻。男儿致身在年少,白头困厄徒伤心。”[27](81)表达无人关怀、困顿苦寒、郁郁不得志的景况。王士祯所辑《感旧集》中有高咏《雪不止答耦长》诗:“大雪压扉扉不启,开扉万事不可理。匡床危坐正冠缨,非歌非哭子桑子。 长贫不卖长卿赋,长饥不索仁祖米……”[28](437)写自己的贫寒生活和胸襟怀抱。因此,从子桑子的思想和行为来看,子桑子很可能是一位道家先贤,在当时属于不慕名利、隐逸遁世一类的人物,行为中还带有放纵任诞的意味,受此影响,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子桑子往往是贫寒失意、愤然遁世的隐者形象。
综上所述,《汉书》中记载子桑子的年代有误,其更可能是春秋末年人,与孔子基本同时。子桑子与子桑伯子、子桑户、桑扈很可能是同一人,而秦大夫公孙枝为其先祖。子桑子氏“子桑”,后省略为“桑”。子桑子在当时是一位道家人物,可能亦属于“诸子”之一,但影响有限,历来少有人关注,然而从较少的记载中,仍可大致推测出其主要思想。子桑子的思想与老子相近,在当时是与楚狂接舆等同属于因对现实不满而隐逸遁世者,在行为上有放纵不拘礼法的倾向。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特点,在后世提及子桑子的作品中,子桑子都以隐者的形象出现,其中包含着作者贫苦不得志、愤然遁世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