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贞,吴 建,张韵菲
(1.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基础部,江苏 南京 211101;2.南京邮电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1)
《兄弟》的语言特色体现在其使用的丰富的谚语、俗语、成语甚至是口头禅上,展现出故事丰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比如李光头在追林红的时候,采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各种计策,希望能够抱得美人归,使得故事带上了中国古典小说的遗风。这些在译文中都得到比较充分的还原和体现。因为《兄弟》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故事,因此其中必然涉及大量的中国文化信息,即勒弗维尔所说的“文化万象”,包括某种文化中的语言,文学传统,以及物质和概念上的特点和标准等(Lefevere,1992:86) 需要通过“翻译”向缺乏相关背景知识的英文读者进行解释。《兄弟》中的“文化万象”可具体分为三类:谚语、俗语和成语。译者主要采用了“解释性翻译”(explanatory translation),(Reiss,2004:76;Nida&Charles,2004:110)同时也通过音译或直译来保留文本的中国特色,体现作者的民族身份。
谚语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具有短小精悍、富于韵律、内涵丰富的特点,为具有同样或类似的文化背景的人们所共享。因此可以从中管窥一个民族的地理、文化、社会体制和道德准则等各方面的特点。中国谚语显然和中国文化语境有着更加紧密的联系。
谚语在《兄弟》中时有出现,让故事的叙述更接地气,更能够反映出时代的风貌和人物的思想。比如李光头是这样评价他生父的,觉得他在厕所偷窥丢了性命,坏了名声是一件非常得不偿失的事情。
李光头觉得他父亲是世上最倒霉的人,看一眼女人的屁股丢了自己的性命,这是货真价实的赔本买卖,就是丢了西瓜捡芝麻的买卖也比他父亲上算。(余华,2012:25-26)
Baldy Li felt that his father must have had the most boneheaded bad luck imaginable to have kicked the bucket for a glimpse of ass.Even if someone were to,as the proverb has it,pick up a sesame seed only to lose a watermelon,he would still get a better deal than Baldy Li’s father had. (Chow and Rojas,2009:24-25)
在李光头看来,生父是世界上最倒霉的人,连“丢了西瓜捡芝麻的买卖也比他父亲的上算”。这里包含了一个中国民间谚语“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意思是抓住了小的,却把大的给丢了;重视了次要的,却把主要的给忽视了。比喻做事因小失大,得不偿失。译文“as the proverb has it,pick up a sesame seed only to lose a watermelon”(就像谚语所说的,捡了芝麻却丢了西瓜),采用的是直译,并在前面增加了“as the proverb has it”(正如谚语所说的),表明其出处为中国民间谚语,是中国普通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表达,可见充分保留了原文的中国风味。
赵诗人想要脚踩两条船,他本来就有女友,还想着林红,而且采取了行动,背着女友邀约林红。于是,林红暗中将赵诗人想要约她的字条传给他女友看,当着刘镇众多看客的面,他被自己的女友抓个正着,羞愧难当。
赵诗人痛定思痛之后,对刘作家说:
“什么叫偷鸡不成蚀把米?我就是。”(余华,2012:271)
After learning this painful lesson.Poet Zhao waxed lyrical to Writer Liu with a sigh,“They speak of going for wool only to end up shorn.’Tis I,’tis I.”(Chow and Rojas,2009:263)
赵诗人在电影院被女友拆穿他想约会林红的计划之后,还被女友当众暴打一顿,他悔不当初,对刘作家哀叹道,自己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这个俗语的由来是民间流传的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说拿米去把鸡引过来好偷走,结果鸡吃了米后却跑掉了。比喻想占别人便宜,结果便宜没占到,自己还吃了大亏。赵诗人用这个谚语来说明自己被女友当场抓获时候的羞愧不已。译文“going for wool only to end up shorn”(想要羊毛结果却被剪了绒)显然是意译,采用和原文不一样的喻体,但是英语读者可以从上下文体会出赵诗人作为文人在大庭广众之下被拆穿三心二意的面目时,内心有多么的尴尬。
《兄弟》中的俗语总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适当的时候出现在适当的地方,对故事的主题深化或者人物形象塑造,抑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文革大潮在刘镇逐渐退去之后,刘镇众人又恢复了往日生活的平静,余拔牙也顺势收起了自己的革命行头,偃旗息鼓,打算安然度日了。
余拔牙与时俱进地又将好牙们藏起来了,和他的钞票们藏在一起,余拔牙心想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余华,2012:203)
Tacking to the political winds,Yanker Yu had hidden away his healthy-teeth display behind his cash.He figured that after flowing west for a while the river might begin flowing east again,…(Chow and Rojas, 2009:197)
他心想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个俗语出自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大先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像三十年前,你二位府上何等优势,我是亲眼看见的。”这里的河是指黄河。而在古代,由于黄河河床较高,泥沙淤积严重,河道不固定,经常泛滥成灾,所以黄河经常改道,改道后,原来在河东的地方很可能就变到河西面去了。因此该俗语比喻世事变化,盛衰无常。译文“after flowing west for a while the river might begin flowing east again”(河水向西流一段时间后可能又开始向东流),采用直译法,描写了河流频繁改道的情况,寓意世事无常。虽然直译原文可能让英语读者感觉有些突兀,但是他们可以从上下文了解到当时中国的现实,就好比时有改道的河流一般,总是起伏动荡,风云变幻的。这也正是《兄弟》之所有被西方人成为“大河小说”的原因之一。故事中的人物身处时代大潮之中,总感觉变化太快,几十年间经历着西方人上百年走过的路。
《兄弟》中的俗语有时也采用意译的方法,从而更加直观和准确地表达出其寓意。因为俗语来自人们日常的生活,尤其特定的时代历史和人文背景,有时采取意译比直译更能切近俗语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他觉得李光头应该是饮水不忘掘井人。(余华,2012:22)
…,so Zhao felt that Baldy Li should express his gratitude.(Chow and Rojas, 2009:20)
赵诗人是当时抓住李光头偷窥女厕的人,他也想知道李光头到底都看到了些什么。而且,他始终觉得,如果没有自己抓住李光头,并到处游街,刘镇其他男性不会知道李光头偷窥林红屁股的事情,那么李光头也不会因为知道这个秘密而生财有道,可以经常吃到美味的三鲜面,因此李光头应该是“饮水不忘掘井人”。这个俗语的意思是说喝水的时候,不要忘记当初挖井的人。比喻做事不忘本,记得前人的恩惠,常怀感念之心。译文“express his gratitude”(表达他的感恩之情)采用的是意译,表明赵诗人以李光头的恩人自居,希望以此来无偿地换取林红屁股的秘密,然而李光头可不吃他这一套,无论你是谁,想要知道秘密,就要给我买一碗三鲜面。但是,这并不代表李光头是个不知感恩的人,因为他发家之后,仍然始终对陶青毕恭毕敬,就是因为心中感念他帮助年幼的兄弟将父亲宋凡平的尸体拖回家中。
成语是中国文化中所特有的语言风格,让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和内涵,很多的成语还蕴含典故和背景故事。而直接翻译成语,可能会因为文化背景差异很多,给英语读者的阅读和理解造成比较大的困难。《兄弟》中的成语随处可见,他们时而作为修饰人物行为语言的副词,时而作为描写人物所处时代背景的形容词,让故事读来语言顿挫而具有中国的时代风貌。
刘作家看到赵诗人抓着李光头游街的时候,心想这种出风头的事情不能让他一个人独占,所以也想去凑热闹。
……刘作家心想不能让赵诗人独领风骚,这种出风头的事自己也得有一份。(余华,2012:7)
…and Liu immediately decided that he couldn’t let Poet Zhao have all the glory to himself.(Chow and Rojas, 2009:6)
刘作家心想不能让赵诗人“独领风骚”,这个成语的原意是形容超群出众,没有谁可与之相比。在中国文学史上,“风骚”是代表《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的并称。而“风骚”传统则是在《诗经》和《楚辞》影响下发展形成的我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优良传统,即代表《诗经》的《国风》所形成的“风”诗传统和代表《楚辞》的《离骚》所形成的“骚”诗传统。所谓的“风”诗传统就是世代相传的现实主义精神;所谓的“骚”诗传统则是充满激情和幻想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如果译者加注释来向英语读者解释“风骚”所指代的中国传统文学,势必冗长而令人厌倦。因此,译者采取解释性的意译“have all the glory to himself”(将所有荣誉都归自己所有),简洁明了地剖析出刘作家的心态,他不想让赵诗人一个人在李光头偷窥事件中出尽风头,他要见者有份,也要借此事件成为刘镇看客瞩目的焦点人物。
《兄弟》中有些成语采取直译法进行翻译,使之中国风味和特色得以在译文中传达和保留下来。比如宋钢在向李光头解释如何采用《孙子兵法》一步一步赢得美人心的时候,他认为一定要“擒贼先擒王”,其实就是要李光头先从林红父母那里下手,得到了他们的支持,不愁得不到林红的同意。
宋钢说,“……这叫擒贼先擒王。”(余华,2012:258)
Song Gang said:“…this is referred to as catching the thieves by first capturing their chief.”(Chow and Rojas,2009:250)
“擒贼先擒王”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前出塞》:“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民间有“打蛇要打七寸”的说法,也是这个意思,蛇无头不行,打了蛇头,这条蛇也就完了。此计用于军事,是指在两军对战中,如果把敌人的主帅擒获或者击毙,其余的兵马就不战而败。比喻在解决问题上抓关键,解决主要矛盾,其他的细节便可以迎刃而解。译文“catching the thieves by first capturing their chief”(抓贼先抓住他们的首领)采用的是直译。读者可以从上下文推断宋钢这个计策的内涵,就是鼓励李光头要想办法先赢得林红父母对他的默认和首肯,才有可能争取到林红对他的接受。
《兄弟》中的成语在做为行为副词修饰动词的时候,常常会被省略。比如刘镇两大才子押着李光头游街的时候,为了出风头,引人注目,还故意绕道走,边走还边说着。
赵诗人意犹未尽地补充道:“这好比是李白和杜甫押着你……”(余华,2012:7)
Poet Zhao added, “It’s as if you were being escorted by Li Bai and Du Fu…”(Chow and Rojas,2009:6)
赵诗人为了抬高自己,贬低李光头,不仅说李光头被刘镇两个才子押着游街是他的荣幸,还“意犹未尽”地补充说,将他和刘作家比作中国古代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不想却被李光头和众人奚落连古代名人的基本常识都没有。成语“意犹未尽”是指还没有尽兴,对某种事物觉得还没有过足瘾,还想再来一次。在这里是作为动词“补充道”的修饰性副词,强调他话到这里并未结束,还要继续的正在兴头上的状态。译文则省略了这个状态副词,直接翻译了动词“added:to say or write further”(进一步说,进一步写)。该词的英文意思中实际已经包含了修饰性副词“意犹未尽”的意思,所以为了避免重复,也为了照顾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直接翻译出行为动词这个实词,省略了修饰性副词。这对表达原文意思和刻画赵诗人的文人形象并没有影响。
总体上来说,虽然译者在翻译《兄弟》时是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的,但是却不是完全复写原文的句式结构,而是灵活地变通,因而表达比较地道和流畅。除此之外,由于文化交流和满足读者阅读期待的需要以及出于诗学(文学传统)的考虑,译者还对原文中的谚、俗语和成语做出一些增删改动,从而造成译文在一定程度上与原文的偏差。她所采用的翻译方法主要有三:直译,意译,省译。
译者在处理《兄弟》中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万象”时,主要采取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偶尔也会省译。从译者采用的翻译方法的主次可以了解的译者的良苦用心,希望能够向读者传递尽可能准确的语言信息,而文化信息则只能做到尽量保留,如果实在不行,文化让位于语言,语言信息的忠实是第一位的。其次,译者会考虑英文和中文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省略部分作为副词的成语。因为英语更强调事实本身,少用表示程度的副词或者修饰语,所以译者将修饰性的成语省译,是为了更加突出原文的语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