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同燕
(暨南大学 华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10)
2010年7月25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海外华裔及港澳台地区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开营仪式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根、魂、梦”的论述[1]。他说,“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2]。
2014年6月6日下午,在北京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特别强调:“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共同的根让我们情深意长,共同的魂让我们心心相印,共同的梦让我们同心同德,我们一定能够共同书写中华民族发展的时代新篇章”。
可见,中国政府对于事关几千万海外侨胞切身利益的侨务工作予以高度重视。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海外侨胞的教育问题——华文教育工作历来是侨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已有部分学者从不同角度予以了关注,《中国华文教育政策历史研究:语言规划理论透视》(以下简称《华教政策历史研究》)[3]则从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的角度切入,它在深刻总结华文教育政策历史的基础上观照当今的语言规划和华文教育,是站在21世纪的时代前沿对这两项工作的鉴古思今,对于指导当今的语言规划、华文教育极具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人类语言规划的活动早已开始,但是语言规划学却十分年轻”[4](李宇明2011)。事实的确如此:人类很早就开始语言规划活动了,比如中国古代,《诗经》所记载的语言就是雅言,孔子讲学所用的也是雅言,理论上,在《诗经》之前若干年的民间口语中,就应该有雅言存在了。而“语言规划”这一术语正式进入学术研究领域,却是20世纪才开始的,它最先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美国语言学家豪根引入学术界[5](周庆生2005),60年后的今天,语言规划学已经形成了四大流派。在国外,语言规划研究可能冠之以“语言政策”“语言管理”之名,比较经典的研究成果是博纳德·斯波斯基(Bernald Spolksy) 的三部曲:《语言政策》(Language Policy:An Important Thesis in Sociolinguistics)《语言管理》(Language Management)《剑桥语言政策手册》(Cambridge Handbook of Language Policy,2012)。从中国国内的情况来看,若将创办自己独立的学术阵地作为学科考试形成的标志,那么,笔者认为随着2015年《语言规划学研究》的创刊,中国的语言规划学已经形成,目前还处于探索、建设初期。
正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时代背景下,笔者认为,《华教政策历史研究》对指导当今的语言规划极具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其借鉴价值表现在:首先,通过梳理百余年来中国历届政府对文化教育、政治、外交的相关政策,为今天文化、政治、外交,特别是教育规划提供历史参考;其次,通过反观中国与相关国家在文化教育、政治、外交的方面的互动,为今天采取相关的应对措施提供参考。其现实意义表现在:第一,立足现实反观百年前的英明举措,可以让我们在身为感佩的同时,也可以在类似于“我辈须砥砺前行,否则愧对先人”的心理下获得些许奋然前行的动力;第二,立足现实反观百年前的失误,可以得到“此路不通”的警告,在前车之鉴的教训下提前采取防备措施、少走或不走弯路。
“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华文教育因此而被誉为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承弘扬的“留根工程”。它意味着,努力使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承弘扬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因此,中国历届政府一直大力支持发展华文教育,华侨华人也以各种方式为华文教育事业添砖加瓦。《华教政策历史研究》引证的大量史料都不容置疑地证实了这一点。
有关中国政府对华文教育的支持,《华教政策历史研究》有多处着墨,现列举清政府、北洋政府为例:例一,清政府往南洋地区派遣“视学员”和“学务专使”,设立“劝学所”“学务公所”,创设归国侨生回国进修基地等。例二,北洋政府因短暂、战乱,主要是沿袭晚清对海外侨校的政策,督导侨校、奖励兴学,但有两件事值得一提:一是1914年颁布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专门奖励华侨的成文法规——《奖励华侨条例》,二是批准并着令黄炎培复办暨南学堂。书中这些史实,作者一律按照历史顺序系统梳理,在厘清中国华文教育政策发展史的同时,也让读者管窥到海内外无数仁人志士作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而齐心协力捍卫民族利益的无私奉献。
华侨华人积极兴办华文教育的史实分为海外和国内两类。海外的如张振勋演说稿、梁庆桂劝学声明;杨士琦、端方等为华文教育奔走呼号、呕心沥血的感人事迹;清朝驻新加坡领事左秉隆不遗余力创办培兰书院、进修义塾、会贤社;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保皇党,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都曾极力呼吁开发民智,发展教育;以及各地侨团侨社创办新式学堂等。国内的如张之洞曾上奏《派员周历南洋各埠筹议保护折》,主张在海外华埠设立书院,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张之洞这样的远见卓识实在是高人一等、难能可贵的。
《华教政策历史研究》引证的丰富、感人的历史事实启示我辈:祖辈历经艰难做好了“留根”工程,21世纪的我们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把华侨华人的“根”留住,发挥华侨华人的伟大力量,合力实现遍布天下的中华儿女共同期待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中华文化历来不仅是身处异国他乡的海外移民艰辛打拼的动力源泉,也是散居各地的华侨华人共同的情感归宿。因此,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世代华侨华人魂牵梦绕的伟大事业。
《华教政策历史研究》系统总结了各届中国政府、海外华侨华人为兴办华文教育,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如第二章指出,晚清政府虽处于内忧外患交加的情势下,仍然采取诸如派遣使臣劝学、视察,出台奖励措施激励侨民捐资助学,或者表彰优秀华校,抑或鼓励国内教员和师范生到海外侨校任教,建立海外华教组织等措施,以大力支持海外侨校发展。第三章则指出,民国政府有详细的相关政策,主要包括四类:对海外华侨教育的原则和规划性政策,如《改进并发展华侨教育计划》、《推进侨民教育方案》等;对海外侨校的具体要求,如《侨民学校立案规程》《侨民职业补习班过程》等;劝导、视察华教的措施,如《华侨劝学委员会组织规程》、《侨民教育视察要点》等;奖励捐资助学措施,如《捐资兴学褒奖条例》、《华侨教育基金捐募奖励办法》等。新中国政府更是出台了各种政策和实践方案支持华文教育,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海内外的华文教育实践可谓有声有色。如“海外惠侨工程”、“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冬)令营”、“中华文化大乐园”,国内外分别建设“华文教育基地”和“华文教育示范学校”等。
《华教政策历史研究》揭示的华文教育即中华文化传承史启示人们:正是数百年来国内外华教界的不懈努力才换来了今天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局面,当今的“文化走出去”战略也是凝聚各地侨心、让无数为兴办华文教育以弘扬中华文化而不惜抛洒热血的英魂放心的大工程。我辈责无旁贷,必须群策群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各地发扬光大。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实际上,中华民族的地位、影响力与华侨华人的地位、影响力是密切相关的,亦即,中华民族复兴、祖籍国发展是华侨华人发展的坚强后盾。
综观《华教政策历史研究》梳理的中国华文教育政策演变脉络可知:中国华文教育政策的变迁史、中华民族的兴衰史、华侨华人的命运沉浮史是休戚与共的。
一方面,本书第一、二章论及的晚清、民国政府有较为详细的华文教育政策,且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予以落实,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作者引用《南洋华侨概况》的记录证实了当时的盛况:“南洋华侨学校,课程普及,大埠多则十数校至数十校,小埠亦有一二校……”除南洋外,此时世界其他地区,如加拿大、夏威夷等地也有“中国教育颇发达”的记载。该书第四章介绍了新世纪以来,华文教育和中国一起同步进入全面发展的兴盛期的情况,包括:第一,中国多部门联合发布了相关政策举措,如《关于做好在我国高等学校就读的华裔青年学生工作的意见》、《港澳及华侨学生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华侨学生的权益,体现了对华侨学生适当照顾的原则。第二,作者还分析了“隐性政策”对助推华文教育发展的巨大作用,特别是21世纪以来,历任国家领导人用讲话和实际行动表现出的对华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实例,如江泽民主席为横滨山手中华学校校庆的题词,胡锦涛主席参观横滨山手中华学校,以及习近平同志在时任国家副主席时出席“海外华裔及港澳台地区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开营式并发表重要讲话等。可见,祖国和平、发展、强盛,对海内外华文教育支持和帮助的力度就加大,华文教育事业就蓬勃发展,广大华侨华人就能广泛分享祖籍国发展的红利。
另一方面,作者也在本书第三、四章指出,北洋政府时期、新中国建立后的1966年至1976年则因战乱等原因,使包括华文教育在内的侨务工作一度受到重创。如国内华侨学校全部停办,大量归侨、侨眷因“海外关系”而受到排斥、歧视、诬陷、批判和迫害,造成大批冤假错案等。可见,祖籍国遭遇灾难而衰弱时,不仅无力顾及海内外华文教育,还会累及华侨华人遭受委屈、耻辱、不幸。
《华教政策历史研究》从侧面展示的中华民族、祖籍国与华侨华人同荣辱、共兴亡的曲折史启示我辈:“中国梦”不只属于中国人,而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只是中国国内的伟大复兴,而是全世界中华儿女的伟大复兴;“中华文化走出去”不只是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而是全世界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地的华人文化走向人类文明精华的国际大舞台。所以,我们要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齐心协力实现中国梦。
总之,以“根魂梦”观念为指导来解读《华教政策历史研究》,笔者发现该书对当前的华文教育工作有如下深刻启示:华文教育不仅是承前启后的“百年大计”,也是伟大的留根、安魂、追梦工程。对此,我们必须发挥侨力、凝聚侨心、汇聚侨智以“共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中华文化走出去”“同圆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