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珊珊
(湖南理工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0)
王邦采作为清初楚辞经学派的代表人物,致力于将儒家所追求的中正之道与屈原奉行的宗国观念相调和,欲以注释楚辞以教化育人。其代表作《离骚汇订》是我们了解清初楚辞经学派必不可少的文本。孟子提出的著名的文学批评理论“知人论世”,揭示了阅读文学作品时对作者本人生平经历、思想历程把握的重要性。
王邦采,字贻六又字携鹿,清代江苏锡山人,今江苏无锡人士,诗人、画家,生平经历一来不见于史书《清史稿》,二来不见于与他同辈交往的学人著述,而且当代的研究者也鲜有就他的生平问题作详细的考论,传世的文献中《国朝耆献征类初编》和《大雅堂集》《桐阴论画》《国朝画识》《清稗类钞》都有相关记载。比较看来,较为全面、可信的材料当为《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国朝耆献类征初编》云:
王邦采,字贻六,邑诸生,中岁弃举子业,覃精六经,淹该史学,好为诗古文辞,尤工于画,跌宕超逸,人古人妙境。精别金石缣素南北宋雕镌版本,吴兴贾人接踵就辨真赝,又喜笺注前人遗编如:徐节孝、晁具茨、吴渊颖诸集,而《离骚》更别有解会。[1]
记载的材料很是简短,但是字字珠玑,信息量极大,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王邦采在中年时放弃了科考这条路子,止步诸生行列,正是因为没有为官做宰的经历,官方史料未能为其做更为详细的传记。正是由于所处时代稳定,家境优渥,并且“中岁弃绝举子业”,潜心专研古诗、文辞,故而能在经文、史学方面素养颇高。邦采不仅能在书本上下功夫,而且能学以致用,精通鉴别南北宋雕版的真伪,被当时的贾人奉为专家。邦采本身也是刻书家,其刊刻的本子,至今也是清仿宋刻本中的善本。
关于其生卒年,学者们也是以“生卒年不详”一笔带过。由于传世文献中未曾详细记载王邦采生卒年,据笔者现今能接触到的文献也无法详细考证其精确的生卒年,我们只能根据现有的信息考其大概。
王邦采所注楚辞,汇编诸家,除去年代较为久远的王逸、洪兴祖、朱熹三家,还有与其所处年代较近的三人,分别为《楚辞灯》作者林云铭、《屈辞洗髓》徐焕龙及《离骚辩》朱翼。林云铭据韩国学者金渊珠考证林氏生于崇祯元年(1628),卒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横跨明清两代。《楚辞灯》为其晚年所作,成书年份大致在康熙年间。徐焕龙卒年不详康熙三十七年(1698)仍在世,《屈辞洗髓》自然也是康熙间产物。朱翼生卒不详,然王邦采在《楚三闾大夫赋》列六家姓名处如此说:“徐友云氏系未刻稿,择其有当者节采之。”[2]能接触到作者未刻之原稿,可见作者本人与其所属年代不甚久远,或许两人还是同一时代之人,有交集也未可知。时邦采能总汇上述诸家注本,故而可知邦采所处时代大致为清康熙年间。关于康熙年间邦采的活动轨迹,唯康熙六十年至六十一年间相关活动最为频繁,传世的邦采刊刻古人书籍多为康熙六十年本。《楚三闾大夫赋》最早的版本为康熙六十一年壬寅本,邦采在序言中这样道“今年秋,键阁养疴,从弟侄辈之请……”[3]从以上序言中可知邦采于康熙六十一年左右身患疾病,故蛰居林养堂著述,而患病因由我们也可大胆推论,或是由于年纪渐长,体质偏弱,因而患病。康熙时诸生的王邦采中年时放弃科举仕途,而此时已是康熙朝最后一年,邦采当时应是不惑至知天命的年纪。古人寿命相对于现代人来说这已属长寿,越明年则为乾隆元年。乾隆年间关于王邦采相关活动或者刊刻书籍出版的记载,只能见到《无锡县志》上有一条。这是一条关于邦采乐善助民的记载,原文如下:“清康熙年间(1662-1722)由知县吴兴祚与秦松期等倡导并捐资创办育婴堂一所地址在城区新庙前。乾隆初,金匮知县王永谦募王邦采、秦圭由等捐建堂庑。”乾隆初这个时间点透露出邦采卒年至少是乾隆初年,而非卒于康熙朝。此处的王邦采是否是我们今天研究的《楚三闾大夫赋》的作者王邦采,也是我们需要探究的问题?结合康熙时创办,无锡金匮人,当地的耆老乡绅,拥有一定的名望,并且史传留名,这些关键因素,且历史上也并无其他同名同姓的名家,故而我们可以推断就是我们研究的作者本人。综上可知,王邦采为清初康熙朝生人,卒于乾隆朝,具体卒年不得而知,但其生活的年代是较为稳定和平的康乾盛世。
王邦采为世人所知的身份乃是《楚三闾大夫赋》作者,楚辞注家,殊不知其在画坛地位也颇高。古人诗画不分家,王邦采既是文学家也是当时颇具盛名的画家,关于邦采工于画的记载也不少,《国朝画识》记载一段邦采居陋室而著书、为诗画的文,云:
王邦采,字贻六,邑诸生,中岁弃举子业,覃精六经,儒先书所居斗室一座,一几之外不能容坐,湘囊、笔格、鑪瓯刀、锥、鍼、缕之属,错落间置,兴发为古文、为诗、为画,跌宕超逸,如到妙境。[4]
邦采居斗室,位置幽雅,据《楚三闾大夫赋赋》序言所提“康熙六十一年壬寅仲冬锡山王邦采敬书于林养堂”[5]以及后世所传林养堂本《徐孝节先生全集》可知邦采斗室名曰“林养堂”。于斗室中读书作画,所作画作臻至妙境,足见邦采为人乐天好学,于窘境中畅游学海并能出陋室显扬于世,有高士之风。清末秦祖勇所编《桐阴论画》对邦采画作进行了细致的点评,并与当时有名的画家进行了比较,最终将邦采画作归于逸品,并且作了小传,云:
王贻六邦采,诗情画笔跌宕超逸,颇臻妙境。所见扇头册页,萧疏淡远,思致妍雅。较梅壑之简淡,以遒錬胜;较青溪之潇洒,以静逸胜。惜传世甚少,尺幅小品,殊令人思慕矣。小传如是:携鹿,无锡人。精儒书,兴发为古文、诗、画,均超逸。又眉批:贻六画深得古法,笔情墨趣与闫秋水父子相近。[6]
王邦采画技超群,深得时人夸赞,从“传世甚少,殊令人思慕”可见其超然地位,在画坛颇有影响。《清碑类钞》记载了一则邦采同邑吴逸泉逸事,这是唯一一则邦采与当时文人交游的记载,同时侧面也可佐证其于画坛地位超凡。
“画之以气胜者豪健,或少混融;以韻胜者秀逸,或欠沈著。若兼二者而有之,超轶古人矣,此惟吴楙能之。楙,字朝英,别字逸泉,居无锡闾江,工画,世无知之者。同邑王邦采为之一见,即为之延誉,自是遂大闻于时。”[7]
综上可知王邦采与同乡名叫吴楙的擅长作画的不知名画家有过交往,并且默默无闻者,得邦采延誉引荐便可大闻于时,可知邦采声名显赫,时在文坛画坛的地位也甚高。
许是因为社会安定,生活于富庶的江浙地区,不为生计所愁,邦采一生平安顺遂,且其文采斐然,工于书画,喜读书作文、刻写前人古籍,著述繁丰。《国朝耆献类征》称其喜欢笺注前代名人书籍,订正编次,刊印刻写。《清代版本序录》[8]记载《徐孝节先生全集》锡山王氏刻本为康熙六十年锡山王氏覆宋精写刻本。该版单鱼尾,白口,四周单边,封面自右向左题“依宋本刊,徐孝节先生全集,锡山王氏藏板”,卷前有王邦采序。序言阐明王邦采修订和刊刻的宗旨为力求恢复宋本风格。而该版本被罗振常赞为“楮墨古旧,虽非宋刻,亦可谓下真一等,可宝也。”[9]其所追求的恢复宋本风格也基本实现。南京图书馆藏有的《吴渊颖先生集》(十二卷)为康熙六十年无锡王邦采刻本,元吴莱撰,清王邦采、王绳、曾仝笺。版本精良,卷前亦有邦采序言。《无锡艺文志长编》[10]集部别集类著录了王邦采笺注的《晁具茨先生集》(十五卷)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未收此书,仅在《北山律式》中提到“晁冲之《具茨集》”。这一刻本十五卷,收录冲之古今体诗一百六十七首,刘声木以为“古今诗集篇帙之少,恐无以逾于此者”。[11]此刻本也延续了王邦采刊刻的宗旨,通篇以仿宋字上板镌刻,精美绝伦,字里行间颇有宋本遗风,实为乾嘉时期仿宋本之精品。王邦采刊刻的几部书,校勘严谨,写刻秀美,纸墨精良,具为清刻本中的善本。
除笺注刻写前人遗编,邦采亦好作文。《中国古籍总目》[12]子部杂家类著录王邦采《读书随记》(一卷)、《读书续记》(一卷)、《读书剩语》(一卷),现藏于无锡市图书馆。该版规格为开本20.4×13.1厘米,版框14.9×8.5厘米,黑口,四周单边,半页八行,行十七字,小字双行同。该书为邦采多年来读书所习所感,因此书为孤本,无锡市图书馆预备出版此书,故而笔者未能提前借阅。而王邦采众多著作中最有价值、为人所知的当属注骚兴寄之作《楚三闾大夫赋》。《四库未收书辑刊》[13]集部楚辞类著录王邦采作《离骚汇订》(不分卷)、《屈子杂文笺略》(六卷),两书合为《楚三闾大夫赋》。《离骚汇订》有康熙六十一年壬寅刻本,《屈子杂文笺略》(六卷)有康熙六十一年刻本。《离骚汇订》四帙、《屈子杂文笺略》二帙,有康熙六十一年初刊本,乾隆九年甲子刊本,而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广雅丛书》本将《汇订》与《笺略》分刊合订款式与上版本相同。
《楚三闾大夫赋》作为邦采用力最深、传世最广的作品,其自序云“予今者不敢信兹编,窃自谓颇费苦衷。”[14]而其中最难读的莫过于《离骚》一篇,邦采谓学者若能熟读神会《离骚》篇则《远游》《天问》等篇章自可迎刃而解,不至读若昏昏欲睡。可见《离骚》于屈子诸篇中的地位,邦采著作尤粹于《离骚汇订》。
综上,王邦采生于康熙朝,卒于乾隆朝,中岁弃绝举子业,好诗文、喜交友,身兼文学家、画家及刻书家三职于一身,乐善好施,所居斗室,清幽雅致,卓然有高士之风。著有《楚三闾大夫赋》、《读书随记》《读书续记》《读书剩语》等,并且刊刻笺注了《徐孝节先生全集》《吴渊颖先生集》《晁具茨先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