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创新的思考

2019-12-27 00:22邢建华
武夷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形势理论课

邢建华

(福建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18)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进入新时代,如何学习、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重大历史任务。“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1],他们能否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信仰者、贯彻者、捍卫者,关系到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青年学生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的主渠道、主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中“形势与政策”课以其鲜明的政治性、政策性和时效性而具有特殊的地位,它可以第一时间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现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目标还存在不少差距。2018年4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教社科[2018]1号文件)和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及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建设与改革指明了具体的方向。“形势与政策”课应该以此为契机,真正落实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铸魂育人。

一、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一)完成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我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战略。新时代有新矛盾新特点,也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形势与政策”课必须及时宣讲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准确传递党中央最新精神。教社科[2018]1号文件明确规定“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即紧密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坚定“四个自信”贯穿教学全过程;重点讲授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要开设好全面从严治党、经济社会发展、港澳台工作以及国际形势与政策等专题[2]。“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应系统宣讲新时代中国内政、外交,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新思想、新观点和新举措,这就要求“形势与政策”课必须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

(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做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指出,“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3]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中再次强调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可见,在新时代,高等教育亟需按照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新要求做出积极回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所有课程中学生覆盖面最大、任课教师来源最广、政治性、政策性和时效性最强、传播力度最大的一门课程,理应走在教学改革的前列。教社科 [2018]1号文件中明确要求各高校从教学管理、规范开课、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师队伍、教学方式、学习效果、组织领导等八个方面推进教学建设,指明了“形势与政策”课未来教学改革创新的具体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3·18”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中全面深刻地指出了思政课教师素质要求“六个要”和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 “八个相统一”,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也成为未来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关键和重点。以上都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创新提供了指导,必将推动课程强劲发展。

(三)培养合格时代新人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提出教育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他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目标与国家教育目标完全一致,它可以第一时间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中。

(四)满足大学生求知的需要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青年大学生也是政治人,总体上他们是关注国内外时事热点、关注国家大事的。然而,大学生接触政治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网络媒体,相当部分大学生长期使用翻墙软件浏览国外时政信息,网络上各种各类政治信息纷繁芜杂,造成学生思想困惑,这就需要“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及时回应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要直面国内外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勇于进行思想交锋和理论亮剑,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培养学生理性、科学、客观、全面的思维品质,辩证历史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推动其从学生身份逐渐向成熟的政治人社会人身份转变。

二、新时代影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创新的因素

尽管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形势与政策”课建设,出台多项举措保障课程实施,但是,总体上该课程建设仍然存在着教学观念不到位、教学管理不规范、教学过程不完整、教师队伍素质不高、教学研究不深入等突出问题,导致课程建设缺乏实效性,大学生获得感不强,与国家的期待、社会的要求还有差距,课程处于边缘化,改革创新的任务迫在眉睫。

(一)教学观念不到位

由于课时少、体量小、平台窄、没有学科依托等问题,使得一些高校党委不重视、教学组织单位不重视、任课教师不重视、大学生不重视,导致各级部门都不切实执行中央和教育部文件要求,不落实课程建设政策,降低课程地位和教师待遇,最终使课程建设处于边缘化境地。

(二)教学管理不规范

对课程不重视导致的后果是各级教学管理不完善、不规范。表现在省级主管部门缺乏地方高校课程实施方案,领导机制与培训机制不健全;高校党委缺乏对课程建设各部门的协调和分工管理,课程教学运作随意;教学组织单位欠缺具体完善的课程管理规章制度,致使各高校在学时、学分、排课时间、授课班级规模、课程考核,师资、待遇等方面五花八门,极大影响课程建设。

(三)教学过程不完整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课前备课准备不足;课中讲授由于教学方式手段落后或者课堂管理不佳等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课后环节(包括实践教学、网络教学、考核方式、教学反馈督导等)不完善,严重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教师队伍素质不高

相对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师资短缺问题突出,生师比相对其他公共课几乎为最高;任课教师专兼职比例、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不合理;学习培训提高机会不多,教学培训基地短缺;个别教师业务素质和师德修养堪忧。

(五)教学研究不深入

由于课程内容变动大,教材建设时效性突出,在线精品课程和案例库建设等操作难度很大。课时少、体量小使得各级教学项目、教学成果奖申报等缺乏竞争力。由于课程缺乏学科支撑,授课内容又过于宽泛,不容易凝练方向、积累成果,高层次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难度很大。

三、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创新的对策

教社科[2018]1号文件从八个方面规定了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建设的内容;习近平在“3·18”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中从“六个要”“八个相统一”提出了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路径。以此为遵循,加大“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力度,扭转课程弱势地位,把“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建设推向一个新阶段势在必行。

(一)转变教学观念

观念先行是做好教学建设的重要前提。各级相关部门必须改变以往对“形势与政策”课的不重视心理,重新做好课程定位,形成党委重视、学院落实、教师支持、学生喜欢的良好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中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1]高校党委应该在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基础上,贯彻落实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和在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讲话精神,依据教育部文件,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对高校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对新时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意义,协调学校相关部门,出台配套政策,制定指导性文件,保障课时、师资、待遇、管理等,形成各部门联动机制,做好顶层设计。

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二级教学组织单位,要服务于新时代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目标,组织任课教师参与教育思想大讨论,坚持“以生为本”,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更新教育理念,调整教学目标和培养要求。

任课教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要理直气壮地宣讲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极端的重要性;要精心准备教学内容,周密策划授课方式方法;要加强课堂教学管理,营造严肃的学习环境;要创新实践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全员参与;要重视培养学生平时关注时政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政治理论思维能力。要用高度的责任心、高质量教学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有获得感和成就感。

(二)规范教学管理

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教学管理体制机制是教学建设的重要保障。中宣部、教育部发布文件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工作实行全面指导,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学期对课程内容提供具体指导和指南,每年由教育部社科司组织的全国高校教师课程培训已经形成制度化和常规化,这是课程建设的高层领导机制[4]。省级宣传和教育部门负责对地区高校课程教育教学工作的领导和培训,省级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课程进行具体指导等,形成课程建设的中层领导机制。各高校自身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机构牵头负责,教务处、学工部、团委、财务处等相关部门直接参与齐抓共管的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课程建设的基层领导机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形势与政策”课应该与其他专业课程一样实行统一管理,教学组织单位和教研部应该在教师联络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学过程管理制度、新教师准入制度、教师培训制度、教学反馈制度、教学资源建设制度(包括教学资料、网络教学资源)等方面加强建章立制,在教育部、省、学校和二级教学单位四个层面管理机制共同作用下,就会不断加强教学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推动教学建设与发展。

(三)活化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以内容为主。常讲常新的精彩内容是增强课程吸引力的重要因素。第一,在宏观层面,要根据教育部教学要点安排具体专题讲座内容,系统讲授国家形势、政策及基本理论。要在集体备课基础上仔细研磨教学内容步骤设计,哪里应该插播视频,哪里应该提问和组织学生讨论互动,都提前做出安排;处理授课课时少与授课内容多的矛盾;处理“精讲”和“略讲”的关系。第二,在中观层面,要突出地方性特点,结合地方发展方针政策和改革开放成就系统讲授地方经济社会状况,与大学生就业、学习和生活相关联。第三,在微观层面,要关注高校发展,关心青年学生思想状况,掌握青年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答疑解惑。此外,针对大学生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不同知识背景坚持分年级分专业教育的原则,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因材施教,使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四年不断线[5]。

与此同时,需要正确处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灵活性与稳定性的关系。表面上看,课程内容每学期都不相同,具有极强的变动性,不同专题之间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实际上不同学期授课内容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性。总体上,“形势与政策”课包括“形势”与“政策”两部分内容,通过宣讲国内外形势,落脚于把握党中央方针和政策,亦即通过“形势”讲政策,引导大学生客观分析国内外时事,树立马克思主义形势政策观。具体内容可以分解为“国内改革开放”和“国际大国和平发展”两个板块内容。在“国内改革开放”主线下,通过开展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以及党建治军等方面教学,落脚于对中国改革开放最新战略方针和政策解读;在“国际大国和平发展”主线下,通过开展大国关系、周边关系、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国际热点焦点问题(如中美经贸摩擦问题)等教学,落脚于中国政府外交政策和方针宣讲。这种教学内容设计可以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和延续性,形成教学内容内在科学的逻辑结构体系,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四)创新教学模式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达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优良效果,就需要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网络教学为辅,涵盖学习、生活、活动等领域全方位、立体式、交叉互动、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6]。

第一课堂即发挥好教室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需要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问题提出与小组讨论、视频播放与案例分析、学生时事PPT演示与教师讲评等都是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第二课堂即教师指导和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包括指导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工程、各级大学生读书社、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大学生 “一马当先”比赛、时政知识竞赛等各种比赛活动;为发展对象培训班开设党课讲座;为学校师生党政团体和社会团体宣讲;聘请社会行家里手为学生做报告等,它可以拓展和延伸学生知识储备,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增强教育教学实效。

第三课堂即探索全员覆盖、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形式。如利用当地历史文化名人资源、红色爱国文化资源、改革开放成就资源、民营企业经济资源、乡村建设社会资源等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考察学习,使大学生在参与和互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进而深化理论教学内容,锤炼政治理论思维,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健康成长。

第四课堂为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增加师生之间学习交流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特别是在教学班级规模过大、师生缺乏互动的情况下,网络教学可以加强对知识系统与全面的把握。设立专门网站、微信公众号,使用“慕课”、在线精品课、案例库建设等不同形式的现代化网络教学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教学的积极效应。

此外,需要提倡中英文双语教学模式。双语教学可以使大学生在掌握语言工具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西方文化及其语言逻辑,理性看待东西方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而造成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更有针对性地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拓展国际话语权空间。

(五)加强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是做好课程教学建设的重要条件。教学研究来源于教学实践,指导教学实践。需要组成教学团队,以各级教学项目为平台开展总体研究;可以按照教学内容不同模块组建分教学团队进行长期研究,形成稳定的教学研究方向,利于研究的系统和深入,积累比较丰厚的教学成果,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在教学研究方法方面,可以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访谈会或者学生抽样问卷调查等实证形式,了解大学生思想和学习特点,了解其面临的困惑和问题,了解其对课程总体认知和要求,在此基础上的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教学改革与实践,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些教学成果具有原创性,可以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学术研究可以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学术研究方面,以课题为依托,组建研究团队,形成比较集中稳定的研究方向,既可以对教学对象进行研究,也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学术成果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科学社会主义等二级学科建设服务,为教学建设服务。

(六)优化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1]。政治过硬、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做好“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建设的重要支撑。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是以精干的专职教师为骨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专职教师专业素质好,可以牵头带领兼职教师承担主备课任务;兼职教师更了解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教学更有针对性,二者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同时,这种师资结构容易把课堂“形势与政策”教学与课外形势与政策教育紧密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达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注意优化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形成合理的“老、中、青”队伍,保障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完善新教师准入制度,把好新教师“入口关”,选拔德才兼备、专业素养水平高、责任心强、治学严谨的新教师加入教学团队,补充新鲜力量。同时,做好新老教师之间“传、帮、带”工作,使新教师尽快上岗。

高度重视建立教师培训培养提高机制。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教育部和地市级相关培训和进修,多向兄弟院校取经,扩展教学平台。组织社会实践和实地考察,使教师不断开阔眼界,丰富教学素材。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访学、深造、学术会议与交流,掌握国内学术前沿,提高学养水平。目前,教育部培训覆盖面较窄,地方高校参加培训机会很少;省级培训也比较缺乏,有的省甚至没有安排培训,满足不了教师热切的学习需求,使教师授课缺乏有力指导,因此,需要加强“形势与政策”课各级培训,需要完善课程培训常规化和制度化机制,需要创造条件提供更多的培养提高机会给地方院校。

三、结语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要真正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就必须在新时代背景下,在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指引下,在教育部指导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改革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增强大学生的获得感,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也才会达成教育目标,为教育现代化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形势理论课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自卑女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