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索

2019-12-27 00:22王秋梅冯起国
武夷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大学生

王秋梅,冯起国

(1.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2.统战文化武夷山研究基地,福建 武夷山 354300;3.武夷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重在落小落细落实,为此必须精心组织协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从细处入手、小处抓起、实处着力,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教师的具体工作,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一、新媒体时代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起点是广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目标指向是服务于广大学生的生活实践,实践路径是与广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深度融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落”,不仅符合广大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需要和理想追求,更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广大学生的生活观念、贴近广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影响广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在新媒体时代,各高校要积极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落”的有效机制以及途径,真正使核心价值观为学生认知、为学生认同、为学生践行。

(一)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性认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融入受教育者的脑与心,前提是必须有一定的认知。认知也可以称为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落”教育,主要是通过开展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一系列课外活动,为大学生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意义,推动大学生对它的认识与理解。而多样化的网络环境给这一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与认识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手段,特别是借助于软传播、微传播,微言微语,言简意赅。新媒体时代使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的巨变,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教育人人都可参与。其中微博、微信可以进行文字的编辑、图片和视频的交流,还有粉丝互动,朋友互评,点赞转发,实现了灵活多变的交流方式,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入大学生生活方方面面,被大学生感知和认识。此外,利用新媒体技术将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到热播电视剧、电影、公益广告、趣味小故事、漫画、课堂教学中,以灵活多变的形式呈现给受教者,从多种角度、多个渠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受教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深刻的印象,真正地领会其丰富的内涵。从而真正实现习近平所讲的“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1]

(二)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认同

习近平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认同是建立在充分地认识与了解的基础之上,是认知的进一步深化与认可,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认识与了解的程度,影响着他们对它的认同。新媒体的出现与使用,使得传播信息呈现出海量性、即时性的特点,以快速、便捷的渗入、及时的双向互动成为了当今社会最受欢迎的信息传播媒介,也为大学生深入认识并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上,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将单一的理论文字转变成图片、文字、视频、漫画等形式,富有现实教育意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上,转变只偏重知识的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国家未来事业合格的接班人。在教育方式与手段上,新媒体突破了以往单一的说教,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将空洞的理论知识用动画、图片、视频等形式灵活地展现出来,吸引了大学生的关注。此外,教育者也应充分认识到新媒体较之传统媒体的新型特点,以多种方式进行思想、价值观念的引导,提高了大学生自我约束性。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润物细无声地进入内心,渐渐地化为自己的精神信念,进而外化为具体的实际行动,从而增强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接受。

(三)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

理论只有被人理解和掌握,理论的价值和升华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工作特别强调对大学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形成单靠知识灌输是不够的,价值观必须经历外化到内化的过程,需要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切身经历来达到知行统一,意行结合。通过新媒体这一传播媒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教育中形成了全方位、系统化,像空气一样时时刻刻存在大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一步步地深入到大学生的脑中与心中,从他们自己内心接受并认可。“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成长起的大学生,是一个具有文化、知识的群体,是新媒体使用者中最活跃、最前沿的群体。”[2]新媒体是大学生展现自我与接受关注的心理与利益诉求、是发出声响需求的一条主要途径,也是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有效认知,并接受的高效手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三落”工作必须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中,注重在实践中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在践行“小善”中弘扬价值观念,将“大道理”在生活中转化为“小故事”,把社会的“大主题”事件转化为普通大学生的“小人物”生活实践。[3]这些实践包括了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原则,小到遵守学校的规范和公共秩序等等。高校通过日常性地开展诸如“爱国知党”学习、“爱岗敬业”模拟就业、“敬老孝亲”主题感恩、“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等实践活动,有助于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理念、交往方式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不仅仅是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同时也是一个展示多元价值观的新型大平台,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新媒体时代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的机遇

1.拓宽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空间

高校抓住新媒体的优势,打造了网络课堂、精品课程、微课慕课等数字化交流平台,拓展了教育教学空间,打破了课堂教学单一化的缺陷,增强了辐射力和感召力。拥有新媒体技术的课堂,不再是教师利用单一的教材进行说教,学生私底下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与兴趣爱好,选择其他教育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自我学习与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若采取传统的价值观教育的“面对面”的直接灌输的方式,难以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新媒体弥补了这一缺陷,师生可以以平等的身份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讨论,利用新媒体这个平台,形成双向互动,使得教育者摆脱时空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开展落小落细落实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和获得相应的信息反馈。

2.创新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与手段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迅速抢占了信息传播的主要阵地,新媒体由于具有即时性、快捷性、互动性等特点,以及分众传播、精准传播的优势,吸引了众人与社会的广泛关注。比起传统的长篇大论、高强度知识灌输,大学生更愿意通过互联网上的QQ、微博、微信、论坛、新闻网站等来浏览与时俱进的短小、精炼有趣的信息。如今高校大学生都是90后、00后,他们渴望平等、尊重、沟通、对话的教学方式。传统“面对面”“一对多”“至上而下”的教育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小落细落实,新媒体的出现,正好顺应了这种需求。通过微信,微博、微论坛、微电影、公益广告、电子邮箱以及专门的网站等新媒体传播手段,可以在方便快捷、隐性的状态下实现师生之间平等互动、沟通,学生独特的思想观点也能够得到认同与赞赏。老师也可以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和平铺直叙的说教,利用新媒体转变为有视频、音频、图片、文字为一体的启发式、案例式、活动式的教育,形象、生动地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激起了受教者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与参与性。

3.有效整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信息资源

新媒体的介入,能将生活中发生的新闻事件快速地传播到互联网上,让人们及时地获知。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报道,如党中央主持召开的会议、出台的政策、文件等能在最快的时间、以直观形象的方式传达给大学生。以往的教育里,教学的资源来源于教材、教师的经验,教师是权威者,学生只是接受者。自从有了新媒体,教育教学的资源不再只是学生手中的教材、教师的知识经验。依靠网络数字和移动通信技术,新媒体将世界蜷缩为一个小小的文化地球村,集合了信息,构筑了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库,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在这里面,教育主体可以精选符合其教育教学的素材,弥补了传统媒体容量小、更新速度慢等不足。而同时,从受教育者出发,也可以通过新媒体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关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如微视频,微电影,微信息等形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

(二)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成的挑战

1.多元化价值观对大学生造成冲击与困惑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点对象,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社会的人。”[4]在当今的网络空间里,各种思想观念千帆竞发,观点表达百舸争流,不同的社会群体拥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利益诉求、思维方式,这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起点。各种社会思潮在网络空间风起云涌,竞相争夺话语权,发生了激烈的交融、交锋和碰撞。对我国高校学生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观”、历史虚无主义、新儒学等。借助多样的方法和手段,各种社会思潮和观点充斥着网络空间,难免鱼目混珠,从而有意无意地影响到大学生价值观的选择。大学阶段是处于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很多大学生对事物缺乏鉴别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出现偏差。各种各样的信息并存、各种意识形态相互碰撞激荡,对于正处在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的大学生来说,在价值选择上出现了多样化与困惑化,导致有部分学生走向实用主义、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

2.信息传播的庞杂性和虚拟性致使教育环境复杂化

新媒体时代,网络设置门槛低,对所有人都开放,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在虚拟的空间里,毫无顾忌地表达出来,使其信息在畅通无阻的传播过程中,无法辨别真假、好坏。因此,也给一些不良信息传播提供了便利,非主流意识就利用新媒体快速传播这一特点,使它成为了 “谣言生产机”,使主流价值观地位弱化,非主流价值泛化。大学生往往很难从鱼龙混杂的海量信息中选择正确的信息,如果无法做到这点,就会迷失在信息的海洋里,这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降低了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当前,微博、微信等微传播呈现的“个体化”“小容量”“分众化”等特征,带来文化思潮的多样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化,相互之间的碰撞与交锋,致使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环境变得复杂混乱,扑朔迷离,给善恶辨别、价值判断能力还未健全的大学生带来消极影响,导致其价值观的偏离和行为失范。

3.方便快捷的信息传播削弱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同时以讲座、社会实践等活动为辅,老师起着主导的作用。虽然现实生活中,教师并不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神人,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并不完美,存在着不足之处,但作为高校老师,肯定有其长处。在新媒体时代,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将枯燥乏味的核心价值观借助于新媒体技术的多样化手段,灵活生动地呈现给受教者,就无法有效地提起学生的学习激情。在新媒体环境下,当代大学生可以非常便捷地获取海量的资讯信息,对于思想、言论与权威不再盲目地遵从,而是听从于自己对于信息的理解和价值判断。随着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社会阅历的不断增长,他们更注重人格的完善与生活的独立能力。新媒体在拓宽大学生的自我学习途径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者话语的权威,教师的话语权逐步下降。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索

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特有优势,积极探索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落实的新路子,才能更好地适应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客观要求。

(一)转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小落细落实,面临着国内外各种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方式与方法,形成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共同探究与学习。

首先,由传统灌输式教育向启迪引导式教育转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属于一种有意识、有目的地教育行为。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三个层次生硬地灌输给受教者,难以实现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作为受教者的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主体意识、自我选择性,会从自身感兴趣、需要的文化思想进行选择和学习。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这种主体意识与自我需求空前强烈,传统灌输式教育向启迪引导式教育的转变成为必然趋势。

其次,由定论式学习向过程探究式转变。由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追求平等,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转变成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平等地交流和探讨。新媒体时代师生之间的教学和交流,更注重的是探索过程,而不是由老师给出定论。在新媒体时代,应该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营造了和谐、平等的氛围。

最后,从理论宣讲向实践活动的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要通过课堂、讲座等进行系统的理论宣传,又要把握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特点,突破常规宣教平台的时空限制,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网上线,以网站、手机报、微博、微信、微广播、微视频、微电影等载体,传播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从日常小事入手,落脚在师生一言一行实践活动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样的教育才生动,才有震撼力。

(二)积极提升教育主体的媒介素养

在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面对教育对象、教育环境、教育内容等方面的新变化,正如马克思所说,“教育者本身一定是受教育的”。[5]教育者更需要先接受教育,并提高媒介素养,从而有效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

加强新媒体使用者的媒介素养,是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关键因素。面对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网络环境,只有积极开拓网络阵地,才能应对教育模式的转变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者只有更新观念,及时转变角色,并从传播的把关人转变为指路人、从现实世界的教导者转变为虚拟社会的引导者,才能适应互联网平等多元和便捷开放的特点,才能在网络环境中建立和谐互动、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教育者应当不断改进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传播的技巧,主动适应这种转变。应该多进行“平等互动式”的交流,避免单向的灌输式传播,从而使传受双方能互换角色、互相反馈,并产生积极主动的传播行为和心理。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取得实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信息、情感双向交流的相互作用。马克思在批判旧唯物主义者错误观点时就说过,“环境决定论”这一学说实质上忽视了教育者也曾是受教育者这一事实。

教育者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优势和权威,这有助于成功地达到教育目标。但是,这一优势正因为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而逐渐消失,不仅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方面有了更多的途径,而且老师必须具有较高的网络素质,才可以应对网络舆论并建设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所以,为了在新媒体时代做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必须增强教师的媒介素养,积极建立起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能熟练运用新媒体、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极高效率和个人素养的网络思想教育队伍。为了正确地在新媒体时代引导学生,满足学生的需求,实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预期目标,应该做到:首先,必须让高校教育工作者正视当前处境并提升自身的网络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其次,鼓励教育工作者从学生群体出发,发掘具有较高政治素养、极强学习能力、正确积极价值观的优秀学生,培养他们维护网络信息的能力和责任感。最后,高校还需要有计划地对教师开展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培训,并通过考核、评定工作是否称职等方式促进教师的主动性,进而达到所有教师在网络上都能和学生顺畅交流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随着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对教育主体文化媒介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

(三)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形式

正如唯物辩证法指出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新媒体时代,应该探索和利用新形式来实现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教育。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形式,是提高其吸引力与感染力的重要方法与方式。当代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文化水平,对理论文字的理解能力比较强,不喜欢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照本宣科的理论宣讲。因此,必须寻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形式与新方法,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一,利用影视文化产品。当代大学生是在网络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从小都受影视文化的影响,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渗透于影视作品,让学生在观看影视作品的过程中认知和领会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第二,通过微课开展教育。微课已经成为教育者运用于理论课堂教学的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手段。微课是对某个内容、知识点进行深度的剖析,较之说理教育更形象、具体、生动、富有感染力,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第三,利用微电影与微视频进行传播。当代大学喜欢浏览容量小、内容比较明确的信息,可以制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微电影与微视频,比如公益广告、动漫等,尤其是公益广告,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思想性,可以较好地激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第四,使用微媒介进行教育。通过微信、微博、QQ、QQ空间等集评论互动、转载为一体的微传播工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进行编辑与发布,遍布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第五,以媒体融合来推进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媒体深度融合、万物皆媒的时代,开辟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时空。新媒体对核心价值观的解读比较感性有趣,而传统媒体则具有深度、权威的优势。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机结合,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统一,达到线上进行思想引导,线下付之于社会实践的目的。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大学生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