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19-12-27 00:13李龙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5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思政互联网+

李龙华

(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辽宁大连 116000)

1 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学科教学与思政课程的融和和交叉

“互联网+”时代中思政课程和各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和系统交叉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大趋势和必然,这是高等教育落实协同育人、完善发展、全面成长目标的基本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期教育发展谈话》中强调:思想政治是贯穿整个高等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核心性工作,必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关键价值和作用。正是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让高校教师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也看到了思政课程必须要在新时期实现与各学科教学的高度整合和系统渗透。作为学科教师和思政教师在“互联网+”时代必须要具备“跨界”和“融合”意识,在“互联网+”平台上讲专业课程和思政教学做到系统融合和有机交叉,专业课程教师要千方百计将德育和思政教育的内容融合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之中,使其能够在教学细节、规划和内容中得到体现,同时思政教师也要想方设法将思政教育和学生专业成长做到完善统一,通过“互联网+”的支持构建新时期思政教育教学的新样式,不断提升思政课程的生命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帮助学生建立起稳定、健康、正确的思想政治能力和素质。

2 建立“互联网+”平台下的智能“课程思政”新体系

“互联网+”时代中高科技元素和资源向高等教育教学迅速而全面地渗透,这就要求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必须善于利用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高新要素和平台,通过智能化的“课程思政”体系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质量、效率和效果。当前思政和专业教师要充分利用“智慧校园”建设的机会重新认知教育与教学、教师与学生、主体与客体、方法和目标等重要目标和关键内容,要利用“互联网+”进行“课程思政”体系的整体思考和系统研讨,将课程教学、学生发展、思政教育和高校改革等目标统合在一起,立足于“互联网+”的深入教育教学应用进行再认知,形成具有生命力、感染力和说服力的“课程思政”新模式,在为学生全面成长和系统发展夯实体系和结构基础的同时创建思政教育的新样式。作为高校思政教师和专业课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的时代特点,要在全面掌握新一代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前提下进行教育教学的变革和创新,要主动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优势和机遇对各类课程进行再解构和再重构,利用“互联网+”这一大平台深入而全面地挖掘教育教学中服务思政发展和建设的要素和资源,为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学生个体提供思政发展和成长上的差异性指导和针对性服务,打造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现代化智能“课程思政”新平台和新体系。在进行智能“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中必须建立督导、检查和反馈机制,要组织专家、学者对高校进行的智能“课程思政”新体系进行系统监督和全面管理,在全面保护和激发教师在智能“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给与智能“课程思政”体系完善和发展必要的指导,形成对智能“课程思政”体系的保障和监督职能,为教师在“互联网+”时代利用智能“课程思政”体系取得更多更好的教育教学成果提供系统上、专业上和结构上的支持。

3 利用“互联网+”打破“课程思政”的“孤岛效应”瓶颈

思政教师和专业课程教师要看到“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意义和价值,要站在推进学生思政素养提升和综合能力发展的高度整合新的资源,进而有效突破传统课程教学和思政课程上的阻碍和不足。在高校层面首先要看到当前“课程思政”改革中存在的“孤岛”现象,单个教师进行的变革和尝试虽然能取得一定的效果和成就,但与高等教育大局和整体而言无疑是沧海一粟,因此,必须要给与“课程思政”改革一定的支持,要想方设法突破“单打独斗”的基本态势,要在更大的范围和更广阔的空间进行整合,这样才能有效利用“互联网+”这一大背景,也才能有效突破“孤岛效应”的瓶颈。要在“互联网+”的今天建立起大面积的高校教师的交流和学习机制,要主动为课程思政开展的单位和个人营造借鉴和学习的平台,将高水平的学者和专业研究人员引入到这一平台之中,对取得的“课程思政”成果进行品评、鉴定和考察,发现其成功的关键和推广的策略,将一个个“分布式”的“课程思政”成果做到进一步凝练和提升,使其更加富有普遍性和实用性,真正将单一的“个体奋斗”整合为整个高校体系的共同努力,这样不但可以起到持续交流和系统学习的作用,也可以有效地突破课程思政的“孤岛效应”,也可以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4 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高校“课程思政”的情感基础

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要立足于“互联网+”的社会和教育大背景,从现代大学生思想、行为、情感、认知的特点出发,尊重学生自主成长和主动发展的意愿与规律,全面扩展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的内容、内涵与外延,这是建立高效“课程思政”的重要思想前提和情感基础。例如:思政教育强调的“实事求是”观点可以结合专业实践、课程操作和实习实验等环节加以开展,让学生领会实践中实事求是的重要作用,只有客观承认自身的发展存在的问题,而不是想方设法掩盖缺点,才能获得真正的提升和发展。同时,在专业课程学习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团队训练、组织创新等方法将培养学生敬业精神、合作能力、规则意识和集体主义思想融入到学生的认知和学习之中,使学生在多种维度和多类层次的交往中建立起稳定、健康的认知和意识。

5 结语

“互联网+”背景下思政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在高校教育教学中有了系统性、结构性的增加和丰富,要结合高校课程体系的内容、特点和主旨深刻进行思政体系的路径建设,发挥高校各项课程在思政教育上的资源和优势,探寻“互联网+”社会和教育环境中高效思政教育教学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发挥“互联网+”在效率上、功能上的功能,构建“互联网+”平台上思政课程的新方式,这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面向专业发展、着眼于学生成长、推进高校改革的新举措和新措施。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思政互联网+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