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辉
(海口经济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海南海口 570000)
经济环境的转变为我国各种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而模特产业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也发生了极大改变。从现阶段来看,我国模特产业已进入到时尚产业的前沿区域,模特的种类和商业行为也更为多元化,从传统的服装模特、平面模特、礼义模特转变为车展模特、网络模特、人体模特等,据统计我国网络模特的从业人数已达3万余人,产值近11亿元,这侧面反映出新经济环境下我国对模特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多,同时也体现出模特教育和人才产出的滞后,因此我们要系统的分析我国模特教育的现状及问题,提高模特人才培养的途径及质量,促进我国模特教育向着良性化的方向发展,满足市场经济对模特人才的迫切需求。本文试图从我国模特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入手,客观而全面的对模特人才教育的知识技能及培养内容展开论述,并详细的分析了我国模特教育发展的主要对策。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各产业对模特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多,如:车展、服装展、广告活动、会务活动等,这就需要大量的模特从业人员,而模特教育的人才产出量较小,这与我国模特院校的数量有着直接关系,作为发展中国家人才与技术是发展的原动力,因此做好模特人才培养,输送高素质的模特才是模特教育发展的核心目标。然而我国正规的模特人才培养院校较少,据统计正规的模特教育院校才200余所,一些知名的院校又有一定的数量限制,如:北京服装学院、山东纺织大学等,这就极大的制约了模特人才的产出。同时,教育体制不够多元化,虽然一些中职和高职院校开设了模特专业,但受知名度和就业途径的影响,生源情况并不理想,并且不具备深造或再进修的渠道,因模特的黄金年龄是17-26岁,这也是知识教育与职业生涯的最好阶段,如何把握知识教育与艺术产出的融合,成为了模特教育发展的矛盾点。
1.2.1 教学理念及方法滞后
艺术教育范畴内的模特教育属于小众教育,具备受教人数的局限性,因此各院校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存在知识结构更新滞后的现象,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对理论及T台的实践内容进行教受,没有从根本上把理论与艺术素质进行融合,单一被动的灌输方式,不利于学习质量的提升,同时也影响到了正常的课堂气氛。模特教育本身就是艺术教育的一种,各高校的授课模式也存在不同,一些院校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人数过多、课堂偏大、环境不理想等因素,也影响到了模特教学的效果。
1.2.2 配套设施陈旧
在各高校开展模特教育过程中,由于专业开设较早,一些设备和设施过于陈旧,造成实践课和艺术表演课无法正常开展,有些高校甚至没有专业的T型台。同时,一些高校的模特专业课还是和艺术类课程共用教学空间,如:舞蹈室、排练厅、声乐室等,影响到了专业课的教学课时,有时不得不更改上课时间,这也影响到了模特学员的专业化学习。另外,各院校在艺术素质培养上存在漏洞,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外貌、形体、动作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自身艺术素质的强化与锻炼,尤其是艺术文化素养,很多高校都没有对这类内容进行补充与扩展,造成模特从业后技术水平无法进一步提升。
1.2.3 师资力量不足
模特教育属于艺术教育,同时也属于时尚教育,教师成为了学生艺术入门的关键因素,而各高校模特师资力量存在严重的不足,师资老龄化、教师不足、人员流失等问题不断出现,影响到了艺术理念与专业化学习的质量。同时,因师资力量不足,各院校跨专业教学的现象较为严重,模特任课教师来源广泛,如:表演系教师、健美操教师、民族舞教师等,这种跨专业的教学模式误导了模特教育的目标,并且也影响到了学生的艺术气质培养。
模特教育不只是对学生的形体语言、身体素质、外在条件进行教授,还要注重知识与技术的培养,在大量的前期学习中要充分的认识到知识与技术学习的重要性,这能够让学生突显出不同的文化气息和艺术内涵。笔者认为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应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培养,因模特职业发展具备多元化,在学校学习无法确定今后的发展目标,如:服装模特、平面模特、化妆品模特、庆典模特、网络模特、人体模特等,所以要求模特具有广泛的基础知识,在知识结构上必须具备“博而杂”的理念,学校在课程组成上也要进行扩展与补充,尽量多配备一些知识选修课来充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其次,要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例如:服装模特除了形体合适外,还要懂得识别面料、颜色、款式、搭配、裁剪、流行趋势等,这样才能够对具体模特工作有新的认识和感悟,才能够更好的通过技术来诠释产品,学校也要积极开展相关内容的教学,课程内容可以少而精,在技术培养的过程中启发和塑造学生的艺术特质。
模特的舞台表现及穿着服饰的气质来源于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本人的文化素质,因此在模特教育培养上要注重基础文化课的学习,通过日常性的文化课来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思想认识、艺术表现力等,模特学员自身也要深刻的认识到文化课对艺术底蕴的促进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良性化学习的目地。同时,基础文化课也要随着时代发展有所改革和完善,教学中可容入一些对模特专业发展有利有课程,如:摄影课、服装设计等,这类课程以选修的方式开展,课时尽时短而精。
音乐是舞台表演的催化剂,人们可以通过音乐来感受到表演的艺术氛围,因此身在舞台上的模特也要对音乐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教学中可让学生欣赏各种名曲和各种音乐类型,帮助学生掌握音乐的意境和节奏,并通过舞台表演让学生掌握不同音乐背景下所应展示的形体状态。音乐修养的培训与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学课时要具备常态化,要让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产生乐感和艺术感的共鸣,以便在舞台上更好的体现出艺术表现力。
模特教育中舞蹈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因模特的表演多以形体为主,因此应通过舞蹈学习来提升学生自身的肢体语言,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服装服饰的艺术性。舞蹈教学中要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向的把握,不能以专业舞蹈演员的要求来培养学生,要从形体塑造、面部形象、气质培养等内容出发,强化身心锻炼和培养,让学生能够自如的掌握韵律、风格和整体的协调性,突出艺术形象的肢体化,促使学生的舞台动作更为优美。
形象设计是模特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舞台表演时,人们最先看到的就是模特的面容形象,其次才欣赏模特的衣着、鞋、配饰等,面容形象的设计在艺术表演中有一种带入感,因此教育培养上应加强学生的形象设计,授课内容应包括:面容设计、服装设计、发型设计、配饰设计等,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形成特有的艺术感知力,能够根据不同的表演需求,来设计自己的形象,以此在舞台上更好体现模特的完美形象。
随着高校扩招和艺术类考生的不断增多,模特专业的报考人数逐年提升,而部分高校为了扩大生源和影响力,广泛的吸收模特学员,而教学质量和效果远远达不到应有水平,因此笔者认为要完善模特教育的目标,需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专业的艺术技能、充沛的文化素养、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等入手,才能够达到艺术人才专业化培养的目地。同时,要注意模特学员品质的培养,大教育家李叔同就提出“先器识,后文艺“的教育观点,认为美是人心性的直接表达,只有心性美才有艺术美,因此各高校要秉承这一理念,完善模特教育目标。
模特教育不同于一般的艺术教育,其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较高,因模特培养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教育和教学的内容非常广泛,所以对配套设施和资源建设上有较高的要求,如:排练场地、练功房、理论课堂、走秀场地、演出舞台等。资源建设上学校要储备的物资内容也较为宽泛,如:音乐设备、表演服装、舞台道具、灯光等,这些物资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舞台感觉。另外,在配套教师资源建设上也要与时俱进,选择的方向要从舞蹈教师、理容教师、模特专业教师、服装设计教师入手,加大配套教师人才的引入与吸收,提高学校的师资力量。
模特教育的教学手段应具备多样化的特点,从教育模式的发展来看,现阶段的模特教育教学方式已经过于滞后,很多院校没有把教学与就业进行紧密的联系,造成模特从业后无法适应工作要求,如:工作强度、舞台表现力、艺术诠释能力等,这影响到了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应扩展模特专业的教学手段,笔者认为模特教学手段应具备职业化的特质,所以要从职业化的角度来培养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除了基础课程和艺术课程外,还要加入课外实践课程,让学生参与社会演出活动,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舞台经验,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对学生今后的舞台生涯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另外,要注意模特专业化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融合,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差异,实践中要注意表演的差异性,不能急于求成过分的成人化和社会化,避免影响学生的艺术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