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药》中高低语境文化在碰撞中的对抗和协调

2019-12-27 00:13:54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5期
关键词:殖民者印第安印第安人

钱 娱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 710000)

引言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根据语境和语言在交际中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把文化分为两大类,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高语境文化指的是交际双方在所从属的文化体系下进行交流主要依靠双方当时所处的语言环境和背景,即语境,这是因为交际双方所使用的语言包含的信息量较少或者模糊,因此他们不能完全凭借语言本身来沟通而是需要依靠语境补充的信息才能实现交流。高语境文化的代表有,中国文化、日本文化、非洲文化、拉丁文化。反之,在低语境文化中交际双方所属的文化体系下的语言本身就蕴含了充足明确的信息,这些信息有利于交际双方互相理解从而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因此交际双方只需通过语言本身来实现交流无需依靠语境的辅助。低语境文化的代表有,美国文化、加拿大文化以及多数欧洲国家的文化。下文最主要分析印第安文化和白人文化即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对抗和协调的原因以及这两种文化在碰撞过程中对抗和协调的结果对印第安土著居民造成的影响,重新认识自己并建构传统文化。

1 高语境文化的集体主义和低语境文化的个人主义

高语境文化注重语境,身处此种文化中的人们以集体主义为导向,把集体的利益放在个人之上。高语境文化中的人们以和为美,不喜矛盾和冲突,故而在高语境文化中,人们走得很近彼此之间保持着密切的关联,每个人以家庭为单位组成集体,整体的利益受到高度重视,个人要竭尽所能为集体的进步贡献一己之力。在高语境系统中,处于权威地位的人物对他的下属的行为负责。而在低语境系统中,责任分散在整个系统中,故而很难追究个人的责任。而生活在低语境文化下的人们的价值取向是个人主义,他们拥有独立的思想把自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人和人之间疏于联系没有形成完整的集体。印第安人坚守传统的生活方式,集体生活在一片土地上,通过打渔狩猎,采集和农耕的方式维持生计。他们崇尚的是集体主义价值观。与印第安人崇尚共同分享不同,白人主流文化由于受到现代工业文明的影响,重视个人财产的积累和个人利益的谋取。因此,白人文化推崇个人主义。根据高低语境理论可以得知,《爱药》中的印第安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范畴,而白人文化属于低语境范畴。本文从高低语境文化理论出发解析印第安文化和白人文化在碰撞过程中对抗以及协调的原因以及两种文化对抗和协调后的结果对印第安人而言意味着重新寻找并建构新的文化身份。

2 《爱药》中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的对抗

随着欧洲国家工商业的蓬勃发展,欧洲白人侵占了北美大陆,对印第安文化造成了严重的撞击和威胁。白人凭借先进的技术掠夺印第安民族的土地和自然资源,从而达到积累财富的目的。白人在种族和文化上对印第安人居高临下,优越感十足。他们用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去灭绝印第安原始传统的文化,意图驯服野蛮的印第安人,残酷地挤兑和欺压他们。印第安人在白人的强行介入下身心受损陷入极度痛苦的状态,他们被迫接触白人的现代工业文化但又融入不进白人社会,同时还与自己民族传统的农业文化渐行渐远。

2.1 白人的土地政策造成了印第安人的穷困潦倒

印第安人再拥有自己的土地之前必须先把土地交托给白人政府保管,这是白人政府精心给印第安人制订的“有先后顺序的”土地政策。白人美其名曰管理印第安人的土地实则变相地抢占他们的家园,白人从中受益,印第安人却无家可归。白人这样做是为了把印第安人变成农民,用白人的工业文明去同化印第安人的农业文化。新的土地分配政策弱化了印第安集体的凝聚力,很多土著人为了生存卖掉土地,失去了他们世世代代生活的家园因而更加贫穷。白人推行他们的政策从未征求过印第安人的意见。印第安人面对咄咄逼人的白人,没有任何话语权。露露是土生土长的印第安人,她热爱印第安传统的原始文化,但白人现代工业文明的入侵,让每个印第安人流离失所深受其害。露露义正词严地指控白人政府对印第安人所犯下的罪行:“我们都搬了多少次了?”白人政府会根据印第安人的情况随机变动政策。在白人暴力相逼下,印第安人顽强地抵抗没有被打倒。于是白人政府转向部落议事会,双方达成合谋共同对付底层的印第安人。白人政府用钱贿赂印第安官员,让印第安官员强行从土地上赶走他们的同胞,使得印第安人之间自相残杀。部落议事会意图在露露居住的地方创设一家出产印第安手工艺品的工厂。白人用暴力把露露从熟悉的土地上赶走,即便露露用尽全身力气去反抗斗争,最后她也只好被迫离乡。露露的反抗相对美国社会掌控的强权,犹如螳臂当车。

2.2 《爱药》中的种族歧视和压迫问题值得关注

格里·纳尼布希崇尚公正,憎恨白人所谓的正义的法律。当他得知白人辱骂印第安人的消息,他怒火中烧出手教训了欺负印第安人的白人,后来该案件交给了法院处理。美国司法制度明显偏袒白人证人对印第安证人极其不公。白人证人有名誉、地址、社会保险,如果得到他们支持非常有利,反之,就跟有印第安证人没什么区别。法官或评审团认为印第安人是不可靠的,所以他们歧视印第安人。白人的法律规定,如果印第安人犯了错就必须受到严厉的处惩。由此可得,标榜正义的白人法律不公正地对待他们的属下,给印第安人贴标签的行为证实了美国司法制度虚有其表的公正性。印第安人永远也没办法在享有权力这件事情上和白人平起平坐。美国的司法制度也绝不可能眷顾赐福渴望得到帮助和支持的印第安人。被白人打了印记的土著人,面临着身体、精神上的不公正对待,印第安人开始滋生反抗白人政府的情绪,印第安人还仇视其他不与白人政府同流合污的白人,因为政府为他们的谋取不正当的利益,从来不顾土著人的死活。然而,在印第安文化和白人主流文化碰撞的过程中,两种不同的文化不是只存在对抗的绝望,还催生着协调的曙光,印第安文化在和白人文化碰撞的裂缝中求生存,这两种文化还有“和而不同”的余地。

3 《爱药》中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互相协调

霍米·巴巴指出:“在现代社会:用垂直的隔板将人们分开是不可能的。世界走到了一起,其体制使它无法分开,就像面对煎炒好的鸡蛋,我们无法分开蛋清和蛋黄一样。”印第安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能够切断与外面世界的联系,换句话说,从侧面来看两种不同文化碰撞的问题,印第安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不了白人文化的影响。厄德里齐是印第安人和美国人结合所生,她作为印第安女性作家的身份避免不了文化的混杂性特征。书中提到,厄德里齐非常熟知印第安的自留地和白人社会并对这两个不同的世界有着仔细的观察和独到的见解,其目的就是要在两种文化的碰撞过程中发现交集,为两种文化创造协调的空间。

3.1 《爱药》中的跨文化婚姻

真正的爱情不分种族,不受其他外界因素如地域和文化的限制和约束。 《爱药》中出现了好几对因为相爱走到一起的有情人。琼(印第安人)和安迪(白人)对彼此感兴趣先恋爱后结婚,生下混血儿艾尔伯丁的泽尔达和瑞典人约翰逊、生下混血儿小金的金和丽姻岭、贝弗利和埃尔莎等,这些案例都表明来自两个不同种族的人们互相吸引从而致使两种文化互通有无共同发展。于无形之中跨文化婚恋的人成为两种不同文化的载体和中介,把白人文化和印第安文化联结起来。一方面,这展现了两种不同文化的混杂性。但另一方面,夫妇们都因不太幸福的婚后生活达成一致。琼和安迪的两性生活存在不和谐的问题,约翰逊和泽尔达离婚,金对丽娜特施行家暴,贝弗利有外遇背叛了埃尔莎。厄德里齐通过这些不和谐的案例来说明文化混杂的过程并非风调雨顺而会遇到挫折和磨难。但因为有人在两种文化之间做调解,这就预示着文化混杂的趋势不可阻挡。

3.2 白人对印第安传统文化感兴趣

白人对待印第安人的态度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白人俯视压榨印第安人。另一方面,他们对神秘的印第安文化感兴趣,他们想要了解土著人的生活方式。尼克特死后,他和露露所生的儿子莱曼继承了父亲生前所承包的战斧工厂,尼科特和白人政府签约把印第安的土地便宜卖了出去,这个工厂就是在白人用几个小钱从印第安人手上买来的土地上建造起来的,主要生产象征印第安传统的手工艺品如弓箭、动物毛绒头饰等。这一点说明了白人对印第安传统的手工业品充满了好奇,所以他们才会建立工厂生产这种东西作为代表土著文化的旅游纪念品。

4 印第安文化与白人文化对抗协调的结果

琼从印第安部落出走但最后又想回归生养自己的家园。白人先进的工业文明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对她有吸引力,她想过追求与印第安传统的生活方式不一样的生活,但在白人社会她受尽冷落和歧视找不到想象中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因此她醒悟过来,放弃了曾经向往的生活,选择回到属于自己也欢迎自己的家,就算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心甘情愿。故事的末尾,琼的儿子利普沙把她的灵魂送回了家,弥补了母亲生前的遗憾。艾尔伯丁在白人社会学习,生活在白人的圈子让她感觉不自在,非常压抑。就算自留地只剩下她自己,她和母亲的关系也存在矛盾,但这也不能阻止自留地对她深深的吸引力,只有“家”才能给与她想要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她愿意回家。更为确切地说,她从小就受土著文化的熏陶,这种文化的影响在她心里已经根深蒂固,对她有养育之恩的自留地无时无刻不在归家的路途中牵引着她前进。只有在那里她才能弄清楚自己到底是谁,明确不可被白人文化磨灭的文化身份。受过白人学校教育的土著人成为反抗白人文化入侵的另一股力量。当两种对抗性的不同文化碰撞时会催生复杂的精神状态,在殖民与被殖民的夹缝中势必会出现后遗症,即文化的混杂性。两种文化本来就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殖民者要做到完全地复制被殖民者是不可能的。白人原本企图用白人文化同化印第安人的文化,让印第安人失去传统文化的根本,从而逐步把印第安人变成白人的附属品。一方面,被殖民者梦想凭借自身的改变靠近殖民者融入他们生活的圈子,另一方面,无论他们怎么努力也不能和白人站在相同的高度,被殖民者不可能完完全全地复制殖民者的文化,他们不能成为殖民者也丢失了原本的自己。从殖民者的角度,他们也没有达到文化同化的目的,把印第安人改造成白人。就此而言,被殖民者作为主流文化的边缘体反而有幸留存了自我的不可替代性并获得了重新认识自己并改变自己最终成为自己的第二次生命,这是白人意料之外的结果。文化混杂现象的出现,并不以被殖民者原本文化彻底被灭绝为前提,而是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放积极地吸收汲取外来优秀的文化为我所用壮大自己。后殖民文化的混杂性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被殖民者抵抗殖民者的文化同化。印第安人中有一部分人接受过白人学校的教育具备和白人一样的读写技能,他们代表白人文化与印第安文化对抗和协调的过程,改变了以往对白人即文明人印第安人即非文明人的机械认知,使两种文化在碰撞的过程中出现了折叠的部分,故此,受过教育的印第安人是在自留地中帮助自己及同胞重新认识自己并重建印第安文化的核心力量。

5 结论

所有文化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处于不断的交融中,并且互相影响、包容、改变和进步。世界上不存在独善其身的文化,所有文化都具有独特性和混杂性,没有绝对的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地球是一个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大千世界,所以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应该在确保自身文化传统得以生存的前提下,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去拥抱其他文化,学习其中优秀的成分来发展自己的文化,懂得尊重与自己不同的文化做到和而不同。因而,作为一个“文化人”,我们应当兼善天下。印第安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在保护好印第安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学习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追求做印第安人的权利,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猜你喜欢
殖民者印第安印第安人
美国首次统计印第安人寄宿学校死亡人数,但关键问题悬而未决
英语文摘(2022年7期)2022-07-23 05:55:58
彻底改变殖民者和原住民关系的那一刻 精读
英语文摘(2022年6期)2022-07-23 05:46:12
试论早期美国印第安口头文学的特征
美洲印第安人使用的象形文字名称和标志
英勇反抗的印第安人
小布老虎(2016年10期)2016-12-01 05:46:33
印第安人的生活
小布老虎(2016年8期)2016-12-01 05:46:17
三十六计之声东击西
论《痕迹》中的印第安生态文化
文化学刊(2015年2期)2015-02-01 07:10:51
英国殖民者曾食人“求生”
英殖民者对察隅等地的侵略及国民政府的应对——兼论军统巴安组在藏区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