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蕴琛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扶贫环境、扶贫人口需求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脱贫攻坚已进入冲刺阶段,其中文化扶贫已经转变到精准文化扶贫,这是国家对贫困人口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积极回应。本文以齐齐哈尔市图书馆(简称齐市图书馆)开展精准文化扶贫工作为例,深入研究地市级公共图书馆精准文化扶贫工作。
2013年,自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就如何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详细部署。2015年,《“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颁布,文化精准扶贫上升为国家战略顶层设计。2016年6月,由中国图书馆学会牵头成立图书馆扶贫工作委员会,主要为贫困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方向及措施参考,呼吁社会各界对贫困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援助〔1〕。2016年10月,在浙江图书馆举办的“公共数字文化:新理念·新思维·新服务”论坛上,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指出:从整体上提高贫困主体的文化自觉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通过依靠贫困人口自身的力量来消除地区贫困,是开展精准文化扶贫的首要目标〔2〕。2018年1月,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七条规定“国家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文化扶贫迈入法制化进程。这些政策和学术研究,都为公共图书馆开展文化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据。
公共图书馆是政府管理、资助和支持的免费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文化事业单位,具有公益性、教育性、服务性〔3〕。公共图书馆的特殊性质决定其必须承担起全面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完善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化、均等化的责任。公共图书馆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积极主动参与文化扶贫工作中来,扩大文化服务的受益面,成为突破文化扶贫工作中“最后一公里”的坚实力量。公共图书馆通过“扶智”和“扶志”两个方面工作为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提供文化支持,使贫困群体从文化、思想上摆脱贫困。
另一方面文化扶贫工作有利于公共图书馆文化事业发展。公共图书馆通过积极推进文化扶贫工作,完善文化扶贫工作机制,已经成为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范围、创新服务路径的必然选择。随着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建设全面展开,公共图书馆可以凭借自身在信息资源领域的传播优势,能够为新农村建设和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提供优质技术服务、资源服务。这不仅是文化精准扶贫对公共图书馆提出的任务要求,也是公共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必然规律。
任何工作的開展都离不开科学、细致的实施流程。扶贫工作具有面向地区广泛、服务对象层次多样、贫困问题复杂、扶贫过程动态化和长期性等特征,所以精准文化扶贫更要结合公共图书馆特点,研究、制定一套科学的工作体系,确保“精准”扶贫实施效能。
齐市图书馆组建了由馆长任组长,副馆长任副组长,各部门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其中,读者工作部负责组织、策划文化惠民等系列活动;资源共享部负责技术保障和数字资源的宣传推广工作;辅导部负责与各学会、协会建立联盟,指导县区级图书馆共同开展扶贫工作;其他部门负责配合开展具体活动。
为了实现精准扶贫,国家和各级政府在该领域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特别是通过贫困户的建档立卡,形成全国层面的扶贫大数据〔4〕。这些数据为我们确定扶贫对象提供了有效方式和途径。另外我们通过政府扶贫办,各县区图书馆、乡镇文化馆、农家书屋等渠道对贫困地区进行摸底调查,掌握贫困人员的第一手资料,必要时可以进行入户调查,尽可能达到扶贫对象识别的准确性以及全覆盖。
在确定扶贫对象过程中,要按类型划分扶贫对象。我们根据贫困户的主体类型、贫困程度、致贫原因以及脱贫需求等因素制定扶贫对象调查表,确保文化扶贫实施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如:按照主体类型可以分为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齐市图书馆馆长亲自带领副馆长及各部门主任多次深入泰来县塔子城镇塔子城村进行现场调研,同驻村扶贫工作队、村委会、村民进行座谈,具体了解扶贫对象的贫困程度,积极征求村委会、贫困户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探讨精准文化扶贫对策。
根据扶贫对象不同采取相应的服务形式〔5〕。例如:对老年贫困群体,公共图书馆在帮扶过程中可以积极争取政府相关政策资金和社会捐助资金,为老年贫困群体提供一定的资金补助;对贫困地区的儿童群体,公共图书馆可以捐赠学习用品、青少年读物,帮助学校建立图书室;对就业能力较弱的贫困群体,公共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技术和知识传播平台优势,重点从文化和产业方面辅助,提升其生产能力和就业能力。总之文化扶贫项目是多样化的,图书馆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扶贫项目来达到精准扶贫目的。
1.建立上下联动机制在资金、设备上给予扶持。齐市图书馆一方面联合上级图书馆、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在资金和设备给予帮助,另一方面加大县区图书馆业务指导,组织开展具体帮扶工作。例如:组织职工捐款、捐物活动;组建“结对子种文化”帮扶网;向贫困小学捐赠图书、学习用品,向村活动室无偿提供电脑、电子图书阅读机、移动播放器等设备。
2.开展文化惠民活动。(1)开展技能培训。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联合科、教、文卫部门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针对当地的种植、养殖特点编辑、发放科技致富专刊,赠送农业生产等方面视频讲座光盘,邀请农业、信息技术等专家对贫困群体进行专项培训,帮助搭建“互联网+”平台,开发本地区的农产品和特色资源,也可以开展计算机技能、职业技能等方面培训,让贫困人群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工作来获得报酬,实现脱贫的最终目标。(2)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以文化惠民活动为载体,深入贫困地区开展主题展览、图书期刊展、朗读比赛、“阅读之星”评选等活动,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使他们在思想上获得进步和解放,不断缩短文化差距,进而产生强大的脱贫内生动力。(3)开展精准配书下乡活动。在农闲时针对不同类型的帮扶对象召开座谈会,实地了解他们阅读需求,按需收集、整理、配送图书馆馆藏图书,对馆藏不具备的图书齐市图书馆开展“你看书我买单”活动及时进行补充提供。作为市级公共图书馆要指导所在县区级图书馆农家书屋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让农家书屋成为农民学习场所。
3.推进贫困地区数字阅读普及程度。根据当地智能手机普及情况、网络信号覆盖情况等条件,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网站、手机微信平台、APP程序向民众提供线上、线下阅读数字资源服务。齐市图书馆对购买的资源库、黑龙江省图书馆资源和试用资源进行分类整合并共享到本馆门户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上。我们在网站首页设置“精准扶贫”专栏,下设“农业图书”“医药图书”“期刊杂志”“科技视频”“农贸行情”“扶贫官网”子栏目,将适合农民阅读的电子图书、期刊、视频讲座等资源整合到相应栏目中;我们还把国家数字文化网、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网址链接到本馆网站,便于农民检索、阅读海量数字资源。为了让贫困群体能够熟练掌握电子资源使用方法,齐市图书馆派技术人员到县区图书馆举办培训班,现场发放数字资源阅读卡和《数字资源与服务推介》图册,图文并茂地介绍资源种类和具体操作方法,尤其向他们推荐有声电子资源,解决贫困地区文化程度低,阅读困难的问题。
在文化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一定要指定专人负责到贫困地区进行回访,通过座谈、问卷调查、设立反馈信箱等途径进一步了解贫困群体的需求和工作建议,并对反馈的信息建立档案,召开分析会,实时掌握文化扶贫实施效果,及时调整文化扶贫工作方向。对实施效果较好的项目要分析总结,形成经验;对实施效果不好的项目,要仔细查找原因和问题,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建立反馈机制有利于“回头看”,总结前一阶段文化扶贫工作优缺点,改进不足,也可向上级单位征求意见,在工作上给予指导。
有的贫困地区长期受信息闭塞、文化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只重视经济上的扶贫,对文化扶贫积极性不高。个别扶贫地区存在对文化扶贫活动冷漠,设备和资源利用不充分现象,造成供给与需求不对称,影响文化扶贫工作进程。导致这种情况产生原因是贫困群体从主观思想上没有形成自主摆脱贫困的意识,所以我们消除贫困地区人们愚昧落后的思想,提升文化素养,达到“治贫先治愚”的效果。
公共图书馆应在各级政府为主导的基础上以省级馆为引领,地市公共图书馆为主体,县、区公共图书馆(图书室)为平台,联合高校图书馆以及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建立上下联动、多元协作的精准文化扶贫体系。在全省公共图书馆范围构建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文化扶贫新模式〔6〕。
第一要加强对贫困对象的精准划分,切实掌握他们的致贫原因,经过分析“靶向给药”,确保文化扶贫能准确覆盖急需脱贫人群。第二要研究、制定文化扶贫工作细则,把工作落实得更细致。实施前制定扶贫工作计划,实施中细化扶贫项目,优化财力、物力、人力资源配置,通过“资源对口”、“技术人才对口”等形式同其他社会机构合作,使文化扶贫更加科学、更加精准。第三要以精准扶贫政策为依据,争取更多支持。我们强化政府、上级单位的主导地位,积极争取扶贫专项资金,使扶贫形式更多样,内容更充实。第四要加强文化扶贫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宣传文化扶贫的意义,让更多市民加入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志愿者力量,能有效补充公共图书馆在人力资源方面的不足。第五要建立评估机制。我们要定期向社会公布上阶段扶贫资金、设备及开展扶贫活动等相关数据,以问卷调查或聘请第三方机构对扶贫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对扶贫工作及时进行调整,达到精准目的。第六要建立奖惩制度。对文化扶贫工作中作出贡献的单位、组织、个人给予表彰,对没有按期完成工作给予批评。通过激励机制,让扶贫工作更扎实有效地推进〔7〕。
目前仍有许多贫困地区在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土特产品、工艺品等方面特色资源没有充分挖掘,所以公共图书馆要发挥资源建设的优势,派技术人员深入贫困地区分类采集数据信息,进行数字化加工,再结合本馆地方文献馆藏资源,帮助他们开发特色资源专题数据库。我们还应培养他们利用国家公共文化云、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自媒体平台宣传推广自身特色资源的能力,教会他们通过“互联网+”平台打开与外界交互信息的通道。
精准文化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环节。公共图书馆要秉乘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精准文化扶贫为契机、为己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为依据,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职能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力量。
〔1〕牛雪晖.基于精准扶贫战略的公共图书馆文化扶贫路径探析——以山西省部分公共图书馆为例.河北科技图苑,2019,1:13—16.
〔2〕吴建中.精准扶贫——公共数字文化的下一个发力点〔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7(1):16-20,25.
〔3〕汪东波.公共圖书馆概论〔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125.
〔4〕王协舟,杨英子,付琳宁.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档案学通讯,2018(4):86-89.
〔5〕牛育芳.我国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S1):63-66.
〔6〕王方园.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策略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8(5):38-41.
〔7〕唐佐琴.公共图书馆推进文化精准扶贫策略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8(10):10-12.
〔责任编辑:杨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