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春梅
在广大乡村进行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及教育,是统领整个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有效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统领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集中反映了中国时代精神。当前,要有效整合社会意识,首要的是整合社会中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社会意识。我国人口众多,有近6.74亿乡村人口,生活在全国近70万个乡村。因此,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实于乡村,进而提升广大村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和践行度,实现乡村治理更加有序,显得意义重大。为此,课题组以某乡村为考察对象,通过实地问卷调查、访谈及座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培育和传播的境况进行深入了解,从中发现问题,然后提出相应建议,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传播和培育效果。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振兴乡村战略,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振兴乡村文化的灵魂,是树立乡风文明的根本内涵,也是新时期乡村振兴的思想基础。
意识形态工作是我党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提出,党要加强对社会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构筑具有正确方向导向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我国人口众多,其中,乡村总人口人口占了全国一半左右,由此可见,广大乡村是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场域。乡村传播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整合村民的社会意识,不断增强村民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和认同。当前,尽管许多乡村物质财富得到了巨大积累,但是仍有许多乡村的精神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并由此产生了诸多问题,如赌博之风盛行、勤俭节约之风渐退、攀比之风和浪费之风日渐上涨,封建迷信之风在蔓延等。而这些,己经直接影响到乡村产业的发展、乡风文明的建设和乡村的和谐稳定,也严重背离了我们新时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目标。这些问题的产生固然有很多原因,但根本在于,乡村基层党组织放松了对乡村村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教育。因此,在社会转型的今天,我们在乡村大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大村民,使广大村民树立正确的“三观”,这是新时期有效统领乡村村民社会意识,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要求。
改进及完善治国体系,提升国家治理水平,是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在省部级干部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改进及完善治国体系,提升国家治理水平,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认为,大力培育和传播核心价值观是有效维护社会秩序和功能的重要手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代表了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而且能为改进及完善治国体系提供内在动力。在广大乡村地区大力传播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将三个层面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到大多数村民心中,使大多数村民逐渐养成符合这一要求的思维方式,进而外化为理性爱国、诚实守信,敬业友善,团结互助等实践行为。总之,在乡村大力传播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整合乡村社会意识,巩固和创新乡村治理思想基础,确保乡村治理的前行方向、治国体系的不断改进及完善。诚如习近平所指出,要不断发展壮大一个国家,必须要凝聚多种力量,而当中,最持久的力量就是核心价值观。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要在2020年底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国人民凝心聚力,帮助贫困乡村彻底摆脱贫困。中国有近14亿人口,其中乡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0%以上,可见,广大村民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在过去的四十年时间,在党中央强有力的领导下,广大农村地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种变化既呈现于广大村民生活条件的巨大改善,也体现在广大村民思想上的变化,特别是随着信息社会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广大村民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日益呈现出多样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激发广大村民参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热情和凝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力量。目前,小康社会全面建立还剩不到两年。为完成这一目标,我们应在乡村广泛传播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核心价值观成为引领乡村的主流价值观,端正村民思想,凝聚村民力量,激发广大村民的生产热情。唯有如此,才能把“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小康社会全面建成。
为更好地了解新时代乡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培育情况,本次设计的考察问卷涵盖了受访村民的基本信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受访村民中的认知情况、情感情況及践行情况等四个一级维度。其中,受访村民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特征、年龄阶段、受教育水平及个人成分;受访村民对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情况、情感及践行情况这三部分题目由16题单选题和1题开放式问题构成。为调研的方便和可行性,课题组在2019年1月12日至2019年1月15日对龙岩市蛟阳镇大洋村〔1〕进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培育的调查,形式包括实地问卷调查、座谈及在人群聚集地随机访谈。课题组发出去500份调查问卷,最终收回了486份有效问卷。
1.关于被问卷村名的基本情况
从以上调查结果来看,在受访乡村中,留守乡村的村民多数为年龄大的和年龄小的;中间人群,即年轻力壮的成年男人比例较小,这部份人群外出打工为主;从教育水平来看,小学文化水平以下的村民人数最多,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仅占7.1%,比例较低;从政治面貌看,群众面貌的人数最多,占95.2%,党员群体占少数,仅为 4.8%。由此可以看出,在该村村民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村级党建工作十分薄弱。当前要振兴该乡村,除了进一步提升村民的文化程度外,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也刻不容缓。
2.对于被问卷村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情况
根据调查,95%的受访村民有听说2017年下半年在北京举行“党的十九大”会议;58.1%的受访村民听过党的十九大报告有“新时代”和“乡村振兴”这个新提法。这一结果表明了,广大村民对国家重大事件有大致的了解。在问及“您是否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这个概念时,73.9%的受访村民知道,而且有超过50%的受访村民对社会主义核也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内容中的其中一项有所了解。这也说明,近5年来,经过镇、村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培育和传播已取得一定成效,大多数村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还有一些村民不了解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觀,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该村传播和培育的工作仍需加强。
3.关于被问卷村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情况
被问卷村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情况,主要是指村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向感受。上述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当被问及“你打算怎样去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70%的受访村民希望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等媒体,他们认为,这样方便有效,只有11%的受访村民希望通过传统的黑板报或宣传单,这也从另一侧面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活水平得以极大改善,如农村的电视手机信号基本得到全覆盖,广播电视手机等现代信息媒体走进千家万户,村民的思想意识与时俱进;在问及“您认为,在乡村是否有必要进行传播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21%的受访村民认为非常有必要,22%受访村民认为没有必要,57%受访村民认为无所谓,在统计这项结果时,我们发现,认为非常有必要的受访村民中,以年纪大(55岁以上的)的和年纪小(中小学生)的人居多,认为无所谓的受访村民中,中间部分的受访村民(26-54岁)的居多,相反地,认为没有必要的受访村民中,年龄在17-25岁且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居多,这一现象也说明了,在该村加强这部分人群的文化再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问及“您认为,经过近5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培育,您村的社会风气有没有变得更好”时,67%的受访村民认为有好转,但还有较大提升空间,25%的受访村民认为不清楚;在问及“您认为,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你们村的村容村貌、生态环境和道德风尚有没有变化”时,82%的受访村民认为有变化,比原来好,尤其是村容村貌、生态环境比以前好了不少,这一数据反映了党的十九大以来,镇党委和政府认真贯穿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振兴乡村相关文件精神,在整治乡村村容村貌、生态环境下了苦功夫,广大村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得到了增强。
4.关于被问卷村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情况
被问卷村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情况,关系到乡村的生产、乡风、村容村貌和管理等方面的建设,为此,该项内容是本次调查的重点之一。在调查中,我们共设计了5题题目,在问及“您是否愿意参加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活动”时, 27%的被问卷村民(共有131位)愿意参加,8%的被问卷村民(共有39位)认为有空会参加,65%的的被问卷村民(共有316位)认为无所谓,看情况决定;在问及“您是否参加过由相关部门举办的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时, 只有7% 的被问卷村民(共有34位)回答参加过,93%的被问卷村民(共有452位)回答未参加过;在问及“您以为,怎么才能较为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传播和培育”时,有11%的被问卷村民(共有53位)以为,镇党委、政府和乡村党员干部应以身作则,带头践行,发挥模范作用,有12%的被问卷村民(共有58位)认为,镇党委、政府应加强利用广播、电视、书籍等传统媒体形式,特别是手机电视新媒体宣传,有17%的被问卷村民(共有83位)认为,应加大乡镇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及村委会人员进村入户的理论宣传力度,有7%的被问卷村民(共有34位)认为,乡镇党委、政府应制定相关激励措施,鼓励广大乡民养成爱学习的良好习惯,另外,还有有53%的被问卷村民(共有258位)认为,要多管齐下,同时使用上面四个措施,只有这样,才能较为有效地提升乡村传播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在问及“您觉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传播和培育过程中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时, 只有8% 的被问卷村民(共有39位)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80%的被问卷村民(共有389位)没想过这个问题,不知道怎么做,还有12%的被问卷村民(共有58位)认为这一问题与他们无关,他们不关心。这一结果从侧面反映出,大多数被问卷村民尽管能认识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够很好地实施。这也进一步也表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该村践行的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总的说来,这次该乡村调查,有以下几个较为显著特征:
1.从留守村民的人群特征看,一是留守乡村的村民多数为年龄大的(55岁及以上的有204位)和年龄小的(16岁以下有174位);二是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在486位被问卷村民中, 331人在小学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34位;三是村级党建工作非常薄弱,在486位被问卷村民中,村民党员只有23人,占被问卷村民的4.8%。
2.从被问卷村民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看,尽管受教育程度较低,但大多数村民仍能关注国家事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基层镇、村委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传播和培育已取得一定成效。(95%的受访村民关注过党的十九大召开;而73.9%被问卷村民比较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从被问卷村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方面来看,自十八大特别是十九大以来,镇党委及政府认真执行上级关于振兴乡村相关文件精神,在整治乡村村容村貌、生态环境下了力度,该村容村貌变化明显,村里的社会风气好转了许多,他们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得到了明显增强。(82%的受访村民认同这一情况)
4.从被问卷村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看,由于种种原因,只有27%的从被问卷村民愿意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关的活动。但调查组认为,这个数字并不能直接反映该村村民没有很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55岁以上这些村民,多数白天要干农活,没有专门时间去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活动,但他们更多的是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如勤奋、诚信、孝敬等品德默默去教育影响自己的后代,实际上也是一种间接的践行活动。当然,这个数据也表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践行還有提升空间。
从调查结果来看,乡村传播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境况总体还好,但还有改进空间,如部分村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度、践行度不够等等,课题组认为,这与乡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培育的主体、客体以及手段关系密切。
1.从传播和培育的主体(镇党委及村委会)看。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该镇党委政府在乡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培育中的主导地位过于突出。比如村级宣传标语或黑板报,本可以在镇党委相关部门指导下由一定文化的村民制作完成,但现在都由乡镇党委的相关人员包揽完成,这种过度介入乡村文化事务的做法,它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村民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等实践活动的热情。而事实上,村级文化建设,包括乡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培育,只需由乡镇党委把控正确方向,很多具体事务可以由乡村离退休人员、民间艺人或文化程度较高的村委负责人去完成。这些人由于长期生活在乡村中,了解邻里百姓的“味口”,因此,由他们完成的宣传画等更加接地气,更易为村民所接受。此外,课题组还发现,村委会干部的自身素质和文化层次不高,致富和带动能力不强,也是导致村委号召力、凝聚力不强,传播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2.从传播和培育的客体(受访村民)看。结果表明,一是被问卷村民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及个人政治面貌不一定与他们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程度成正比。数据显示,年龄较大的且只有小学或以下文化程度的被问卷村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度较低,但实践度比较高,这类人群占了68.1%,相反地,高中以上受访村民人数仅占了7.1%。二是由于被问卷村民的文化层次整体偏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培育,通常简单的以“是否有用”作为他们接受或参与一项事件的评判标准。这一现象也告诉我们:一个理论或一种思想能否被广大村民所接受,关键在于该理论或思想能否帮助人民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3.从传播和培育的手段看。调查发现,镇党委及村委在乡村传播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手段与形式相对单一:一是派驻村干部进入村庄,与村委会干部一起挨家挨户发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材料,进而让村民自己去阅读这些材料;二是印制好相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材料,由驻村干部或委托村委干部张贴在村委宣传栏上,三是通过村级广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材料播放给村民听。客观地说,这三种手段与形式能在小部分村民中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很难让大多数的村民自觉去认知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乡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培育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传播与培育的主体、客体和手段。当下,特别是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新时代背景下,加强乡村村级“两委”建设、帮助村民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及探寻传播和培育接地气的方式方法,是提升乡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与培育效果的重要举措。
村级“两委”一般指乡村的两委,即“支委”和“村委”。村级“两委”一方面把乡村民情及时反馈到乡镇党委政府,另一方面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传给乡村村民,同时带领乡村村民致富奔小康。加强乡村村级“两委”建设,不断增强村级治理水平,是新时代乡村传播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保证。为此,一是要推进村级“党支部”建设,强化乡村村级党员干部的责任感。在2019年2月19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党中央明确指出,振兴乡村,必须加强基层乡村“支部组织”建设,把任务、责任落到人;二是发挥乡村“两委”干部的榜样示范作用。习近平在十九大上指出,要让人们从情感上认同并从行为习惯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干部必须首先坚持带头。这就要求乡村“两委”干部首先要一心为民,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加强为村民服务意识,带领村民致富脱贫。特别是,乡村“两委”干部在处理村级重大事务时,要尽量做到民主,尽可能实事求是,一碗水端平,以此消减村民矛盾,保证邻里和谐,以实际行动获得村民的信任与支持。唯有如此,乡村“两委”干部才能有号召力和凝聚力;其次乡村“两委”干部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善于发现乡村具有正能量的先进村民或事例,然后把这些先进村民或事例作为传播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例子。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传播和培育就能取得更好成效。三是加强乡村宣传队伍建设。通过加强乡村宣传队伍业务能力培训、监督和管理,使乡村传播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更加高效。
马克思认为,当思想一旦离开利益,思想就会使自己出丑。这一论述一方面表明人们思想观念的形成与物质利益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要提升乡村传播和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就必须把传播和培育工作与关心村民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为此,一是要深入村民,发现村民最直接、最关心的問题和最迫切的需求;二是要找到解决村民生产生活问题的办法。这就要从农村实际出发,通过加强对村民农业科技文化培训,真正为村民解决自身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提供内生动力。如在选择时间上,由于多数村民白天需要做农活,所以培训时间可以选择在晚上;在方式方法,尽可能用传统+现代的培训方式;在内容设计上,化抽象为通俗,方便村民接受;地点的选择上,采用课堂培训与现场实践相结合。总之,要真正帮助村民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实现村民生活富裕,展现乡村文明、和谐、美丽的生活景象,使村民不仅充分感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而且要增强村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情感转化为一种自觉行为。
传播形式及培育载体也是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境况的重要因素。因此,传播和培育主体要关注传播形式的生活化,传播载体的平民化。
1.传播形式的生活化。由于乡村村民文化层次普遍不高,所以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村民是很难认知和接受的。要增强村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情感,首要的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抽象的理论话语转换为村民易接受的日常生活话语,如运用村民生活化语言,以讲故事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深刻内涵”转化为“浅显道理”。通过生活化形式,便于村民认知、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传播载体的平民化。为增强乡村传播和培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效果,传播和培育主体尽可能使传播载体平民化。实践证明,传播载体越平民化,村民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就越好。在乡村,各种重大节庆日、文化场所就是一个很好的传播载体,如在节庆日向休闲的村民播放正能量的电影;在文化广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片展、政府工作成果展、表彰乡村正能量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等等,通过这些平民化的传播载体,组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能够使村民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教育,最终起到较好的效果。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1).
〔3〕王国伟.新形势下农民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分析———基于全国2142份问卷的调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02):
134.
〔4〕钟玉芳.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理论观察,2016,(09):92.
〔5〕郭超,赵平.在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重“五化”〔J〕.学术论坛,2015,(01):11.
〔6〕吴春梅,席莹.农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困境与出路〔J〕.科学社会主义,2014(6):92-95
〔7〕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J〕,党建,2013,(12).
〔8〕丁成际,当代乡村文化生活现状及建设,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J〕.2014,(08).
〔9〕陆军恒.新农村建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现路径〔J〕.河北学刊,2011,31(06):184-187.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