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乐祥
价值观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不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负面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体现社会最核心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理想,而且引领着社会的思想观念发展,大学生群体是决定国家个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价值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是人们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不断形成的,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目前大学生的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自我意识较强,容易出现自我认知的偏差,加上校园生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容易受到社会上的影响,从而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如果没有科学的教导就会自我认知偏差。并且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很大程度上都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并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不能仅仅停留到教学层面,应该结合社会的发展和日常教学要求,进行培养,并充分了解学生的信息特征,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从学生心理机制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心理特征进行培养,以促进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实践。
本文从心理学视域角度出发,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进行了研究。主要从三方面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的培养,包括加强学校组织领导、建立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培育和激励制度和强化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以此完成了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的研究。
在对学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过程中,组织领导是培养的重要环节,其好坏会直接影响价值观认同机制的效果,图1所示为党委、教师与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图1 教育关系
所以在对学生培养时,需要在党的领导下,设置组织机构〔1〕,其中包括各个处室、教学单位以及教研室等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实施。该组织机构需要结合教师的思想实际、工作特点和处事风格对组织机构,保证科学划分、责任明确、沟通顺畅,以确保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落实到实处。在组织机构教育中,发挥小组的领导作用,制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长远规划,根据实际情况部署教育任务,并结合自身实际加强领导,与党政紧密配合,在教育过程中,党政领导要定期对学生的教育工作进行检查,并积极解决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除此之外,还需要落实教师的培育工作,在学校工作中,将价值观的教育任务作为一个硬任务〔2〕来完成,对教师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进行培养,开拓出有效的教育方法,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为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建立培育和激励制度,制度具有一定的导向〔3〕、激励和约束的功能,用制度的方式保障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实和长期化。此次建立的培育和激励制度主要建立学习制度、渗透制度〔4〕、激励制度和督导与汇报制度等,奖惩制度依据如表所示:
表1 奖惩制度
通过建立奖惩制度,使大学生定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知识。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融入到教学、管理和制度中,让学生和教师潜移默化的接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加强督导、检查和评估的制度工作,有目的、有层次的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通过激励引导、典型示范等制度的建立,调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评判标准〔5〕,利用该标准对学生行为进行评价,对于认真践行该制度的同学进行奖励和表彰,对于表现不好的同学基于一定惩罚,将具有严重行为的同学行为记录到个人的考核档案中,作为评价、晋升的重要依据。通过这种激励引导能够提高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加强学习氛围,以发挥校园教育的积极作用,把握住学生成长的正确方向,以培养学生健康人格〔6〕为目标,创造出更多的符合时代发展的优秀人才。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认同过程是个体对于外源性影响由模糊到接收的自我认同过程,所以从两方面强化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主要包括外源性认同机制和内在性认同机制。
图2 强化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内容
外源性认同机制是需要发挥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增强学生学习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度〔7〕。教师在培育过程中,不能单纯的向学生传授这方面的知识,要教导学生透过表面现象对事实背后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价值理念。所以,外源性认同机制的构建,主要建立合理的融入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中,在此基础上建立语境转化机制,以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培养,提高大学生对于这方面知识的认同度,提高教育的感染力。其次,需要加强价值观教育与日常生活的互动,建立导向培育的认同机制,更加直观落实到实践活动中,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其中内在性认同机制是从思想认同机制和情感认同机制两个方面进行培养,引导学生自我认同观念的形成。可以通过一些教育平台〔8〕的搭建,丰富大学生的直接感受和情感体验,升华自我认同情感的理念。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需要遵循大学生的生长规律和认知特点,结合大学生身边的各种因素,对认同机制进行完善,发挥育人的积极作用,以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水平和接受程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发生改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本文针对目前大学生心理上的差异,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进行了研究。从加强学校组织领导、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激励制度和强化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这三方面完成了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的研究。希望通过此次分析能够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上提供一定的帮助,然而,在日后的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培养上,要跟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对其进行调整,以提高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养效果。
〔1〕刘镇江,刘振中,李晓衡.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34(01):70-72.
〔2〕赵雷,张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心理学阐释〔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19(02):98-102.
〔3〕王亚云.优秀传统文化视野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44(14):45-56.
〔4〕李田伟,王海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培育探讨〔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90-92.
〔5〕曾永平.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4(05):23-55.
〔6〕韩洪刚,刘东海.交往实践观视角下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44(33):27-31.
〔7〕胡骄键.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五维一体”路径探析〔J〕.教育评论,2017,11(04):27-31.
〔8〕陈森青.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凝练:理论辨识、原则认知与路径选择——基于方法论的视角〔J〕.江苏高教,2018,(12):100-105.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