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在郭德纲相声语言中的工作机制

2019-12-26 01:54刘桃桃
课外语文·上 2019年12期
关键词:工作机制隐喻

【摘要】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尤其在相声语言中,灵活运用隐喻更是成为致笑的关键。近年来,相声演员郭德纲带领“德云社”将传统相声的发展推向了高潮,他的相声语言不同于传统相声语言,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对他的相声语言进行研究,也是对新时代相声语言的研究。本论文以郭德纲的相声语言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言学隐喻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探究隐喻在相声语言中的工作机制。

【关键词】隐喻;相声语言;工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一、隐喻的工作机制

王寅于1988年在《清华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中登载过一篇名为《语言交际图》的文章,他在文章中提出了语言交际锥形图的设想(如下图),交际的双方,即话者P和听者R以G(概括义)和S(情景义)为基础,运用V(口语)或W(书面语)等语言表达形式,在多种互动关系的制约中不断进行推理,逐步获得语言形式的意义和P的确切意图,使得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这个理论虽然是从语义学的角度进行了论述,但是其观点和当今认知学派的观点是相一致的。隐喻的工作机制涉及五种因素:认知主体、本体、喻体、喻底、语境,这五种因素相互作用让句子产生了隐喻义,它的工作机制可以和上面的语言交際锥形图中所述的理论相结合进行分析。P和R相当于认知的主体,它们掌握了基本范畴内的语义G,此时P所发出的含有隐喻义的语言通过本体和喻体的互动,即通过概括义G和情景义S的互动,得出本体和喻体的共同性,这便是喻底,对喻底和语境进行认知分析后,语言信息便以V或W的形式传递给R,这样一个含有隐喻义的语言便完成了它的工作,即从P传达给了R。这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没有按照正常机能进行的话,我们便认为这个隐喻义语言的传递是不成功的。

二、认知主体间的互动

在相声表演中,演员和观众便是认知的主体,即交际双方。隐喻的使用和理解离不开交际双方的互动,台上演员和台下观众只有达到了某种共识,才能有机会使观众发笑。致使观众发笑的部分,相声术语称之为“包袱”,只有演员和观众在同一认知平台上,所抛出去的“包袱”才能产生效果。但是,如果演员抛出的“包袱”为“个性化隐喻”,即所使用的隐喻词汇、隐喻语法不具有大众性的话,便无法得到观众的共识,那么这个“包袱”便是失败的,没有办法产生幽默效果。所以,在相声表演中,“共性化隐喻”,即“本体”和“喻体”的大众化是十分重要的,这两者的相似性能够为大多数人所理解才能产生相应的幽默效果。

“北京堵车饿死过人”这句话通过“饿死人”来讽刺北京堵车现象严重,如果听者对于堵车没有任何经验,那么这个幽默语言便达不到预想的效果。郭德纲的相声能够吸引如此多的听众,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便是他所使用的幽默语言能够得到观众的共识,他的言语中加入了很多当今的时代要素,包括很多当今的实时新闻、流行语等内容,例如“我要是广原的橘子,你就是三鹿的牛奶”,其中“广元橘子”“三鹿牛奶”这些要素是为大众所了解的,认知主体之间能够积极互动,所抛出的“包袱”才可以落地有声。

三、本体和喻体间的互动

不光是认知主体之间的互动,本体和喻体之间的互动也至关重要。在本体映射到喻体的过程中,人类的认知将两者的相同性连接的同时排除了两者的不同性,通过这种过滤而形成隐喻义。本体可以和喻体进行一对一的映合,同时也可以进行一对多的映合,在多重互动下,这种一对多的映合方式便将一个隐喻构成了多层含义,灵活运用这样的多层含义便能产生语言的幽默效果,在相声语言中,这种一语双关的手法也是经常使用的。

“已经过了12点了,于老师是陪您过夜的演员。”这句话中“过夜”一词从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度过一夜,但是加上前后的语句“陪您过夜的演员”之后,听众将本体通过认知加工映合到“不良作风”相关联的喻体上,受这样的因素影响而得出的隐喻意义在当时的语境下,不禁让人发笑。

同时本体相同喻体不同或者本体不同喻体相同会产生不同的语义,所以本体和喻体的调整,也会产生幽默效果。比如郭德纲在描述自己的夫人对自己管教特别严格时说过这么一段话:“我是真生气,当然她也是为了我好,她一直希望我出类拔萃、比别人强,这就是典型的望子成龙。”“望子成龙”一词原本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成才的意思,本体原为父母和子女,但是这段话是在讲述自己的夫人,将“望子成龙”这个词语与自己的夫人相连接,由于本体的不同,对喻体产生了影响,不禁让人发笑。

四、喻底的作用

喻底是指本体和喻体间的相似性和共同点,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相似性和共同点,隐喻才得以成立。相声语言中的本体和喻体,两者之间的相似性要不同于一般情况的相似,要么夸张,要么无厘头,这种非常识性的相似便能构成语言的幽默。例如“眼睛长得跟丸子似的,耳朵长得跟饺子似的,鼻子长得跟蒜似的,头发跟粉丝似的,胡子跟海带似的,豆皮的嘴,蚕豆的牙,这东北乱炖的脑袋”。本体为人的身体器官,喻体为食物,这样的隐喻也比较常见,例如“杏仁眼”“樱桃口”等。但是上述内容虽然两者之间具有相似性,但是通过认知加工之后总会让人觉得是一个很奇特的画面,最后一句将本体“脑袋”和喻体“东北乱炖”相结合,即视感更加强烈。

五、语境的作用

认知主体相互作用,通过认知分析将本体映合到喻体上,寻求喻底的相同性,排除不同性,加上合适的语境,便可获得隐喻义。在相声语言中,语境的灵活运用也是制造发笑效果很好的方式。

郭:后来又交一女朋友,又完了,别扭啊,怎么办呢,又喝一两酒,三两酒,好多了,后来又交一个,又完了,接着喝酒吧,借酒消愁吧。

于:还喝!

郭:喝了四两酒……到26岁的时候,我的酒量是一斤半!

“我的酒量是一斤半!”这句话从一般语境上来理解,暗含了“酒量比较大,比较能喝酒”等隐喻义,这句话放在上面的语境中,听众通过简单的推算便可得出“多次失恋”这样的隐喻义,从而产生了幽默效果。

六、结论

在对隐喻义进行理解的过程中,认知主体、本体、喻体、喻底、语境这五个因素综合作用才产生了隐喻义。在相声语言中,对于隐喻义的理解更是需要这五位一体的认知机制相互作用才能产生幽默的效果。认知主体,即演员和观众在同一个基准范围内进行认知互动,观众将演员所述的语言通过认知作用,判断其本体和喻体间的相同与不同,寻求出具有相同性的喻底,而这个喻底往往与一般语言的喻底不同,要么夸张,要么含有讽刺意味,要么实时性很强,通过多种语言手段的加工再加上演员所带给观众的语境相结合,便能将相声中的“包袱”成功抛出,而观众能否成功“接住”这个“包袱”,一是在于认知主体之间的相互合作,二是在于演员是否从更加新奇、机智、灵活的角度运用了隐喻义。

参考文献

[1]Lakoff & Johnson.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80.

[2]束定芳.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6).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汪景寿,藤田项.相声艺术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5]王力叶.相声艺术与笑[M].北京:广播出版社,1982.

[6]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7]杨玉芳.心理语言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刘桃桃,女,1985年生,山东省枣庄人,博士,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韩国语。

猜你喜欢
工作机制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构建县域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研究
高校党组织和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研究
浅谈检律良性互动关系中检察机关工作机制的构建与优化
“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机制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