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艳
对比阅读就是我们在拓展延伸中经常用到的阅读方法,这种方法弥补了文本内容不足、阅读视野不广等遗憾,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更能深入地体会文本的艺术手法和增强解读意识,完成对文本深入地领悟,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下面笔者就语文初中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进行对比阅读教学。
一、相同作者作品对比,凸显作者形象
文本解读中有一项很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对文本作者形象的解读。为了让学生多了解作者,我们不妨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通过相同作者的作品的对比阅读,来体会作者的不同情感经历;或是通过作者相同时间、不同题材的作品,比较作者的不同内心世界,对作者有个立体的形象感知,同时也让学生理性地认识作者,避免对人物形象地固化,影响其阅读能力。
如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这是一篇游记,作者记述了去小石潭游玩的情景,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作者的情感从“乐”到“悲”,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含蓄表达了受贬永州的抑郁悲怆凄苦,作者给我们留下的形象是难以摆脱现实的柳宗元。可以把柳宗元的《江雪》拿过来让学生对比阅读,思考:同在永州,柳宗元的心境一样吗?从文本找出理由分析。通过对比,学生就会发现,他写的五言小诗《江雪》以一个渔翁的形象自况,在“寒江雪”中“孤舟独钓”,显然是摆脱了现实桎梏,超然物外,非常享受那份孤寂。
二、相同题材作品对比,扩大阅读视野
比之相同作者的对比阅读,相信我们经常用到的阅读方法还是同题材的比较多一些,因为每个单元的文本安排,基本上都是按照相同题材选择的,这样学习了前面的文本,我们就可以利用它们来和正在学习的文本进行比较阅读,比较这些文本的异同点。尽量选择时代感强,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文本,这样相同题材的比较阅读,收到的学习效果会更好。此举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也扩大了他们的阅读视野,促进了阅读能力的提升。
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这是一篇赞美父爱的文章,朱自清先生把父亲对自己的深爱用在“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来展现。为了让学生更能体会“父爱如山”,笔者让学生对比阅读了刘鸿伏的《父亲》,比较二者在描写“背影”上的异同之处。学生通过比较,可以从相同点看二者都应用了典型细节来描写背影,朱自清采用的是“爬月台”的典型细节,刘鸿伏采用的是“车站分别”的细节,都让人非常感动。
三、相似艺术手法对比,提高艺术感知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本领怎么样,要在实践中检验。要想做到真正会用,就需要多注意训练巩固。课堂学习的本领需要及时巩固,这样才能做到在考查中应付自如。一般课堂学到重要的艺术手法,我们都会在拓展延伸环节进行相似手法的对比阅读,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学到的本领,做到熟能生巧,举一反三。
如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这篇文章的修辞手法运用得非常有艺术魅力,一个“比喻”正好在前文的《春》文后有具体介绍,而第二个“比拟”也在这篇文本后介绍,笔者认为这两个修辞手法的学习,需要巩固,尤其是“比拟”这种手法,学生会认为是比喻和拟人两种手法的合体,这里需要拓展延伸训练,重点区别一下。正好笔者就结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月下荷塘”一段,来品味这两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强调运用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明晰“拟人”手法的运用,补充“拟物”手法的特征。让学生在相似艺术手法的对比阅读中,提高对艺术手法的感知能力。
四、文本重点还原对比,促进多元发展
学习文本就是突破重难点的过程,有些文本写得好,但讀了并没有什么感觉,可是再好的文章也是作者呕心沥血,几经修改才完成的。如果我们仅仅是蜻蜓点水式地鉴赏了一下,未免太不尊重作者的劳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等,对文中词语、句子、段落,甚至是结构、情节、人物命运等的巧妙修改,要引导学生与原文比较阅读,学生就会在比较辨析中提高创作能力,并运用多重思维方式来解读文本的内涵,不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写作能力,促进多元化发展。
如学习陆游的《游山西村》这首诗,最后一句“还来就菊花”有这样一个典故:传说诗人杨慎读的本子里《过故人庄》一诗“就菊花”的“就”字脱落不见了,杨慎就补了几个字,如“傍菊花”“对菊花”等。下面就让学生来对比阅读,品味一下哪个字用得好。没有那些更改的东西,与文本还原对比,学生还真不知道哪个字写得好,经过这一比较阅读,学生就恍然大悟,琢磨出味道来了。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比较阅读要精心选择训练内容,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文本的精彩,以此提高他们在“炼字”“细节”“结构安排”“等方面的鉴赏能力,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
比较阅读是拓展延伸中重要的教学方法,我们要针对不同的文本,精心选择合适的对比阅读方式,让学生学有所思,练有所得,通过比较阅读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写作能力和文本解读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第三十六中学(22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