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渊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師、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效率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对话的实效程度。而由于一些教师没有把握好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低效对话”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处理。
其一是教师要理清文本思路,精心预设课堂情况,提出有效问题。师本对话,即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整个阅读对话的前提。在阅读教学前,教师只有自己钻研并吃透文本,理清思路,才能预设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多样性,才能驾驭课堂对话,才会促使课堂“实效对话”的生成。
我在教学《夹竹桃》之前,在备课时,便深入研究文本,将文章写作线索整理清楚,接着对课堂问题的展开,课堂节奏的快慢,课堂时间的把握,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都进行了必要的预设。上课时,我就根据课前准备的资料,围绕和夹竹桃相关的知识点,与学生们一起对话交流。我首先出示夹竹桃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花名的由来,紧接着抛出问题:“这夹竹桃的叶、花、皮有毒,为什么作者却偏偏爱上了夹竹桃呢?关于作者,你通过预习,有了解吗?”学生的回答让我眼前一亮,大大超出了我在课前的预设。之后的课堂教学便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生成。这种状况的产生,不是教师带着学生在“走”,而是教师提出的有效问题产生了有效生成,教师引导学生一起畅游在“有效对话”的海洋中,课堂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可以说,没有课前精心而缜密的预设,就不会出现智慧、灵动的课堂。
其二,教师要倾心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是指师生通过言谈、倾听、感悟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共同学习。记得在一次市级课堂教学展示中,我执教《二泉映月》这一课,在接近尾声的教学环节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突出苦难的人生呢?”为了解决这一个问题,我特意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小组合作,质疑判断。 在学生总结发言时,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我都进行了鼓励,并请学生对其他不同的观点,进行认真的思考,并有自己的判断。如此这般,我引入了伙伴学习模式,调动组内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所提问题的价值,进行了师生的“实效对话”,课堂教学才显得更加精彩、生动。
总之,课堂中的“对话”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倾心沟通,旨在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促使学习能力的提升,提高学生之间交流的效率。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走出盲区和误区,真正做到“实效对话”,语文课堂必将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舞台。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小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