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慧 王佳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构成”一词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是俄国先锋艺术家塔特林提出的一种艺术追求,即为我们熟知的“构成主义”,这种主义在包豪斯学校几位著名先驱的发展下得以推广与实践,而后在日本相关学者的系统研究下发展出了立体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三大设计基础,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相继引入。平面构成原理是现代设计的核心基础,平面设计、景观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等不同领域的形态要素基于平面构成原理不断地分化交融、解构重组,重新激发了设计市场的新活力,计算机科技的蓬勃发展也使得数字媒体艺术的平面构成方式更加动态多维,不再拘泥于静止的平面上,利用图像视频等新元素去诠释时代精神。在全球多元化信息轰炸的今天,新锐艺术的表现形式与表现方法极为重要,在于引导设计师多角度的研究形态、肌理等特点,提高对于形式结构的认识及多元化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视觉传达设计通过视觉为受众传递资讯,注重心理等交互体验的反馈,随着科技生活的快速发展,视觉传达设计的涵盖范围逐渐拓宽,施展的媒介领域有包装、字体、图像、书籍、广告、界面等,而平面构成原理是视觉传达设计表现形式的有力语言,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存在各种图样符号,每种建构关系都有各自的视觉效果,任何具象和抽象的形态都可以提取出点线面的元素,根据人们的审美观及平面构成的形式法则采集元素并碰撞出新的视觉形象,可以挖掘作品深层次的艺术品格,突出平面构成的语言形式,使其应用价值得到提升。平面构成的组织形式有多种,它可以展示形态的发展变化,使构成的结果更具有偶然性,丰富设计的整体布局,是现代视觉设计所需的一种美学原理,因此,如何运用平面构成的原理有效整合元素,对于表现和创造新潮的视觉效果是必不可少的。
东巴文是少数民族纳西族使用的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的原始象形文字,它是一种介于图画到甲骨文之间的文字体系,字义通过图画来表现,较甲骨文相比更具有原始性,有明喻、暗喻、借喻、讽喻等语言特点,大约在7世纪纳西族定居丽江后得以初步形成,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种文字最初由东巴传教者撰写东巴经所用,故称东巴文,独体字符约有1400个,它涉及各个领域的交融与新生,内容涵盖了宗教、历史、天文、舞蹈、医学等多个文化学科,虽有千余符字体,但表意丰富,明晰性强,能充分表达具象的事物及细腻的情感。东巴文具有画面开阔、景深大、图像表意等特点,古朴的本质及其无次序性的自然表现、非统一化的特点适用于平面构成理论来解析,东巴文基本颜色有八种,主要以红、黄、蓝、黑为主基调,具有阴阳、善恶等哲学品格,色彩通常是在后期对已成形的文字进行“彩饰”,其目的主要为展示色彩厚重的装饰效果,也具有一定的信仰价值。
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设计师浅叶克己开始研究东巴文,并将东巴文带入国际舞台,涉足领域有平面海报、产品包装、导视系统等,“玄米茶”系列包装已很好的融入东巴文,其摄影作品也与东巴文相结合进行多元化的交融。清华大学的陈楠教授也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性的东巴文海报设计及文字组合,但大部分设计师目前对这一领域涉足较少,只停留在字音表象。东巴文单体象形字具有较强的衍生能力,古朴的形态迎合当下的艺术特性,系统研究这种图形文字的构形特点及组合形式,以平面构成的角度在二维空间中对图形、纹样等平面信息进行重新组织,可以有类别性的对其进行创新设计并运用在包装、标识、广告招贴等方面,便于提升视觉设计的实用性、说明性、影响力及平面设计的市场开发,使民族文化符号丰富当代设计的多元领域,拓宽图像思维的新空间,成为具有渗透力的应用研究,是现代市场所需的一种具有读图识意的设计语言。
东巴文作为一种字画共生的象形文字,其构形基础形式丰富,具备图形可视化的属性,基本特征就是用单纯的线条勾勒客观事物,多为描述地理人文、历史宗教等社会生活。东巴文视觉元素由点线面构成,字体夸张简约、用色鲜明,采用古朴抽象的线条和图像符号表达动态的情形与事物的情感,富有漫画特征,保留了具象性、原生态性和神秘性,具有抽象的概括性,是一种集字素形态、原生文化、哲学意识、象形文字等多元化于一身的艺术形式。“点”是东巴文中常用的一种加缀方式,代表数量的增减,在构形中点元素也可以起到聚散的字意作用。线的表意极其丰富,根据形状、数量、位置的变换在应用中起着不同的辅助表意功能,多为直线附加折线与曲线等自由组合,给受众具象、抽象、简洁、联想等趣味性体验。以不规则的圆形、方形、三角形为主的块面符号也是东巴文字缀的构成部分,可以表述一切具体和抽象的不需特殊释义的事物,承载的范围更广,字符极具多元性与随意性。(见图1)
图1
现今,国内外对于东巴文字的再设计,大多停留在外观的艺术视觉表象,较少对其内在字素构成、表意特性进行剖析。以平面构成的形式法则及点线面的组织关系解析东巴文是解决现代视觉设计标准化、一体化现象的有力途径,再现所看物的具体“形”,以“态”的方式重构,体现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本章基于平面构成的原理,从点、线、面等方面分析东巴文在平面海报中的设计应用性,强化东巴文的视觉认知度,提升其艺术价值与传播的适用性,有益于东巴文字的保护与传承。
图2 东巴文海报设计
点作为平面构成中的基础元素之一,也是设计中最小的单位,在东巴文解构加缀中可以起到增加图形质感、层次感、凹凸感和空间感的作用,依据有规律和无规律的基本形式排列,可增添视觉魅力并强化东巴文的实用性功能。在平面构成中,点偏离中心可改变画面原本稳定的秩序感,点强调位置、方向、空间、疏密以及大小的对比,如画面聚集多个点元素,视线会在元素中游走并产生律动,点的密集阵列也象征着权重。本节选用浅叶克己的平面海报设计作为解析对象,海报是一种具有宣传性的招贴物,利用图片、色彩、字体向受众传递信息,案例保留了东巴文的神秘性和图形化的设计感,将场景与图形进行结合,使画面更具空间感,运用抽象和具象的表现手法,对东巴文结构空间进行点元素的堆叠、重复等,使海报的内涵及图像的形态情趣从字符的位置、大小、属性等方面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追求东巴文字空间视角的稳定性和坚实性,增加寓意性的设计理念,赋予东巴文现代精神,强调画面的空间节奏、韵律及个性,虽大面积留白却富有叙事性,设计的维度妙味十足(如图2)。
图3 东巴文海报设计
线是东巴文字素构型中最常用的一种元素,也是平面构成中的造型元素之一,线具有很强的表现性,根据弧度、长短、粗细等差异,表意不同,如水平线具有稳定性,曲线具有流动自由之感。案例将东巴文构成元素中的线进行打散与重组,抛弃传统线条构造法则,对事物轮廓进行提炼,保留信息关联性较强的特征,切分原始秩序,进行弧度、长短、角度及锐利性的统一,转换形式有扭曲、旋转、延伸、穿插等,将事物特点附着于象形特征上,对客观事物进行拟形描述,表述动态与情景,诠释东巴文的抽象概括能力,有利于人们从事物的内在感知出发并加深对东巴文化的理解。格斗竞赛的海报设计将火的场景元素置于背景层面,并协调东巴文字的人物线条比例及复合形态,斜线给人奔放的运动感,通过视觉元素向人们传递海报信息,具有极强的视觉指向性,使格斗的内涵、速度感、力量感形神合一,契合创造的要求,追求字符的均衡美(如图3)。
平面构成中面的表现与形密切相连,主要有几何形、有机形及不规则形,东巴文的面域特性多为不规则形,给人不可捉摸的感觉,更具有古朴原生态的艺术特性。线围合空间而形成面,需要填充肌理强化面的轮廓,清华大学陈楠教授的案例高效运用面元素的大小及排列方式,通过分离、相融等多种组合达成错视共享,造成视觉反差,加强空间的层次使图底明确对比,并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大块面元素与色彩相结合不仅美化构图,也将所示物的主体凸显,案例对地域色彩、构形等元素进行自由分解与重构,将文字组合的故事中心采用局部放大的手法呈现,创造心理秩序建立联想关系,有较强的表现力和张力,强化视觉认知度,打碎传统思维模式,引发空间想象力与心理暗示。色彩也是东巴文字的视觉核心,色彩的视觉信息具有优先性,可以平衡重心、分割面域层次并起到装饰图面的作用,图中不同颜色的组合反映出不同事物的流动感与多样性,使其充满原始奇异的东方思维形态(如图4)。
现代图形的设计主要以视觉形象承载字符信息进行传递,而东巴文是一种非常直观的图画象形文字,具有很高的信息识别性、通用性,与当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关联密切。本文对东巴文的平面构成分析是在其象形基础与表意内涵上对构成元素进行剖析,并总结在视觉设计中的运用规律、存储事物本质的抽象特点及图文的双重艺术性格,提出以平面构成的原理解析设计的表现手段,重构出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使其更符合现代的审美趋势,以新的视角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
图4 东巴文海报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