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哲屹,徐 宏,汪鸿浩2,卢昌均,斯 韬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脱髓鞘为特征的自身免疫疾病,目前全世界约有300万例MS病人或更多,以中青年为主,男女比例约为1∶2[1],该病预后较差,病残率高,极大地危害家庭及社会。目前认为MS与免疫、遗传、环境等相关,西医治疗以激素冲击、丙种球蛋白、免疫抑制剂为主要手段,但仍不能完全改善病人预后,防止复发,有效减轻症状。中医学在治疗上具有一定优势[2-3],其安全性高,花费少,远期疗效较稳定,可缓解部分病人临床不适症状,减轻激素副作用。但其核心在于病人的辨证论治,在治疗过程中,病人证型可能发生变化。本研究对MS病人的四诊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希望能对MS病人激素冲击治疗前后的临床分型进行初步研究,为其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4年9月柳州市中医院病房或门诊经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或颈椎MRI等相关检查确诊的MS病人192例,其中男69例,女123例;发病年龄14~75岁,平均42.1岁;平均病程5.9年;部分病人复发1~6次。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01年的McDondld标准[4]。
1.3 纳入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使用地塞米松(20 mg/d及以上)或甲泼尼龙琥珀酸钠(1.0~0.5 g/d)冲击治疗3~5 d后逐渐减量;激素使用时间>14 d;年龄14~75岁;神经功能量表(EDSS)评分<8.5分。
1.4 排除标准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使用其他治疗方案,如丙种球蛋白、免疫抑制剂等;存在激素使用禁忌证或不能配合激素使用者;肝肾功能不全;合并其他并发症或严重基础病可能影响辨证的;住院期间四诊资料不完整,记载欠缺的。
1.5 调查方法 经过文献分析、临床经验、专家咨询及预调查,参考《常见症状中医鉴别诊断学》[5]、《中医量化诊断》[6]制定MS病人激素治疗前后辨证分型回顾性调查表,由专人(中医主治医师及以上)负责收集病人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病程、复发情况等,记录激素治疗前和激素冲击治疗开始后第28天的中医症状和体征等62个变量,其中症状或体征44个,分别为:腰膝酸软、头身困重、神疲乏力、视物模糊、形体肥胖、浮肿、形体消瘦、头晕、耳鸣、失眠、健忘、心悸、足跟痛、智能减退、心情低落、四肢凉、恶心呕吐、纳呆、腹胀、遗尿、口淡不渴、口干、口苦、遇冷加重、遇热加重、肢体关节冷痛、言语不利、肢体拘急不利、肌肤肢体麻木、肢颤头摇、小便黄赤、小便清长、大便干结、大便溏泄、自汗、盗汗、口唇紫暗、口唇色淡、畏寒、潮热、五心烦热、烦躁易怒、面色晄白、面色晦暗。舌脉19个:舌紫黯、舌红绛、舌底静脉曲张、舌淡、舌红、舌胖大有齿痕、舌薄黄、苔黄腻、苔白厚腻、少苔、苔剥脱、脉弦、脉滑、脉细、脉沉、脉数、脉弱、脉濡缓、脉结代。按照症状、体征出现的频率计分,“有”计1分,“无”计0分,舌脉按照“有”计1分,“无”计0分,最后统计发生的频数和频率。
1.6 统计学处理 将激素治疗前后MS病人的资料输入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症状、体征及舌脉等进行样本频数统计,计算各变量积分情况,删除证候指标出现率<2%的变量,其余变量应用分层变量聚类分析法,采用离均差平方和法标化变量,根据《中医诊断学》一致分析出MS病人的中医辨证分型,确定各分型的分布情况。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1 MS激素治疗前后常见症状或体征频数情况 治疗前排名前11位的症状分别为头身困重、腰膝酸软、头晕、纳呆、肌肤肢体麻木、面色晦暗、肢体拘急不利、遇冷加重、视物模糊、恶心呕吐、遇热加重;治疗后排名前10位的症状为:健忘、头身困重、腰膝酸软、遇冷加重、肢体关节冷痛、浮肿、形体肥胖、视物模糊、面色晄白、遇热加重。详见表1、表2。
表1 MS激素治疗前常见症状或体征频数(n=192)
表2 MS激素治疗后常见症状频数(n=192)
2.2 MS激素治疗前后常见舌脉频数(见表3)
表3 MS病人激素治疗前后舌脉频数(n=192)
2.3 激素治疗前后MS病人症状及体征聚类结果 将治疗前频率≥2%的变量进入聚类分析,192例病人可分为5类:第1类56例,辨证为肝肾阴虚型,由15个变量组成四诊信息:遇热加重、视物模糊、足跟痛、潮热、健忘、五心烦热、形体消瘦、盗汗、烦躁易怒、耳鸣、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脉数;第2类61例,辨证为脾肾阳虚型,由9个变量组成四诊信息:遇冷加重、腰膝酸软、肢体关节冷痛、浮肿、面色晄白、健忘、大便溏泄、智能减退、脉沉;第3类13例,辨证为脾气虚弱、气血不足型,由11个变量组成:头身困重、神疲乏力、形体肥胖、头晕、腹胀、纳呆、自汗、口唇色淡、舌胖大有齿痕、脉细、脉弱;第4类44例,辨证为血瘀型,其四诊信息由8个变量组成:肌肤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口唇紫暗、面色晦暗,舌紫黯、舌底静脉曲张、脉细、脉数;第5类32例,辨证为痰(湿)热型,由8个四诊信息变量组成:小便黄赤、头身困重、恶心呕吐、纳呆、头晕、苔黄腻、苔白腻、脉濡缓。将治疗后频率≥2%的变量进入聚类分析,192例病人可分为5类:第1类48 例,辨证为肝肾阴虚型,由15个变量组成四诊信息:遇热加重、视物模糊、潮热、健忘、足跟痛、五心烦热、盗汗、形体消瘦、耳鸣、烦躁易怒、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脉数;第2类56例,辨证为脾肾阳虚型,由8个变量组成四诊信息:遇冷加重、肢体关节冷痛、腰膝酸软、健忘、浮肿、面色晄白、大便溏泄、脉沉;第3类26例,辨证为脾气虚弱、气血不足型,由10个变量组成四诊信息:头身困重、神疲乏力、形体肥胖、纳呆、头晕、腹胀、口唇色淡、舌胖大有齿痕、脉细、脉弱;第4类46例,辨证为血瘀型,其四诊信息由8个变量组成:肌肤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口唇紫暗、面色晦暗、舌紫黯、舌底静脉曲张、脉细、脉数;第5类16例,辨证为痰(湿)热型,由8个四诊信息变量组成:头身困重、恶心呕吐、纳呆、头晕、小便黄赤、苔黄腻、苔白腻、脉濡缓。
2.4 MS病人激素冲击治疗前后中医证型分布比较 激素治疗前后MS病人中医证型分布比较,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型较治疗前增多(P<0.05),脾气虚弱、气血不足型和痰(湿)热型较治疗前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型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MS病人激素治疗前后证型分布比较 例(%)
MS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从症状可归属于中医“痿病”“痹病”“骨繇者”“麻木”“眩晕”等,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具有遗传易感性,可能与病毒引起的自身免疫有关,其发病在T细胞和B细胞的参与下发生[7],病变可以影响到脑、脊髓、小脑和视神经等多个部位,呈复发-缓解的病程,也可能持续进展。临床上使用糖皮质激素对急性期MS治疗已形成常规,但可能存在严重副反应,对于存在禁忌证病人临床使用受限,并且在减药及停药过程中容易复发,其长期的疗效并不确切。中医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及研究中证明,中医药辨证治疗对于MS病人是安全有效的,能够改善神经功能,降低复发率,减轻激素副作用,提高生存质量[8-9]。现代药理研究认为,中药可以调节免疫,改善机体内分泌功能[10]。中药可能通过类皮质激素样的作用,改善微循环,拮抗皮质激素对脑垂体的抑制作用,起到免疫抑制作用,减轻T细胞、B细胞增殖产生的抑制作用,改善自身免疫反应[11-12]。在MS早期的炎性反应阶段,应该尽早使用激素,并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13]。四诊是构成中医证候的原始单位,目前MS的辨证分型尚不统一,对激素使用前后MS病人的证候变化研究还很少,因此,对其所收集的四诊信息进行归类分析,探索MS病人在西医治疗特别是激素使用前后中医证候变化规律十分必要。
目前中医对MS的病因病机认识多种多样,部分医家认为MS的发病和肾密切相关[14-15]。肾主骨,生髓,故《灵枢》有云:“脑为髓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因此,肾气充足,髓海得养,则脑病不发,肾气不足时脑髓失养则脑功能缺损。MS与肝关系密切[16-17]。肝藏血,主筋,上荣于目,肝风内动则“手足掣颤,筋急挛搐”(《儒门事亲》),出现肢体震颤等;肝血不足或肝火过旺则出现复视、视力下降、眼球活动异常等,肝风上扰则眩晕,肝气不舒则表情淡漠、精神抑郁,肝郁化火则烦躁易怒。脾胃功能不足也可能诱发MS[18],“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导致四肢不用,四肢痿软而不收,脾胃生化不足也可引起肝血不足、目窍失养,枢机不利则窍闭不利,引起吞咽困难、言语不清。樊永平等[19]认为MS的病位在肾、脾、肝,和阴虚、血瘀、阳虚、气虚、痰热、痰湿、动风密切相关,具有虚实夹杂的证候特点。根据以上病机,目前对于MS的辨证分型也多种多样。目前临床多认为MS的发病责之于肾、肝、脾,病位在脑和督脉,病性为本虚邪实,触感而法,当脏腑虚弱时可引动内风,病久迁延可能合并痰、瘀、湿等病理产物,迁延日久则病情加重,难以痊愈[20]。
目前中医认为激素为助阳生热之品,为“纯阳”之药,具有“补火助阳、回阳救逆、动用肾阴,引水救火”的作用[21],激素有“助阳”作用,而大剂量使用后突然撤减也会出现阳气虚衰之象。本研究观察到激素治疗前病人证型以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血瘀型、痰(湿)热型和脾气虚弱、气血不足型为主;治疗后脾气虚弱、气血不足型和痰(湿)热型减少,以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血瘀型为主,这可能与大剂量激素使用后耗伤阴液,损及肾阴,水不涵木,母病及子,肝肾阴虚;阴虚生内热,炼液生热痰,痰阻致血瘀,虚实夹杂,痰瘀互结,内生痰、湿、瘀等病理产物,流注肢节。而阴损及阳,可出现阳气生化无源,无所依托而出现阴阳两虚的状态。阴虚火旺后炼液为痰,导致痰瘀互结,如久病则入络,故使用激素时间长,血瘀型也较为常见。
综上所述,激素冲击治疗后MS病人中医证型更倾向于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内阻为主,治疗应以滋补肝肾、补脾助阳、活血通络为大法。本研究未将病情严重程度、病变部位、病程、复发次数等纳入证型考虑范围,今后将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