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中红军筹粮的特点及历史经验

2019-12-26 23:52高晓波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6期
关键词:根据地长征物资

高晓波 李 楠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 550025)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随着中央政策的下达,红四方面军、红二和红六军团(后改为红二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团相继退出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中除武器弹药之外,最重要的便是粮食,作为战略物资的粮食筹集成为长征中红军取胜的重要保障。

1 长征中红军筹粮的特点

1.1 运动作战,随军携带

因无根据地作为依托,且沿途又遭受国民党军队的围堵拦截,红军队伍只能边走边打,粮食问题常常无法及时补充。运动作战,随军不能携带大量的储备粮食,筹粮成为长征中时刻面临的重要难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了解决扩红运动所带来的粮食问题以及转移根据地所需粮食,中共中央在1934年6、7月间,在中央苏区展开了两次规模重大的粮食征集运动。作为当时的粮食部部长陈潭秋,毅然担此重任,积极筹备粮食。1934年10月9日,红军总政治部下达了《关于准备长途行军与战斗的政治指令》,该指令强调:“政委与政治机关必须加强对供给、卫生部门工作的直接监督与检查,保证武器、弹药、衣服、行军锅、米袋、草鞋等物资材料的必要补充与适当的分配和调剂”;“对于分发部队的资材,必须有计划的注意到战士、运输员的衣服、被单、黄烟与打草鞋的适当分配与供给,并应注意食物的调剂”。一般而言,长征红军按要求所带的行李包括干粮袋(含粮食)、武器、背包、水壶、棉衣、草鞋等必需品。在出发前,依照中央的指示,每个伙食单位规定每人携带1斤油、1斤盐、4天的粮食。红二十五军长征时,按规定每人准备三天干粮、两双草鞋。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进行长征时,除武器、弹药外,部队和随军的民工每人都自带3至6天的干粮和3至5天的粮食。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进行长征前,部队提出要求,规定:“精简行装,每人只带3天的粮食,两三双草鞋”。

在出发前,红军是有根据地作为依托的,因此通过文件的下达、群众的支持以及节约粮食等措施,有目的的进行自筹自备,这是红军进行长征的第一步,且凭借各根据地的资源,红军在出发前的自筹自备工作成绩显著,这为红军长征进行战略转移提供了粮食保障基础。而由于长征队伍的庞大以及运动作战的需要,红军不得不精简上战,运用各种举措来沿途筹集粮食。

1.2 国民党实行坚壁清野的政策

红军在苏区根据地筹集的粮食,一半用于转移之用,一半还留给苏区的广大群众,针对广大红军长途行军,且远离根据地,没有后方物资的接济,国民党遂实行坚壁清野的政策。1935年,蒋介石命令各省地方政府和国民党军队做“坚固壁垒,使不可攻,肃清原野,使无可掠”的工作。国民党反动派为了让红军达到无法就地补给的目的,将民间的粮食、牲畜一律运往碉堡围寨或县城里面,同时集中壮丁坚守营垒或据点,从而使红军“饿死”和“困死”。在红二、六团途径湘南时,国民政府训令各县县长,“紧持防区,严为维持人民生计,预防匪掠,实施清野起见,特规定各县上中户人家收藏谷类办法如次:凡有坚固寨堡之区,应即禀将青谷类运存寨堡,约留目前需要;寨堡未成立之区,即分存于避野各佃户或分寄亲友之家;近城之区,即运存城内;富户家中所存之谷米,务必按照人口计算,至多不得超过十日之粮,倘匪逼近搬运不及时,须将所积之粮分于附近贫户之家,或用火堆烧,免为匪人所劫掠”。万一县城不能据守,各县县长可率领居民迅速转移,粮食藏匿。红军不仅在广大汉区筹粮困难,在途径少数民族区域也面临巨大的粮食问题。红军在进入藏族聚居区后,“国民党军阀和当地反动土司规定,凡给红军当通司(翻译)和向导者,凡卖粮给红军者,均处死刑;若不执行坚壁清野者,所有牛、羊、粮食等财产,一律没收,使得藏民无法接近我们。”“各单位普遍反映,筹粮工作开展很困难,由于反动派煽动,藏民不敢同我们接近,不敢把粮食卖给我们”。

国民党政府实行的坚壁清野政策,使得红军在长征期间筹粮工作不仅艰难,有时沿途的反动武装对找粮的工作队实行袭击以及捕捉,这就更加剧了红军筹粮的困难。

1.3 远离革命根据地,群众基础薄弱

土地革命时期,红军的革命根据地都在江西、福建、浙江等地一带,红军在根据地广泛的开展土地革命,将没收的土地分给群众、教育群众、发动群众,并且建立自己的革命政权。而红军进入长征后,途径的都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他们长期遭受国民政府、地方军阀以及奴隶主的残酷压迫和剥削,造成经济文化落后,生活极其贫困。由于受到历代汉族统治者实行的大汉族主义政策,把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当成是“蛮夷”之地,并且对其进行奴役和压迫,这就造成了少数民族地区民众对政府及其军队的不信任。与此同时,在红军未进入少数民族地区之前,他们对于共产党以及红军的政策不了解。国民党反动派甚至恶意宣传,污蔑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为:“红头发、红鼻子、蓝眼睛。”“共产党共产共妻,杀人放火”。在进入藏民区域时,红军的筹粮工作异常困难,一些少数民族的头领拒绝与红军合作,他们不仅袭击红军,胁迫群众将牛羊转移,还将粮食埋藏起来。如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头人反抗特别强烈,并且有相当数量武装,并配有快抢和土枪,红军要从这里经过,困难很大。红军在进入雪山草地地区常常因为筹集不到粮食而不得不饿着肚子前进。

2 长征中红军筹粮的历史经验

2.1 全军发挥顾全大局、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红军长征是一次战略性转移,红军在沿途不仅要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堵拦截,还要面对少数民族地区反动分子的偷袭,这给红军长征途中带来了不少的困难。而红军长征途中的给养也是通过自筹的方式获得,这就要求各部队在筹集粮食的过程中要顾全大局,发挥集体主义精神,防止在行军队伍中出现哄抢事情的发生。红军在长征途中筹集的物资是实行统一领导、统一分配的原则,并且规定战士严禁私打土豪,私藏物资,一切缴获的物资都需充公。当西路军重走草地时,赵正洪就回忆到二营的政委陈德仁将驼物资的骆驼送给他所在的营,并且说道:“要走我们一起走,要饿死我们一块饿死。赶快把骆驼杀了,趁今晚有火,让战士们吃点吧。”而中央红军在到达陕北时,毛泽东在来到红十五军团之前,出现经费困难,便向徐海东以及红二十五军团借款,徐海东将7000元的“家底”拿出5000元给中央红军,并召开干部大会,动员一切力量,帮助红军解决困难,并且抽出部分武器、弹药、衣物、布匹等送给中央红军。毛泽东称赞徐海东同志“有很强的全局观念,不搞本位主义。”红军就是通过这种团结互助、顾全大局的精神,才能在物资极其缺乏的状况下顺利完成长征,长征的胜利也是红军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

2.2 坚持正确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信仰

红军在长征途中多经过少数民族地区,1934年底,中央红军在进入贵州东南地区,向乌江前进。因黔东南地区是少数民族的杂居地区,1934年12月24日,总政治部就发布《关于注意与苗民的关系,加强纪律检查的指示》,明确的规定全体人员要严格遵守党的民族政策,不打苗民的土豪,不杀苗民有信仰的甲长、乡长,坚决执行群众纪律。1935年5月,总政治部颁布了“训令”,要求全军指战员要“绝对的遵从少数民族群众的宗教的风俗的习惯”,“严厉的反对轻视、鄙视少数民族的大汉族主义的愚蠢的偏见。”且红军在经过彝民居住区时,红军总司令朱德还发布了著名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红军不仅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在长征途中还帮助受迫害的老百姓打土豪分物资、建立自治的政府、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等,这一切都赢得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心,少数民族也大力支持红军。

2.3 紧紧依靠群众,与群众建立军民鱼水情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直是党和红军坚持的路线。红军在长征途中一方面要面对国民党军的围堵拦截,另一方面也加紧进行反革命的宣传活动。广大群众在国民党欺骗宣传下对红军队伍存在戒备心理,而红军在长征途中,坚持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打土豪,分田地。并且在途径少数民族地区坚持正确的民族政策,党和红军所做的一切日益让群众意识到红军是一支人民的军队,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群众在红军筹集物资时纷纷给予帮助。如揭露隐藏的土豪劣绅以及藏匿的金银粮食,积极参与红军打土豪的工作,在红军缺少粮食的情况下主动将仅有的粮食卖给红军。贾拓夫在藏区筹粮时,藏民还自发的帮助红军运粮,不辞劳苦,不要报酬,甚至有些还全家都来为红军运粮。在红军过丹巴县时,“丹巴县格勒得沙政府,协助红五军筹集粮食五十万斤、食盐四千多斤,还有大批油、肉等物资。”红军在长征中留下了革命的种子,而人民群众在红军战士们心中则留下了深厚情谊。

猜你喜欢
根据地长征物资
募集52万件物资驰援东华大学
ГОРОДА-ПОБРАТИМЫ ПОМОГАЮТ ХАРБИНУ В БЕДЕ俄友好城市向哈尔滨捐赠医疗物资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窗台上的妈妈
电力企业物资管理模式探讨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长征七号——让长征火箭实现脱胎换骨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印钞之路”
救援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