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对流出地影响的研究综述
——基于国内研究视角

2019-12-26 23:11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农业

汪 静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政策,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农村劳动力流动是“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农村劳动力流动是指农村地区的农民为了获得更高的劳动报酬、劳动环境以及生活条件等而向城市地区的转移。一直以来,农村劳动力流动都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梳理了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对流出地影响的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变迁和留守人员问题的影响方面。

一、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最早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是改革开放之后,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的大批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释放出来,开始向乡镇企业转移,形成“离土不离乡”的就地转移模式。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南巡讲话后,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下海经商”自主创业,带动了一大批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形成“离土又离乡”的异地转移模式。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的研究,一直存在共识与争论,主要通过对农民收入和农业生产的影响来表现。

(一)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根据博格的推拉理论分析,劳动选择流是因为推力大于拉力,推力占主导地位。也就是说,流出地的推力大于拉力并处于支配位置。其中流出地的推力包括农业劳动力过剩导致的失业和就业不足以及较低的经济水平等。农村劳动力在大城市可以发挥自身的才能和潜力、获得更高的劳动报酬以及提高家庭的收入才会选择流动。

甄小鹏、凌晨利用2010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从劳动异质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农村劳动具有异质性,不同特征劳动外出就业对家庭收入存在显著影响;外出打工的农民对家庭收入的平均贡献率远高于在家劳动的农民[1]。张永丽、王博通过甘肃省的调查数据发现,外出务工劳动力对农民家庭人均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外出务工收入是农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劳动力流动可以减少农村贫困[2]。曹利平以河南省固始县为例,通过案例分析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流出地的影响。一是提升县域农业机械化程度,加快新农业技术应用,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和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二是务农经济已成为当地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三是促进地方公益事业的发展[3]。

(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我国农村人口数量众多,耕地资源有限,加上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造成农村劳动力过剩,大量的劳动力随农业生产活动而发生周期性迁移。一方面,分散的土地资源的规模化,集中化和机械化生产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水平。另一方面,大量农村劳动力迁移到城市地区导致农地被遗弃,这不利于中国的农业发展。

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农村中仍存在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外出对农业的影响主要是积极作用。范琛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客观上推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生产出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有利于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标准农田基本建设、小流域治理以及兴修水利等;通过发展农村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品,增加农村的就业机会扩大农民就业渠道[4]。陈振华认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尽可能的购买农业机器,同时机器生产的使用为农业生产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使外出务工成为农业劳动力的经济选择。

还有学者认为,农村地区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和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劳动力外流对农业生产不利。张文丽、王宝文认为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流出后,农业基础设施缺乏建设,部分公共设施缺乏维护,严重老化,不利于农业生产[5]。盖庆恩、朱喜等通过2004-2010年山西、河南、山东、江苏和浙江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将增加农民退出农业的可能性,农户的耕地流出率将增加,同时降低农业产出的增长率[6]。郑祥江、杨锦秀认为由于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使得大量耕地被抛荒,粮食产量日渐下降,降低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水平[7]。

二、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影响

社会结构是指具有一定资源和机会的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成员的构成和关系。主要包括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就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等几个重要子结构,其中社会阶层结构是核心。关于农村劳动力对农村社会结构的影响,学者们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农村社会中的阶层观念、婚姻状况以及社交关系等方面。

(一)对阶层观念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后,为家乡带来了许多新的生活观念、新的经济发展信息、新的工作经验和体会,改变了保守的农村陈旧观念和思想,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朱志仙认为,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后,农民的地位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以前村里有威望的是老人和长辈,现在主要靠经济收入来衡量身份地位[8,9]。刘华芹、王修彦等通过对山东、辽宁和甘肃三省六村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农村劳动力外流,使村民的同质化的农民身份发生了变化,不同的职业身份产生不同的收入水平,使他们的地位也发生变化,改变了传统的观念、想法。

(二)对婚姻状况的影响

学者们的研究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一方面加深了与外界的交流,改变了对婚姻观念的追求;另一方面已婚男性劳动力流动,使留守妇女独自承受家庭各方面的压力,导致农村家庭解体现象增多。

刘彬彬、崔菲菲等利用2003-2015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跟踪数据分析劳动力流出对农村离婚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农村劳动力比例的增加,农村离婚率显著增加。他认为,进入城市之后,农村劳动力面临与农村不同的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环境,促使他们能够很快改变传统、禁锢的婚姻观念,更加注重婚姻幸福感和匹配度[10]。许传新认为在农村中,大部分年轻已婚的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妻子在家负责赡养老人、照顾小孩等,独自承担家庭全部责任,繁重的家务劳动和农业劳动,容易使家庭主妇产生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导致婚姻破裂[11]。

(三)对社交关系的影响

我国传统的农村社会,基本上都是一家一户的封闭、独立的家庭模式,主要靠“血缘”和“地缘”维系社会关系,因此亲戚之间、邻里之间交往比较密切。外出务工者长期生活在异地他乡,使他们不能像以前一样每天见面交流、合作生产,只有在逢年过节才会相互拜访,长时间不联系交流,导致亲戚关系、邻里关系生疏、淡化。然而,他们开始逐渐超越“血缘”和“地缘”的限制,建立各种新型的社会交往关系。

王莉、杨印生把“关系”作为切入点,通过对长春市农村劳动力流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说明农村劳动力的社会关系网络会因为农村劳动力流动而受到影响,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即应该建立信息沟通网络,引导信息合理流向;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转变就业观念,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12]。周晓红基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调查研究北京“浙江村”和温州乐清市虹桥镇农村社区的农民流动历史,分析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民价值观、生活态度以及社会行为变迁的作用和方式。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动带来新的价值观念,使新的思想能够在农村传播,增加农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帮助他们突破传统的“血缘”和“地缘”的社会联系关系网,从而建立新型社会关系[13]。

在城乡二元结构体系下,城乡差异不仅在经济基础层面,政治制度以及社会各项基础设施层面,还包括不同的价值观、态度以及理念层面。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中,流入地的社会环境、制度条例以及风俗习惯都会与流出地传统的旧体制、观念以及人际关系网产生不同程度的冲突,其结果既有正面作用,也会造成负面影响。

三、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留守人员问题的影响

随着农村中劳动力选择异地就业的规模越来越大,村里青壮年劳动力基本都外出务工,留守在村的基本都是一些劳动能力弱的中老年人和儿童。农村父母外出务工没有能力支付孩子在城市的教育费用和生活费用、无法赡养和陪伴留守在家的老人,这种家庭陪伴的缺少,造成农村留守人员生活、情感以及心理问题严重。

(一)空巢老人

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农村的人口大部分都是流动劳动力的父母、步入老年的农村流动劳动力以及学龄儿童,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客观上加剧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给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照料和精神关怀带来负面影响。

彭大松利用人口调查数据、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以及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动将会如何影响家庭福利。研究结果表明,进入城市工作的农民工,家庭承担角色的长期缺失,使留守在家的父母只能靠自己的劳动维持基本生活,难以得到日常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14]。陆益龙提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出现多种劳动力流动的方式,一些村庄逐渐演化为“空巢社会”。根据皖东T村作为案例,老人和儿童成为留守的主要群体,尤其老年人既要承担重体力的农业劳动,还要承担隔代抚养的任务。这既是皖东T村普通家庭的真实写照,又反映出广大农村地区的现实状况[15]。

(二)留守儿童

农村劳动力流动人口中,年轻父母无法将处在教育阶段的子女带在身边,基本上都是留守在家,由家中的老人照顾或与亲戚一起生活。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陪伴,不仅对子女教育不利,而且对其认知、人格塑造、心理行为以及社会交往产生负面影响。

谷宏伟、吴华倩利用北京大学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数据研究父母外出务工如何影响处于受教育阶段的子女教育质量问题,结果表明,父亲从事非农业工作会对子女的义务教育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母亲外出就业的影响并不大。研究最后提出,发展地方性企业、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使父亲在省内流动,最好在县内流动,这样有助于子女接受教育;改革户籍制度,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同样能够在城市享受相同的教育资源[16]。谢贝妮、李岳云利用我国5省农村家庭入户调查数据,发现父母外出务工这个家庭行为对子女的学习成绩有影响。父母外出工作的收入用于处于教育阶段的子女,一方面可以增加家庭收入提高家庭幸福指数,营造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增加课外补课投资提高子女受教育程度[17]。

农村留守人员的“一老一小”问题一直是中国学术界关注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所带来问题的重要关注点,学者们基于不同视野、研究方法提出父母外出务工对“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会产生影响的共同观点,并且针对研究结果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四、结语

近几十年来,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户籍制度差异,农村劳动力流动对流出地的经济发展、社会结构以及农村留守人员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对流出地影响的学术研究一直未断。现有的研究成果不仅为学术进步做了较好的积累,也为后续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总结,发现了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对流出地影响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

首先,农村劳动力流动涉及多学科研究问题,部分学者基于经济学角度研究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收入关系,忽视人口学特征的研究;部分学者从社会学、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其对农村社会结构机制变迁的影响,忽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如何实现多学科交叉与结合,提高研究的规范性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其次,目前我们所利用的关于劳动力流动的理论模型都是国外基于人口迁移现象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我国处于城乡二元结构的独特背景下,这些理论框架并不完全符合中国的情况,有必要构建一个一般化的理论或分析模型,以根据国情来解释中国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最后,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调查的范围有限,研究结论也受到影响。凡事都有两面性,农村劳动力外流对流出地的影响也不例外,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如何扩大正面效应,同时减小甚至消除负面影响。

猜你喜欢
劳动力流动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