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 琮,曹 迎
(1.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2.梧州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近年来他在多种重大场合反复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剖析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时代精神、时代价值等重要内容,探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重大问题。高等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近年来,很多高校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别在探索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获得了很多宝贵经验。相比于985或211的大学,地方高校由于在财力、物力和人力等各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如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破解文化传承与创新难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是所有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工作者所共同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玉林师范学院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的玉林市,是一所含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区属综合性本科院校。学校一贯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把立德树人,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努力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内容和新方法,特别注重提高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锤炼大学生文化涵养,励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2013年以来,以文学与传媒学院开展“经典晨读”活动为先导,陆续开展“博雅大讲坛”(至2018年底共举办350多场)、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以“广西传统工艺(芒编技艺)工作站”落户学院为代表)、校园十大文化景点诗词大奖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系列活动,全面加强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一切教育行为都不能脱离社会大环境。当今社会既是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新媒体时代,同时也是文化多元化时代,各种快餐式文化、标题式文化盛行,段子、戏说、解构等层出不穷,对高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玉林师范学院曾在2013年组织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老师做过自查,发现优秀传统文化在全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根据我们的调查,几乎每一位接受访谈的大学生都说优秀传统文化很重要,但当细问重要性具体体现在哪里时,很多同学能回答出“修身养性”外,不能回答出更多。完整读过《论语》《大学》《中庸》等书籍的大学生寥寥无几,说读过或翻阅过的大约占到调查总数的30%,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大学生除了在中学课堂上学习过这些经典外,自己从未主动读过。学生们大体能回答出“诸子百家”的代表性人物及其代表作品,偶尔也能背出其中一两句,但不能说出他们的主要思想,只是“感觉很酷”。同时还发现,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性认识非常缺乏,只停留在某一个或几个常见的领域内,比如对诸子百家、四大发明、唐诗宋词、中华武术、传统道德等较为熟悉,而对政治法律、礼节礼仪、戏曲、音律等较为陌生,还有一部分学生甚至把传统文化等同于“之乎者也”之类的晦涩难懂的古文。这与其他学者规模性较大的调查的结果是基本一致的[1]。由此可见,地方高校大学生总体上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状况不尽人意。
长期以来,玉林师范学院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和“中国近代史纲要”等课程为载体的课堂教学,辅之以班会、党团活动、社会实践以及相关的专题讲座、演讲等活动。这些阵地教学其实都包含有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等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章节和教学环节,但是缺陷非常明显。一是内容相对零散,缺乏系统性,无法全面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领域的内容比重过大,文化性的知识较少。三是主阵地教学普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偏向政治教育意义和说教功能,缺少美的熏陶感染,学生无法体会到悟道的精妙,所以也就缺少学习的主动性。这说明,课堂学习的主阵地优势有待开发,同时也意味着必须探索教学改革,开辟新的教学形式,才能更好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不仅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上,在哲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医学等其他学科知识也能促使优秀传统文化充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2]。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势在必行,实现“蜕变与共生”[3],而且是全方位的,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核心仍然是“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的问题。也正是在这些核心问题上,地方高校有自己特殊的困境。
2014年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诸子百家、书画乐戏、四大发明到民间艺术、地域文化、民族风情等,可以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符号的数不胜数,究竟该选择哪些传统文化作为突破口,怎样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的课程设置相结合?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具体的标准答案[4]。
玉林师范学院在实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也是“教什么”这个难题。后来之所以选择以“经典晨读”先导,主要是考虑今天的大学生因为成长的环境使然,对经、史、子、集等这些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最缺乏了解。尽管我们在调查时也发现,大学生们对传统戏剧、传统音乐、衣冠服饰、传统饮食、传统医药、书法绘画等传统文化同样缺乏了解,但相比而言,对传统经典的了解程度最低。而经典是滋养人生德性和才性的活水源头,大学生诵读经典,能从经典中领悟为人处事之道,变其气质,开其胸襟,启其智慧,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情怀和高尚道德品质[5]。因此,学院确定先在大学生中进行《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经典文献的教育,并以此为先导逐步展开其他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至少从目前来看,这一有先有后,有重点推进、逐步辅开的方式是可行的,效果也是显著的。
一般而言,承担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主要由以下4类人员构成:一是有文、史、哲专业背景的、特别是古典文学学识涵养较深厚的专业教师,这是最重要的师资力量;二是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密切的专业教师,如民俗学等;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任教师;四是辅导员队伍。当然,后两者是需要接受一定时段的学习和培训才能“上岗”。此外,“国学”造诣较深的专家学者、校外从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线工作者、实践者,也应当是这个工程的重要力量,特别是一些区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玉林师范学院结合自身的师资力量,充分发挥这几种队伍的作用。比如,在开展“经典晨读”活动中,学院是安排辅导员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教师利用晨读(每天早上7:00——8:00)带领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每学期至少读一部),与学生一起学习、讨论这些文化经典的核心价值和精神,共同成长。同时,又经常与校内外对这些经典造诣较深的学者专家保持联系,虚心请教,邀请他们过来授课。实际上,自开展“经典晨读”以来,文学与传媒学院共举办了5期国学大讲堂,学生从专家学者对传统经典的现代性诠释中感悟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非凡的艺术魅力。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比如开设专门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举办优秀文化讲坛或讲座,还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语文等课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玉林师范学院是以“经典晨读”作为学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抓手,以点带面,相互参考,带动其他方式有效地开展。
那么,“经典晨读”又是怎么开展的呢?首先,学院确立以“学思并重、知行合一”的教育原则,即经典进教堂、进头脑、读经典、用经典。其次,实行“学——思——行”的学习规划。所谓“学”就是前文提到的由辅导员或思想政治教育的任课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诵读;所谓“思”就是在慢慢熟悉经典的基础上,每个月组织学生开展一次经典诵读心得交流会;每个学生每学期认真写1-3篇诵读心得;在此基础上,邀请专家学者来学院进行讲座,提高学生对经典的理解和认知;所谓“行”就是用经典、践行经典,除了在大学的日常生活活学活用经典外,学院还组织学生成立经典教育支教团队、经典教育行动团队、文化进社区服务团队;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回乡服务;鼓励学生进行经典教育与其他专业教育的结合,等等。
从实施效果来看,“经典晨读”开展5年多来,文学与传媒学院已有超过1000多名学生诵读了经典。其中《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诵读都超过100遍,学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逐渐培养了爱读经典的兴趣,并且对经典的理解和感悟也在不断加深。特别是在经过组织多次传统文化公益行活动后,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更加注重内在心性的修养,增强集体意识和集体责任感,敢于面对现实,勇敢摆脱迷茫的状态,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规划自己的人生。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响应党中央号召而开展的例行工作,更是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大学生完善人格、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的现实需要。它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长期任务,应该细化为高校的一项切实可行的日常工作,融入高校的工作体系,而且还要不断提高两者的融合程度,增强有效性[6]。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的课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只有先做好课堂教学,使学生形成完整的思想道德素质理论体系,认知、认同并自觉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内涵,才能为延伸展开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等其他形式的教育提供可能。地方高校要充分挖掘教学阵地的潜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是要整合学校的优势学科,组建一支质量过硬的教学科研团队;二是深刻领悟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修订工作;三是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探究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我养成思想道德素质的意识;四是建构多维评价体系,强化考试对于学生认同并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督促作用。
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始终是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原则。就高校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延伸,主要的实践载体有党团活动和社会实践。高校的党团活动,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要找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从毛泽东思想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血脉联系,一是要在党课教育中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述当代故事,深化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二是要用古为今用的理念扩大团课教育阵地,包括找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与传承关系;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为主题的团课。高校的社会实践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倡导大学生走出校园,要有意识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感受和理解传统文化,同时,号召大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项目,身体力行地为社会需要服务,解决百姓的实际生活问题,用实际行动诠释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良好的文化氛围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却是深远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从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两方面着手,显性文化,实际上就是校园的物质环境,重点是硬件设施的建设,包括食堂、寝室楼、教学楼、机关和学院办公室、图书馆、文化长廊、雕塑、书法碑刻等,在校舍建筑风格、道路命名、标志性宣传标语等方面都可以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使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徜徉在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隐性文化包括校风、学风、教风、班风等精神层面的建设。隐性文化建设,还可以充分依托学校所在地的历史文化古迹和文化遗产,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参观学习,邀请一些地方学者讲授地方文化,让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体验,“望、闻、问、切”全方位地感受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