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飞校注《西游记》释义补正

2019-12-26 20:53文俊威
武陵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大词典亲家词典

文俊威

(东华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中华书局2014年出版了李天飞先生校注的《西游记》[1],该版本纠正了过去版本中的一些常见错误,在释义方面也十分详尽,是目前质量较高的一个《西游记》校注版本。尤其是李天飞先生在道教方面的渊博知识,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西游记》中的道教思想。但是白璧微瑕,李天飞先生的释义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对其进行补正。

一、应释而未释的词语

短头 《西游记》第二十四回:“这宝贝,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才得熟,短头一万年,只结得三十个。”[1]344

“短头”一词李天飞先生未注释。这个词在各个词典上的解释未统一,《汉语大词典》作“总共,整整”[2]11148,《近代汉语大词典》作“至少”[3]492,曾上炎《西游记辞典》作“将近”[4]82。笔者认为《近代汉语大词典》的解释为是。释作“总共”或“将近”只能说上下文解释得通,但“短”字无法落实。“短”有少义,明代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十七回:“似疟非疟,似寒非寒,白日则倦怠嗜卧,精神短少。”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一回:“今年鸡蛋短得很,十个钱一个还找不出来。”清代李绿园《歧路灯》第九十三回:“小厮丫头零碎散钱,也是短不得的。”“头”为后缀,“短头”即是至少。

瓮捡 第四十五回:“天上银河泻,街前白浪滔。淙淙如瓮捡,滚滚似盆浇。”[1]606

李天飞注:“不详其义。”按:根据上下文判断,我们认为“捡”应是“澰”之误,“澰”又可同“潋”,有“水溢出”之义。《玉篇·水部》:“潋,潋滟,水溢皃;又水波皃。”“潋”也可以单独使用表示“水溢出”义,如唐代赵冬曦《三门赋》:“凿连岩而泻潋,罗崛岛以攒空。”明代唐之淳《竹枝词·黄河所见》:“为防潋子向中流,外倒风多里倒忧。”所以“淙淙如瓮澰”是指水流很大,如同从瓮中溢出一样。

二、注释存在问题的词语

左 第三十一回:“八戒笑道:‘哥哥,你但干事,就左我们。’行者道:‘如何为左你?’八戒道:‘这两个孩子,被你抓来,已此唬破胆了,这一会声都哭哑,再一会必死无疑。我们拿他往下一掼,掼做个肉坨子,那怪赶上肯放?定要我两个偿命。你却还不是个干净人?连见证也没你,你却不是左我们?’”[1]425

李天飞注:“左:即捽,抓。”按:这个解释在原文说不通。其实大部分词典在解释这句的时候都解释为“骗”。许少峰《近代汉语大词典》:“左:哄骗,诓。”[3]2486白维国《白话小说语言词典》:“左:骗,愚弄。”[5]2058曾上炎《西游记辞典》:“左,骗。”[4]450引用的例子均是本例。这个解释是正确的,“左”和“詑”在《中原音韵》里都属于歌戈韵,二者叠韵可通。孙悟空让八戒沙僧用摔死妖怪孩子来激怒妖怪,所以八戒怀疑悟空是要骗他跳火坑。

但是为什么“左”有欺骗义?上述词典均未解释。我们认为“左”的本字应是“詑”。《说文·言部》:“詑,沇州谓欺曰詑。”《玉篇·言部》:“詑,谩而不疑。兖州人谓欺曰詑。”明代李实《蜀语》:“骗人财物曰詑。”清代王念孙《广雅疏证》卷二:“今江淮间犹谓欺曰詑。”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詑,欺骗;骗人财物。……江苏徐州:他詑你的,你别信。”[6]2945也就是说从《说文》时代一直到现代方言,詑表欺骗义一直存在。

“詑”在古代典籍中经常写作“脱”,如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七《鳞介篇》:“(乌贼)遇大鱼,辄放墨,方数尺,以混其身。江东人或取墨书契,以脱人财物,书迹如淡墨,逾年字消,唯空纸耳。”清代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五·黜降官》:“本州知录许彦棻脱误宗女之亲,曲为盖庇,竟成抑塞。”明代高明《琵琶记》:“入着的怎生出去骗了钟馗手里宝剑,脱了洞宾瓢里金丹。”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五《委巷丛谈》:“有柜坊局,以博戏关扑,骗赚财物;有水功德局,以打点求觅,脱瞒财货。”“骗”和“脱”同义对文。又可组成“骗脱”一词,如宋代周密《癸卯杂识》后集:“盖奸人乘危造为此说,以骗脱朝廷金帛耳。”清代竹秋氏《绘芳录》第七十回:“再说华荣骗脱了五百银子到手,犹舍不得那一纸期券,须要叫他兄弟死心蹋地的相信。”清代省三子《跻春台·白玉扇》:“这才是话!不然我做成的媒,希乎被他骗脱了!”又有“脱骗”“诡脱”“脱赚”“赚脱”等词,不再赘述。

由于历时久远,所以詑(脱)又产生了很多音变,例如“啜”。宋代宋慈《洗冤集录·降颁新例·检验法式》:“州县司吏,通行捏合虚套元告词,因啜赚元告绝词文状。”又有“掇赚”,明代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回:“久闻梁山泊行义之道,所过之处,并不扰民,因此特来拜投,如何故来掇赚将军?”也作“赚掇”,明代陆人龙《型世言》第二十八回:“又有一个也不是买关节,只为一念名心未净,被人赚掇,不唯钱财被诓,抑且身家几覆。”清代罗浮散人《天凑巧》第一回:“两个叙不尽离别相思之苦,赚掇凌逼之恨。”“啜”也写作“辵”,彭国泉《抓“骆驼”》:“今天他不会安好心,定是想辵这对鸡婆。”①也写作“撮”,罗翙云《客方言·释言》:“欺亦曰撮。撮即诈之声变。”明代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八:“赢时节,道是倘来之物,就有粘头的、讨赏的、帮衬的,大家来撮哄。”

李荣《南昌方言词典》有发音为[tse]的字,义为“哄”[7]71,读音与“左”相近,也应是“脱”的音变。

跬跬拜拜 第四十八回:“那水族中,闪上一个斑衣鳜婆,对怪物跬跬拜拜笑道:‘大王,要捉唐僧,有何难处!但不知捉住他,可赏我些酒肉?’”[1]635

李天飞注:“跬跬拜拜:形容极恭敬的样子。跬,半步。”按:曾上炎《西游记辞典》:“形容举足下拜,极其敬畏的样子。跬,半步。”[4]184以上两种解释都把跬释作“半步”。跬确实有“半步”之义,例如《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但是在《西游记》中,“半步”与“恭敬”关系不大,这个解释说不通。我们认为,“跬”本字应为“跪”。《广韵》中“跪”是纸韵,声母有溪母和群母两个,其中溪母的“跪”表示的是跪拜义,而“跬”字是溪母纸韵,二者声韵皆同。《中原音韵》中“跪”只有群母一个声母,二字也只有声母清浊之别。在部分方言(例如南昌方言)中,中古全浊塞音声母一律变成送气音,“跪”和“跬”同音。故这二字是可通的。马叙伦《石屋续瀋》:“清时用胡俗,相见作奇拜,屈一膝为礼,谓之打跬。”[8]这里“打跬”即是“打跪”,单膝跪地之义。清代褚人获《隋唐演义》:“线娘见齐国远已去,站起身来,只见一个女兵打跪禀道:‘那白脸的人,检验的真是女子,并非虚班。’”清代常杰淼《雍正剑侠图》:“王三虎单腿打跪:‘谢谢镖主看得起我,我一定尽心竭力。’”综上,“跬跬拜拜”即是“跪跪拜拜”。

掳嘴 第八十八回:“这个呆子,怎么只思量掳嘴!快走路,再莫斗口!”[1]1110

李天飞注:“掳嘴:吃白食。”按:《汉语大词典》和《近代汉语大词典》均作此解。此解无论从字面上还是上下文均说不通。曾上炎《西游记词典》[4]204和白维国《白话小说语言词典》[5]967及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6]5351中均释作“贪嘴”,从上下文判断应是较符合的。在开封方言中“掳嘴”也有“嘴馋,贪吃”的意思[9]。《汉语大字典》:“掳,抢取。《广韵·姥韵》:‘掳,虏掠。’”[10]2085我们认为“掳嘴”表贪嘴应该是从“掳”的争抢义引申出。“争嘴”在《汉语大词典》中只有“争吃”和“吵嘴”两义,则“争嘴”也可表示贪嘴。《醒世姻缘传》第八十二回:“待了一会,打发相旺吃了酒饭;因他是好争嘴的人,敬意买的点心熟食,让他饱餐。”第八十七回:“许过捎羊羔酒、响皮肉与寄姐尝,又忘记不曾捎到。怕人说是争嘴,口里不好说出,心里只是暗恼,指了别的为由,只骂狄希陈是狗叨了脑子的忘八。”这里“争嘴”都是贪嘴之义。所以,“掳嘴”即是争嘴,有贪嘴之义。

铎 第九十四回:“好猢狲!你还害我哩!却是悟能说的,我们十节儿已上了九节七八分了,你还把热舌头铎我?”[1]1178

李天飞注:“热舌头铎我,闲言碎语议论人。”按:这个解释并没有说明“铎”的词义。白维国《白话小说语言词典》释作“戳;刺”[5]305、曾上炎《西游记词典》释作“说话伤人”[4]83都是正确的,前者是本义,后者是引申义。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铎,用物体的尖端戳,晋语。……引申为用唇舌伤人。江淮官话。”[6]4878我们认为“铎”本字应为“啄”,《洪武正韵》中二字都属于六药韵,在粤方言中二字读音也相同。“啄”本指鸟类用喙叩击或夹住食物,引申出戳刺义,再引申出说话伤人义。

也作“多”,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多,啄。赣语。江西南昌:鸡多米,也会多人。”[6]2151又作“咄”,李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咄,鸟或鸡啄食。”[7]2231又作“得”,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得,吃,啄。……江淮官话。江苏东台:鸡子得米。”[6]5586“铎、多、咄、得”四字都音近,本字都是“啄”。

亲家礼道 第九十四回:“没事,没事!我们与他亲家礼道的,他便不好生怪。”[1]1182

李天飞注:“亲家礼道:有婚姻关系的亲戚。”按:这个解释是不正确,这里应注释的是“亲家礼”,而不是“亲家礼道”。清代磊砢山房主人《蟫史》卷九:“鲜悦服,因降红苗之众万余人,尽换青衣甲,居青气于别馆,与苗主讲亲家礼。”清代洪综编次《白牡丹》第十回:“夫人答了两礼,拜毕。回身与刘宇瑞行兄弟礼,分两旁坐下。”《西游记》第三十九回:“都进去,莫要撒村,先行了君臣礼,然后再讲。”清代郭小亭《济公全传》:“原来鲁修真来了,按说从先我在八卦山之时,他是我的师父,现在我已然另投别门,再说不久我得了宋宝江山杜稷,乃九五之尊,就不能论师徒,先得论君臣礼。”由此可以得知,“××礼”即是××之间的礼节。

而且,此处断句也存在错误,应在“礼”字后断开,应为“我们与他亲家礼,道的他便不好生怪。”《汉语大字典》:“道,料想;以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四:‘道,估量之辞,犹料也;想也。’唐陆龟蒙《奉和袭美见访不遇》:‘祇道府中持简牍,不知林下访渔樵。’元李俊民《谒金门·探梅》:‘谁便道,昨夜雪中开了。’《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守寨军士,听得马蹄响,只道是杨昂兵回,开门纳之。’《红楼梦》第一百一十六回:‘众人都见他忽笑忽悲,也不解是何意,只道是他的旧病。’”[10]4120明代汤显祖《牡丹亭》第三出:“是为爹的疎散不儿拘,道的个为娘是女模。”综上,此句的意思即是我们和他有亲家礼,料想他不好生嗔怪之心。

嘴脸 第三十二回:“嘴脸!你又不曾去,你晓得那些儿,要替我说?”[1]443

李天飞注:“嘴脸:脸面,这里是鄙夷的话,指装脸面。”按:“嘴脸”一词在《西游记》中多次出现,如第三十九回:“行者接了道:‘且休忙,等我尝尝看,只怕是假的,莫被他哄了。’扑的往口里一丢,慌得那老祖上前扯住,一把揪着顶瓜皮,揝着拳头骂道:“这泼猴若要咽下去,就直打杀了!’行者笑道:‘嘴脸!小家子样!那个吃你的哩!能值几个钱?虚多实少的,在这里不是?’”第四十七回:“行者叫道:‘贤弟,少吃些罢,也强似在山凹里忍饿,将就彀得半饱也好了。’八戒道:‘嘴脸!常言道,斋僧不饱,不如活埋哩。’”第七十一回:“那国王见了,急下龙床,就来扯娘娘玉手,欲诉离情,猛然跌倒在地,只叫:‘手疼!手疼!’八戒哈哈大笑道:‘嘴脸!没福消受!一见面就蛰杀了也!’”第七十六回:“行者又笑道:‘我把你这馕糟的!老孙保师父,不知受了多少苦难,你到攒下私房!’八戒道:‘嘴脸!这是甚么私房!都是牙齿上刮下来的,我不舍得买了嘴吃,留了买匹布儿做件衣服,你却吓了我的。还分些儿与我。’”第九十三回:“行者道:‘我解得,我解得。’自此,三藏、行者再不作声。旁边笑倒一个八戒,喜坏一个沙僧,说道:‘嘴脸!替我一般的做妖精出身,又不是那里禅和子,听过讲经,那里应佛僧,也曾见过说法?弄虚头,找架子,说甚么晓得,解得!怎么就不作声?听讲!请解!’”

上述例子中,大多不能释作“装脸面”。《汉语大词典》中“嘴脸”有“丑恶的面目;猥琐的模样”[2]3925义,此处的“嘴脸”应为此义,即“看你这嘴脸”之缩写。这在古典小说中很常见,如清代李百川《绿野仙踪》第六回:“看嘴脸!我家最忌这种腔调!若要鬼叫,请出街里去。”清代清溪道人《禅真后史》第十八回:“好嘴脸!天杀的专会撮软脚、弄虚头、着神倒鬼的胡讲!奈何媚姐身子尴尬,不和你斗嘴,你且入房里来。”

气饱饫 第九十四回:“沙僧笑道:‘二哥忒没修养,这气饱饫,如何睡觉?’”[1]1182

李天飞注:“气饱饫:肚子过饱。”按:这个解释是错误的。“气”和“饱饫”应分开解释,《汉语大词典》:“气,动量词。犹一顿、一阵子、一下子等。”例句用的即是上面的例子。再如明代陆人龙《型世言》第十八回:“今日串这和尚的房,明日串那和尚的房,藏得些私房酒儿,都拿将出来,一气饮干无滴。”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四回:“至黛玉前,偏他不饮,拿起杯来,放在宝玉唇边。宝玉一气饮干。”清代李汝珍《镜花缘》:“酒家又摆了二十碗,文仍旧一气饮干。”清代刘鹗《老残游记》:“次日睡到已初,方才起来,吃了早饭,摇个串铃上街去了,大街小巷乱走一气。”这个用法现代汉语里仍在使用。

“饫”有饱食义。《玉篇·食部》:“饫,食过多。”《广韵·御韵》:“饫,饱也,厌也。”饱饫在这里是同义连文。《汉语大词典》:“饱饫,吃饱。《后汉书·刘盆子传》:‘帝令县尉赐食,众积困餧,十余万人皆得饱饫。’唐冯贽《云仙杂记·郇公厨》:‘韦陟厨中,饮食之香错杂,人入其中,多饱饫而归。’沙汀《困兽记》十九:‘当他饱饫了酒饭,饱吸了鸦片回转家里的时候,他就劝诱吴楣回去求和。’”[2]17318所以“这气饱饫”即是“这一阵子吃饱”。

注 释:

①徐时仪说:“考‘乍’为精母铎部,‘辵’‘拆’为彻母铎部,古音皆为铎部,‘诈’从‘乍’得声,‘乍、辵、拆’与‘诈’音近,似为‘诈’的记音,而‘脱’为透母月部,‘啜’为昌母月部,与‘乍、辵、拆’音近,也可能为‘诈’的记音。”这个说法也可作为参考。参见徐时仪著《〈朱子语类〉欺骗概念词语类聚考探》,载《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猜你喜欢
大词典亲家词典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米兰·昆德拉的A-Z词典(节选)
米沃什词典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毛泽东让亲家播撒光明
《汉语大词典·火部》书证断句献疑
陆谷孙请人“找茬”
陆谷孙请人“找茬”
去看亲家的路上
漫画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