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旭
(法信国际有限公司,北京 100022)
两个日本人见面寒暄时,总要说一句“关于上次的事,多亏了您帮忙(关照)”这样道谢的话,不论这件事是几天前还是几个月前发生的,下次相见必定会再次感谢。站在日本之外的角度看,这显得过于敏感、累赘、甚至还有虚伪的嫌疑。但就像人们见面问好一样,这句话已经渗透到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他必定也必须记着对方为自己或自己人做过的事,不论大小事,而且一定找机会予以感谢。
语言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因为人们的生活需要而产生的,这就使得一门语言总是带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烙印。日本人这样一句感谢的话,也必然有这些方面的反映。
众所周知日本人以重视礼仪名闻天下,稍有不慎就会以一句“失礼了”来表达歉意,很多时候在其他文化圈的人看来好像也不是很必要的。相比之下,日本人似乎有着更敏感细腻的心思,很容易感怀。他们善于感应四季变化、感恩大自然的馈赠,更是善于感念他人的关照和帮助。领受到别人的给予,相应地也乐于及时回馈所受到的恩惠。
日语中有“恩返し”一词,相当于中文“报恩”的意思。这里的恩与中文稍显不同,不特指重大恩情,大大小小都一样。知恩必报是常识。报恩的方式可以是回赠礼品或对方有需要时伸手帮忙等等。这是作为“躾け”,即教育、教养,从小就被灌输训练的。这样做了,就是知礼。相反,不记得报恩,就是失礼,会被斥责,不仅个人、还会牵连到家长的教育问题。所以日本人如果受到别人的恩惠, 往往也像背上了债务一样,是非还不可的,见面时自然也会说出这样感谢的话,这也体现了对报恩这一点的重视和急于报恩的心态。
报恩之外,见面时的致谢中还有日本人特有的人情义理的成分在。
义理指的是人们要遵守和遵循所在社会约定俗成的规矩、道理。中文可以理解为“情理”。知恩图报就是这样一条规矩。无端受了别人恩惠,要想着还,礼尚往来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不还礼就是不懂事不知礼,会被斥责忘恩负义,这是常理所不容的。因而日本人常常会把点滴的恩惠记在心里,再次见面就要致谢,或者该出手帮忙时就要积极主动。
义理还包含另一个意思,即人际交往中,并非出于本意,但不得不做的事情。这一点可能更多的体现在还礼报恩的时候,对方于己有恩,那么无论如何都要偿还这份人情。哪怕是违背自己心愿,也要收敛本性,首先得把恩报完。
如果不懂义理,还会被指责不知耻,这又揭示了另一层面的文化信息:知耻。
日语中有很多与羞耻相关的词汇,比如:像丢脸、没面子、没脸见人、不成体统等等, 可以看出人们对羞耻是非常敏感、并极力避免的。美国人类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中,形容日本人是个有着“耻文化”的民族。着装不得体,工作没有很出色的完成,请客忘带钱包,甚至没有好好打招呼等等,遇到这样的事,人们会产生强烈的自责和羞辱感,因为社会普遍共识不允许这样的怠慢发生,当事人会像受到了无声的批判,无地自容。见面忘记向对方感谢上次的帮助,更是“不成体统”的事了。
因为知耻,就要时刻避免出丑,日常就要勤于修炼。修炼当然可以从最简单的见面打招呼开始。小孩子会因为能按规矩的与人寒暄而被称赞“礼儀正しい”,也就是懂礼貌。这样家长也会跟着沾光被赞许家教严格,不会丢人、没面子。因此,见面向对方致谢这样的话,也可以说是日本人因为知耻而必须要说的一句话。
透过以上这些日式常识可以看出,日本人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他们倾向于得到群体的认同,而规避责难,人与人之间有着更深切的牵绊,人的群体趋向性更突出。他们似乎时刻生活在一个透明的世界中,每个人都是审视者,每个人也都被审视着,因此每个个体都在谨小慎微的遵循各种规范和礼节,唯恐出错。个人会跟着群体的意识和节奏行事,极少会鹤立鸡群。表现在语言上,日语有“人並み”这个词,即与一般人无差别,人们愿意做“普通的、一般的”人;甚至有“空気を読む”这个词汇,直译是读空气,也就是察言观色的意思,看一看周边,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说什么。人们普遍接受的是这样一种群体共识,个人只要服从就不会有没面子、丢脸的情形,还可以在群体的相互关照和理解中获益。日常寒暄招呼中感谢的话,自然也体现了这一思想。
这种对群体的强烈依赖和服从心理,与地理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是密不可分的。
地理环境决定论者认为,地理位置、气候等因素对这个国家的历史、社会及民族特性起着决定性作用。日本学者清水馨八郎在《ニッポン再発現—驚異的発展の謎を解く》一书中这样写到,如果以欧美为起点,无论向西还是向东,日本都是一个边远国度,既是“远东”又是“远西”的孤岛。如此看来,作为孤岛的日本必须抱团取暖。
狭长的日本列岛,中部是脊状山地,近海地带多为冲积平原,并且被大大小小的河流切割区分开来。铁路开通以前,人们的交通出行基本是靠人力和畜力。旧时单靠脚力出行的人们要想让旅程顺畅些,必然是结伴而行。如果同伴先返回,代为给家里传个口信儿或带回去急需的工具药品等,都是帮自己卸下包袱,从而可以踏踏实实的继续做该做的事情。在原始的通讯时代,这是莫大的恩惠。那么下次有机会再见面时,自然会说“上次多谢您了”这样的话。人们通过互助的方式克服地理位置的障碍,长此以往,寒暄中的感谢部分也就被延续下来了。
日本的地形特点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牵绊,群体成为一个方便个体流动的交通工具。而一旦发生不可抗力,人们更是需要向群体靠拢求助。
促使人们趋向群体,互相帮助关照的因素,与日本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不无关系,这一点不容忽视。由于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日本常年大大小小的地震不断,而台风、海啸等也是日常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各种防灾知识、避难场所是人们从小就熟识的,人们甚至可以在手机上下载“防灾速报”这样的应用,以便及时获取灾害消息。尽管现代化的手段助力防灾措施不断的升级,2011年的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还是造成了数以万计的人员死亡。人们在自然灾难面前,依然脆弱和茫然。
灾难来临时,从抢救生命到衣食住行的再建设,都不是单个人能够担当得起来的,唯有依赖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中文有“多难兴邦”这个词汇,日本人也从灾难中为自己开辟了一片生机。清水馨八郎在书中提出了“灾难进化论”的说法,即每逢灾难发生,人们便会积累丰富的经验,用以应对下一次的灾难。比如水灾过后,就会考虑改造或加固桥梁;地震后就要考量房屋的防震功能是否有待优化,新的预防措施会被研发出来等等,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在这样繁复庞大的工程中,个人的力量显然是杯水车薪,需要的是集体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和付出。
频繁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身心带来巨大创伤,未经愈合很快又被接踵而至的灾难一遍遍的叠加覆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融入到群体中寻求庇护化解悲痛,个人恐怕很快就会淹没在恐慌和孤寂中。灾难更容易激发人的归属欲望,人们的思想、行动会自发的向群体靠拢,人们需要相互扶持着迎接新的一天。灾难的不断打磨,让人们每天都真切这感受着生命的无常,迁移避难也成了不得不重复进行的常态,这使得日本人能够更深刻的体会到与他人牵绊的重要性,人与人之间日常的相互关照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感恩致谢也就被发自内心的珍视着。
也是频发的灾难,让人们愈发变得敏感多思,时时感念自然的馈赠,也将他人的帮助关照感恩于心,并时刻准备着回赠自己的一份心意和一句感谢的话。 如此看,“上次多谢您了”这样的寒暄,实在饱含着深沉的敬意和凝重的内涵。
在探究日本人为什么在见面时非要说一句致谢的话时会发现,这句惯常的寒暄问候语背后,不仅有着日本特定的历史文化作积淀,这个国家的特殊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也不可小觑,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人们现在的习惯,即在寒暄时会说上一句感谢的话。
这次我说一句“上次多谢您…”,下次可能是你对我说,在表达这句话的时候人们是满怀感激之情的,这样你来我往间,也增加了信任和亲近感,人们的相互关照会一直持续,并且按常识传授给下一代,如此传承下去。
语言帮助人们进行信息交流,同时语言也受它的使用者的思想文化及所在地域空间的限制,从而带有使用者的标签。反过来,按照“伍尔夫假说”理论,语言的结构、意义等也在反作用于其使用者的文化和思维。可以理解为,语言和语言的限制因素在交互作用中共同发展。了解隐蔽在语言之后的背景知识,对于了解这个国家,增进相互理解和有效沟通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对于语言学习者更是可以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