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凌峰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罗定 527200)
我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于2002年正式招生,最初专业名称为信息技术教育,2004年更名为现代教育技术,2008年因专业发展的需要及市场的需求,该专业设置了两个专业方向分别是:师范方向及多媒体技术方向。该专业紧贴区域产业发展,顺应云浮“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三网融合”和教育信息化对人才的需求,立足服务于云浮山区基础教育,辐射粤西山区基础教育,主要培养具有平面设计、动画制作、影视编辑、三维建模及三维动画设计、计算机操作与维护、中小学课堂教学等能力的中小学教师和多媒体技术人才。2014年,我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被确立为“第二批广东省省级高职教育重点专业”,同年被确立为“省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在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技术教育”专业凭借其良好的就业前景获得了丰富的生源,但是当前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并不能够突出其的专业实用性,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出现,就为其的创新改革带来了新的思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现代技术教育专业的社会就业需求逐渐的增加。然而,由于行业的特殊性,相关专业的学生不能够很好的胜任相关的专业工作,不能够很好的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影响了相关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就现在的发展来看,其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及时的进行改进。
在现代技术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过于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培养,忽视专业发展的全面性与系统性。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课程体系较为分散课程设置重点不清晰,没有做到专业教学的连贯性与系统性,不能促进系统性人才的培养。
现代技术教育专业的实用性较强,课程教学也一般是分为实践课与理论课两大部分。在教学的安排上,忽视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性,过于强调各个学科自身的独立性,很难得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为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在实际的教学中,相关的理论课较多,而实践操作课较少,而这些理论知识一般又较为晦涩难懂,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差,不能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相关专业的发展。当代学生一般喜欢参与到实验教学中去,但是由于课程体系设置以及实验教学环节中所涉及到的设备等的不完善,都进一步影响到了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现代技术教育专业的社会更新时效快,许多学校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往往没有跟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更新课程体系,部分课程滞后于学科的发展,导致课程内容较为陈旧,学生不能够在校期间对现有行业前沿知识与技术进行掌握,从而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外,专业教师没有深入到前沿应用当中去调研,导致课程开发没有考虑到企业和学校的真实需要,使得整个课程体系与应用不匹配。
高职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一般都会遵循“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拓展课”这类课程形式,尽管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但理论教学课程与实践教学课程往往难以有效衔接,理实一体化课程也往往局限于某项工作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对于整个教学媒体或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与评价过程往往很难有效衔接起来,课程之间缺乏有机的衔接性。加上课程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不一致,不利于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综合技能培养,难以满足社会需要。因此,必须从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工作过程来优化课程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是将“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等过程进行有效结合的,注重工作岗位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与转化。在具体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可以将整个教学媒体或系统的设计开发过程与人才培养体系进行紧密结合,突破传统教育中的知识与技能简单分割的局限性,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的突破当前专业教学中的一些不足之处,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更好的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
在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时,首要是根据职业岗位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现代技术教育专业是一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当下,其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与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相匹配。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学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对“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核心目标定位为:训练学生在教育技术综合应用方面的职业技能,让学生在在校学习期间可以实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创新思维于一体,为其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该专业的相关课程的开设主要是围绕在教学工作中如何有效的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开展工作的。
现代教育技术的学生将来从事岗位主要包括教学媒体编导岗、多媒体资源开发与设计岗。其人才培养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职业道德素养方面,将学生培养为爱国守法、敬业奉献、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和终身学习的人。
(2)文化知识素质方面,让学生掌握具备一些基础知识与技能,同时能规范使用语言表达技能。
(3)专业能力素养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教育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教育实践能力包括教育教学设计能力、教育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教育教学的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以及反思与发展能力;专业技能包括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能力、教学系统分析设计管理和评价能力、从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能力、利用现代数据教学媒体开展教学的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搜索处理与传播的能力、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能力和终身学习与协助的能力。
根据现代教育技术专业面向岗位的工作过程所需技能,重新为课程体系进行规划。首先确定本专业的基础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师口语Ⅰ、Ⅱ、办公自动化、教师资格证辅导、汉字书写、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摄影摄像技术、非线性编辑技术、图像处理;其次,根据工作过程确定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课程与教学、教学系统设计、平面动画实用技术、信息化教学设计与教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微课设计与创新思维训练、多媒体三维设计与创新思维训练、简笔画训练、班主任工作、应用文写作;再次,为岗位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而开设一些专业方向拓展课,如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影视作品欣赏、设计常识、计算机美术基础、招贴设计、多媒体三维设计与创新思维训练、平面动画实用技术、三维动画实用技术(初级)、多媒体广告绘画与设计、三维动画实用技术(高级)、AutoCAD应用技术和综合课程与实践活动;最后,为了更好贯穿整个工作过程,开设专业实践课程,通过具体教学媒体开发项目,开展综合实践,让学生了解整个教学媒体开发的整个过程,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融合。现代技术教育专业的实践性较强,要注重相关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实行“三化、两会、一核心”的职业能力培训方法,以教学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实现教学能力培养全程化、校校合作常态化,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还要兼顾专业发展的动态性和前瞻性,以便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
现代技术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构建还要对现有的考核评价制度进行完善,使其更好的符合专业的发展特征。该专业除了涉及相关的专业理论课程外,还需要了解相关的政策法规、英语、技能实践、多媒体运用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改变传统的仅以课程考核成绩为主的评价模式,要采用“多元、动态”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进行检测,实行集考勤、课堂表现、实践作业、期末测评四位一体的教学评价模式,要根据各个课程的不同特点和学习方式对各个环节的所占比重进行设置,让测评更加的合理与科学,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更好的参与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当中。
在进行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时,要紧密的结合专业的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改革,从各个环节出发,切实提高教学改革的有效性。对于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来说,它的课堂教学是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符合现代化教学改革的发展要求,要兼顾各个课程之间的系统性与连贯性,从专业课程目标的制定、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课程考核评价指标的完善来对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对接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工作过程导向为主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