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泽宜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0000)
目前,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AR/VR技术逐渐演变成了全球最新技术,将其恰当地运用到教学设计中,可以显著提高教学质量。为了提升我校学生设计作品的竞争力以及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本文主要从AR/VR技术方面入手,通过南粤古驿道文创大赛的文化传承现象,总结技术要领,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措施。
AR (Augmented Reality)技术指增强现实技术,也就是所谓的现实状况和虚拟影像间的融合。它通过电脑技术,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使真实的环境和虚拟的物体实时地叠加到同一个画面或空间中,使之能够同时存在。通过AR技术,人们看到的场景,有真有假、真假结合。
VR(Virtual Reality)技术指虚拟现实,也被称为灵境技术,它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虚拟世界,为使用者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能够全方位的体验到不同虚拟场景,真正体验到身临其境的观感,可以高效及时、毫无限制的观察三维空间内的任何事物。VR 技术应用到相关产品中,虚拟世界会变得更加真实,甚至可能会造成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混淆。
现阶段AR/VR技术的应用已经开始面向终端用户,比如,VR技术可以仿真制作产品,也可以虚拟军演。AR/VR技术已经不再仅仅属于专业领域,目前正在渗透到各个行业。
党的十九大以来,各界人士都十分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秉承着传承我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发展和创新我国历史文化的精神,广东省联合中国南粤古驿道,于2016年在广东韶关市举办了定向越野大赛,将“体 育 + 文化”和“驿道 + 文化”的模式引入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当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古驿道的潜能,广东省在此基础上举办了首届“中国南粤古驿道文化创意大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创大赛。它目的是希望能把古驿道所蕴含和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留给年轻人和未来。
它面向高校和企业征集文化创意设计方案,征集南粤古驿道沿线历史、人文、自然等特色资源和文化元素,设计并评选出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内涵与实用价值的优秀作品,借助市场力量将作品转化为产品,以此带动古驿道沿线的乡村发展,实现精准扶贫,促进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南粤古驿道文创大赛自2017年5月启动以来,到2019年4月10日已经是第三届了,在这期间,在广东共有数十所本、专科高校都有参与到其中,大赛征集的作品分为平面视觉类、特色器具类、传统工艺传承类、建筑与环境艺术类、规划类、新媒体传播类、陶艺类、摄影绘画类八大类别。许瑞生副省长在采访中表示从南粤古驿道文创大赛可以看到年轻人的创造力,希望通过参加古驿道文创大赛,艺术与设计学院的老师们认识到产教融合、以赛促教的重要性。并表示在以后的实践教学中,要立足传统,传承优秀文化,持续不断地推进产教融合,把教学成果转化为实用商品和设计专利,通过设计出优秀的文创作品来对接大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院校师生是文创的主要目标受众和源泉,在教育上,广东省不少高等院校将南粤古驿道文创大赛纳入了学校的社会实践课程,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发挥高校不同专业人才的优势。这次文创大赛很好的将文创与教育结合起来,不少学生的文创作品的传播和应用都运用了AR/VR技术。
AR技术的运用赋予了古驿道传统文化作品很强的活力,使得设计作品可以以鲜活有趣的方式展现出来,也有很强的互动性。如,我校数码摄影专业学生的作品《古韵石塘AR明信片》,利用了AR增强现实技术,用手机扫描明信片,就可以在手机屏幕中展现石塘村的古朴风貌和风俗民情如非遗传统民俗石塘月姐歌等视频画面。伴随着缓慢优雅的音乐,文字介绍配合画面,加上视频特效,生动形象的展示了石塘古村的悠久历史和人文风貌。而作为纪念品,它便利了观众向亲朋好友展示动态明信片内容,而且也创新了当地非遗文化的宣传方式,作品已经展览,收获了现场无数好评。
AR/VR技术在文创作品中的应用不仅仅是对当地现有非遗文化的一个宣传和传播,它还可以实现场景的自动识别和复原,让游客产出“古今穿越”的感觉。比如我校环艺专业学生作品《忆意·陈慈黉故居虚拟全景还原设计》,该作品采用VR虚拟现实技术还原陈慈簧故居当年风貌,并进一步深化室内空间设计。尝试将当年战乱被迫中断的工程建筑通过新兴技术的手法实现。采用3DMAX、720全景模式呈现。在现有建筑构架基础上,对空间深入研究。强化空间功能区划,还原门、窗、吊顶、瓷砖、石雕、木雕等原始面貌。修复玻璃、墙面。研究二十世纪初期,西欧、泰国家纺家饰,尽最大可能构建一个虚拟陈氏祖宅。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建筑艺术的研究和创新贡献绵薄之力。
南粤古驿道文化专题设计教学要体现多媒体时代的特色,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思维方式、教学方法和模式上进行不同的创新。
注重技术创新,恰当融合AR/VR技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介传播不断发生变化,给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尤其表现在艺术设计形态和艺术形式变化上,目前,AR/VR等新科技已经成为文化设计与表达的新特征。所以,在南粤古驿道文化专题设计教学中,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融入AR/VR等新科技,进行技术创新,然后从中找到设计创意的突破口,最终实现新科技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
要注重开拓创新,注重科技而不依赖科技。虽然我国在大力推广和发展AR/VR技术,很多领域也都先后应用了这种技术,但是对于文创作品来说,它只是一种表现形式或者技术手段,不能说运用这种技术的设计作品就一定是好的作品。一些新技术的应用虽然能使艺术设计作品让人眼前一亮,但是设计的本质和内涵是不能仅靠技术来装裱,那样只能是“有创无文”,使作品失去应有的内涵和生命力。尤其是对传统文化艺术作品的表现,比如这次的南粤古驿道的文化的作品呈现,要在充分了解和掌握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再进行技术手段的创新,不能让学生一味的追求一些技术上的创新,而忽视了作品的内涵。
革新教学方法,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对学生艺术设计能力的提高作用有限。在结合南粤古驿道文创大赛设计教学方法时,要根据内容设计不同主题项目的教学内容,探究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好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法、问题探索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比赛时间和理论知识,自学、讨论、团队协作融为一体,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矩阵专业教学,优化教学成果。由于AR/VR技术的专业性比较强,传统的专业教学模式在使用AR/VR技术时容易受专业局限,就是会出现会技术的学生可能做不好设计,会设计的学生可能不懂技术。所以,要想在教学上打破专业壁垒,就要形成矩阵式教学的新模式。比如在《古韵石塘AR明信片》这件作品的设计中教师就采用了矩阵视传专业和数码摄影专业的学生来完成各个设计创作环节,其中视传专业的学生主要负责画面的效果设计、版面的排版设计的内容,数码专业的学生则完成视频和照片的拍摄、后期的特效制作以及AR技术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两个专业的学生各自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互相学习和促进,这既使作品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也是教学上的一次革新。
总而言之,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下,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AR/VR技术应用到艺术教学设计中,对提升我校学生设计作品的竞争力和我校的课堂教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对南粤古驿道文创大赛的教学实践研究,我们发现要想实现AR/VR技术在教育中很好运用,除了需要教师自身必须掌握技术和设计教学模式外,也需要学校给予AR/VR这些新科技手段的技术支持以及相关资源平台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