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雨 吴 兵 马 亮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2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受教育部委托,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社会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1]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的前提条件是培养学生平等的文化观和得体的交际观。然而,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依然侧重于西方文化的讲解,忽视了母语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导致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生态失衡,造成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本文以文化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结合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给出应对策略,以期有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教师课堂的教学效果。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J·H·斯图尔德在1955年第一次提出了“文化生态学”这一概念,它是将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文化研究领域的一门交叉学科。生态学认为生物多样性是万物生存的基础,而文化生态学则认为文化多样性是文化生态体系延续下去的前提。各种文化通过吐故纳新以及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互动而形成不同的文化群落、文化圈和文化链,具有自身价值的每一文化群落作为人类文化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为维护整个人类文化的完整性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2]文化生态学主张在顺应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多元文化既保持其各自的核心价值观又兼收并蓄、和谐共生。[3]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果忽视母语文化的教学,就会造成整个文化链中某一个环节的脱节,导致其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4]因此,在高校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环境中如何有效导入中国文化,使中西文化在英语课堂中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和谐共生是维系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生态平衡和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基于文化生态学理论,本文提出“四位一体”文化教学生态体系作为相应的解决策略。
由于受到传统英语教学观念的影响,英语教师在课堂中往往对西方文化的讲解十分详细,却忽视了中西文化间的对比分析以及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从而造成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即当学生想用英语表达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事情或事物时无法找到合适的英语对应语,造成表达沟通上的障碍,限制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导致了英语文化教学的生态失衡。
依据文化生态学,语言与文化的多样性对维护文化生态的稳定性十分重要。大学英语在我国高校学时占比最大,拥有最大的学生生态群,是学生掌握中西方交流工具的重要课程。因此,高校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大学英语课程有利的生态位,在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基础上,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和跨文化思辨能力。具体来说,在备课的过程中,就要把中西文化互利共生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生态理念体现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计划之中;授课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兼顾中西文化特点,使两者在英语课堂生态环境中能够有机结合,使学生对中西文化的不同特点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课后任务或作业,可以让学生对课堂所学到的中国特色词语英译进行系统总结或延伸扩展。总之,应把中西文化互利共生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生态理念贯穿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全面平等的文化交际观。
“跨文化教学不应是文化碎片的简单拼凑,而应以促进语言学习和跨文化能力培养为导向,融合到英语教学中,与语言教学相结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5]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往往还是侧重英语词汇、语法、句式的讲解,对于涉及到的文化内容讲解往往碎片化,不系统,对于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讲解就更少了。这不仅阻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也导致了英语课堂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的生态失衡。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本质体现。因此,大学英语课堂应平衡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使学生具有用英语进行日常的跨文化交际和用英语进行中国文化表达的能力。英语教师应在课堂生态环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群体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等多元教学方式,创造条件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文化词汇和表达有应用的机会,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结合。例如:通过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堂课由一个学习小组进行与中西文化相关的英语汇报展示;有计划地挑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中西文化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并在班级学生面前进行演出等。通过上述体验互动的方式,让学生明白中西文化的学习在英语学习以及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促进中西文化在整个英语课堂生态环境中和谐发展。
依据孟高旺(2013)等人对目前几种通用大学英语教材的调查,“目前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内容主要以英语文化为中心……有的文章虽然涉及到中国文化,但只占全文的一小部分,而且都为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文化,不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和可信度。”[6]可以说,英语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最重要的材料依托,大学英语教材等教学资源在文化内容上体现的不平衡性也加剧了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生态失衡。在国家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有关英语课程教材、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的建设亟待加强。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生态系统应具有学习西方文化与弘扬中国文化的双重属性。因此,在大学英语的课堂,既应该向学生有计划地介绍西方代表性文化来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同时也应该积极宣扬我国文化培养“有根”的复合型人才。在目前主流的大学英语教材倾向于以介绍西方文化为主的背景下,英语教师在平衡课堂文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变得极其重要。一方面,英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学材料(教材、多媒体课件等)中的相关文化内容,引导学生针对某种文化现象进行中西文化对比研究,从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差异性,培养学生跨文化思辨能力;另一方面,以文化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依托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探索中国文化融入英语课堂生态环境的有效方式,大胆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创新,体现中西文化兼容并蓄、和谐共存的文化生态理念,实现英语课堂文化教学的生态平衡与稳定。
目前的大学英语课堂,许多英语教师还是以传统的讲授式作为最主要的授课方式,课堂气氛沉闷;而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也提不起学习英语的兴趣,造成课堂上学生看手机或睡觉的现象比较常见,这也导致部分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疏离。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生态环境中最主要的生态群体,理应相互积极配合,实现课堂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尤其是本民族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教师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间的关系也会变得更融洽和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文化教学,教学内容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参与课堂互动要给予鼓励和肯定;另一方面,探索建立文化教学评价体系,加大对学生形成性评价的考评力度,突出课堂生态环境中师生合作教学,期末考试的试题中也应体现文化教学的倾向,使学生真正把学到的文化词语和表达用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之中。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主要还是以西方语言文化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生态环境中一直处于边缘化,导致学生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时常出现“失语”现象,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生态体系长期处于失衡状态。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四位一体”文化教学生态体系作为相应的解决策略,这既是对我国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积极探索与有益尝试,也将有助于促进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生态平衡,最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