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鲁
(成都医学院,四川成都 610500)
高校大学生是我国社会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其思想水平与道德修养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建设的成果。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是高校提高学生思想水平与道德修养的重要方式,也是高校在培养优秀人才过程当中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将其融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高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促进高校进一步发展的主观需求。
伴随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愈发普及,使得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逐渐丰富起来。在这个新时代当中,学生可通过各类途径获取信息,这虽然有利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能及时了解国外内新闻,但大量信息的流入也使得学生对于有效信息的筛选能力下降。学生在浏览各类信息时,不免会遇到一些“非健康”信息,而学生的辨明能力有限,若长期接触这些“非健康”信息,势必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与成长。也正是因为此,各高校才倍加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当前的主流思想,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反映了我国当下的社会状况与发展需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帮助学生将思想拉回正确的轨道,在学生遇到一些“非健康”信息时,还可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分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极有利学生思想政治体系的建设。
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虽然现各种高校已不再设有思想品德课程,但却设置了更深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包括马克思哲学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这不仅能提升学生对地思想品德的认知水平,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多层次地认知各种社会问题。在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当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进来,可有效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提升,让学生在深入了解政治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身道德标准,成长为一个全面、综合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直以来,我国理论方向的确定、方针政策的制定均是以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理论为基础,结合对各工作建设领域的学习而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如此,其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依我国时代发展特征,结合国内外最新形势所提出来的,体现我国社会发展的当下状况与发展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如人的本质与全面发展学说、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学说、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学说等,均是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理论与依据。现我国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基本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1]。
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内容来看,两者均是我国依社会实际发展所提出的,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代表着我国的先进文化。两者内容相辅相成,并存在着诸多交叉之处。两者所发挥的作用与功能基本相同,均致力于提升我国人民的自身道德法律修养、确立人们的价值观。在所要达到的目标方面,两者也有着同样的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旨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提高我国人民的综合素质,促进我国社会的向前发展;高校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以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是新时期培养优秀人才、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
当前多数高校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均是采取公共理论课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为能更好地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首先应重视思想政治课程的设置,不断丰富思想政治课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互结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公共理论课主要设置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五门课程,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依各课程的实际情况适当添加一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如依“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特征,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与马克思主义的某些相对应的理论学说进行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当中寻找可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2];依“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程特征,可从教材当中所提到的理论中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依“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内容,在进行教学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并解读历史,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复兴热情,帮助学生树立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信念;依“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特征,在进行教学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道德规范相关内容,将教学目标重点设置在提高学生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方面;依“形势与政策”的课程特征,在讲国内外经济与政治形势、国际关系的过程当中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我国政府的立场与行事原则以及相关政策的发布原因。
校园文化是伴随高校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并沉淀下来的高校的智慧结晶,其包括校训、校风、校纪、校园标语等,是高校校容校貌的核心,在潜移默化当中影响着学生的言行与价值观的塑造。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当中,要想充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一个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内化的良好环境,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一方面,高校应重视校风、学风的建设,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当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和谐”、“文明”的校风,让学生将“诚信”、“友善”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并加强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重视建设“美丽校园”[3],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硬件”与“软件”基础。另一方面,高校应注意协调校园内的舆论环境,确保校内舆论环境发展的稳定性。当下互联网、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技术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而且还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判断。学校舆论环境深受网络的影响,高校应利用网络引入当下社会的主流价值理念,并让其在校内生根发芽,影响到更多学生,净化校园舆论环境,尤其是校内网络舆论环境,利用各种校内文化载体,如院系特色刊物、学校论坛、学校官网、学校微博、LED宣传屏等,加强主旋律的弘扬,为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马克思曾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理论课程,而且还需要社会实践。课外实践活动是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高校让学生实践各类政治思想的重要手段,对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与说服力具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下,高校要想在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当中更好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应充分发挥课外实践活动的作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刻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能从自我做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能逐步内化自身的行为与道德标准,让其成为自身意识与行动。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高校一方面要在进行社会实践基础建设的过程当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建设社会实践基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充分发挥实践基地的作用;另一方面,高校应在学生的课外实习当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学生毕业前的社会实习及培训当中,帮助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互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与工作意识,引导学生尽快融入社会。此外,高校还可在各类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社会调研当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可开展“学雷锋”志愿活动,表彰学生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精神;开展校园“扶贫帮困”活动,让学生学会“友善”、“互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下我国社会的主流观念,其提倡服务于社会与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校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应有意识地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一方面丰富思想政治课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让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创造良好的氛围;同时,还要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实践来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