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层党支部“多维矩阵”协同共建研究

2019-12-26 19:07王祖星王敏达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教工学生党员协同

刘 颖 王祖星 王敏达

(河北工业大学,天津 300401)

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党的血液,教工党支部是高校党的细胞,将学生党支部的活跃性和教工党支部的稳定性、学生党员的主动性和教师党员的主导性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横交错、全面覆盖”的基层组织网络体系,推动基层党组织设置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

1 高校基层党支部“多维矩阵”协同共建的内涵

高校基层党支部“多维矩阵”建构模式是顶面由“基层学生党支部建设”与“基层教工党支部建设”两维度构成,立面增加“基层党支部建设工作的保障措施指向”维度,共同构成了立体交互式多维矩阵制结构。

高校基层党支部协同共建是指学生党支部和教工党支部之间携手提升基层党建的水平和组织力,在各项保障措施的指导下,以“师生互联、支部共建”的设置形式,学生和教工党支部按照不同建构方式形成网格化模式,相互间联合开展有关教育管理实践活动,在协同中促进,在共建中共享,在既互相独立又互相融合的关系中,构成新的有机互联的组织体系。

2 高校基层党支部“多维矩阵”协同共建模式的解读

2.1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建构矩阵

2.1.1 班级建构模式

班级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基本的学习生活单位[1],班级建构模式以班级为工作载体,以党支部书记和学生党员为主要工作者,在班委协助下定期举行班会或团日活动,形成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团建与党建相结合的积极氛围,促进班级建设的同时,使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感受党性,增强班级凝聚力,便于开展执行班级事务。以班级为单位定期进行党课培训考试、党的知识讲座和座谈会,对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学生进行评优推荐,有效扩大学生党建工作覆盖面。

2.1.2 年级建构模式

将同一年级的学生党员设置在一个党支部,该单一模式容易形成一、四年级发展任务较轻,而二、三年级的发展任务重,发展任务的不平衡。另外,同一年级不同专业的党员之间接触少,在发展党员和进行党日活动时,由于彼此很陌生,造成了开展支部活动效率低。由于党支部建立在多个专业基础上,组织生活与专业学习相结合较难。

2.1.3 学科(专业)建构模式

以专业为建制,以学科为导向,采取教学、科研工作与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模式,把基层党支部建设工作和学科建设结合起来,打破了年级的局限,四个年级的党员组成一个支部,体现传帮带作用明显。由于学生党员的学科或专业背景相同,课程设置一致,学生党员在提高思想水平的同时,又可以增强专业知识储备。该单一模式在党员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不同年级的党员和党员之间、党员和非党员之间,日常沟通少,相互熟悉程度不够,导致高年级党员对低年级发展对象的情况完全不了解,影响了党员培养的质量。而且,专业建构模式的党支部书记由高年级正式党员担任,由于其面临着考研或就业的压力,很难做好时间调配,导致整个支部组织生活滞后,大大影响了党在学生群众中的地位。

2.1.4 公寓建构模式

学生公寓宿舍是各种信息交流,思想碰撞的地方,是学生之间接触时间最长的场所。以学生公寓宿舍为工作阵地,把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优秀学生群众紧紧团结在一起,便于引导、教育和管理,加大调动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提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公寓宿舍的消防安全、隐患排查等事宜也随时考验着学生党员的政治敏锐性。为了增强学生党员彼此间的熟悉程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加强不同学院学生党员的经验交流。

2.1.5 网络建构模式

以网络为媒介,以现实的党支部为依托,辅助开展学生党支部建设,搭建公共网络思想交流平台、红色党建教育网站、QQ群或微信群,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教育热点,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党支部书记或优秀学生党员通过定期更新内容,展现支部的风采。在确定网络安全的前提下,把基层党支部的建设在网络上具体化,通过网络传递给每一位党员。

2.1.6 社团建构模式

高校学生社团是有特定目标、组织章程和活动方式的学生群众团体,社团党支部作为基层党组织设置的一种创新模式,发挥其灵活性,能充分体现党组织在政治上的优势。为了避免社团党组织由谁领导、如何领导的问题,要明确社团党支部的隶属关系及职责定位。社团党支部中的党员具有双重组织关系,既是院系学生又是社团成员,这就要求做好身份的区分和转换。

2.1.7 课题组建构模式

课题组是由某一研究领域的导师为主导,针对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为主要科研任务的研究组织。把在课题组建立党支部,有利于将导师作用引入到研究生思政教育特别是党建工作中来,有助于支撑学科梯队建设。

2.2 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的建构矩阵

2.2.1 科研育人:

教师党员促进学生党员参与课题研究,让有考研意向的学生较早进入实验室,与研究生一起开展科研工作,直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以提高科研兴趣和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升了个人的综合素质[2]。

2.2.2 教学育人:

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设计,平衡教研力度,使得教师党员在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同时,将对学生党员的培养从课堂教学中延续到课堂外。

2.2.3 服务育人:

实行“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一”等帮扶形式,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教工党员可讲授新生导航课,对新生进行学业指导,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帮扶家庭经济特殊困难的学生,可通过家访方式沟通交流,切实了解学生的实际经济情况,运用心理疏导等方式来缓解学生心理上的压力;帮扶学业困难学生,分析具体原因,顺利完成学业;帮扶就业困难的学生,发挥教师党员的资源优势,服务学生,做好学生与用人单位间的桥梁和纽带,促进学生就业,提高就业质量[3]。

2.2.4 环境育人:

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促进和谐生态的校园建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注重人文关怀的作用,教工党员以自身建设为前提,培育学生党员大学精神,涵育师生品行,营造良好环境。

2.3 教工及学生党支部协同共建运行的保障措施

科学合理的保障措施是基层党支部协同共建运行的重要前提,“多维矩阵”的建构模式应结合教工和学生工作学习实际,完善工作制度,加强思想引导,优化组织建设,强化队伍建设,设定共同目标,利用网络和实践平台,健全考核评估体系[4]。

2.3.1 制定工作制度,确保协同共建实效性

结合党支部协同共建特点,以“三会一课”为基本制度,建立长效互助机制,将发展党员制度、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全面落实,健全党员行为规范、工作制度、党员考核办法和党支部目标管理制度,教工党员和学生党员彼此定期报告工作制度,互相征求意见,将基层党支部党建工作常态化规范化[4]。

2.3.2 加强思想引导,增强自信

通过集中培训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组织调训与个人选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体培训与网络培训相结合等方式,采取“校-院-班”三级党校培训体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采用重温入党誓词等基本形式,加深党员的认同感。拓展网络教育阵地,加强党员继续学习,将思想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夯实思想建设基础。

2.3.3 以点带面,择优选配支部书记

把政治素质过硬、党性意识强、工作热情高和学术能力强、组织威信高的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优秀党员选配到党支部书记岗位上来,使教工党支部书记成为“双带头人”,定期开展党支部书记培训。加强协同共建党支部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力度,强化入党积极分子、党支部骨干力量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意识,提升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层次和整体素养。

2.3.4 强化信息化建设

师生协同共建党支部运用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和“两微一端”等网络新媒体,创办网上党建园地、网上党校等党员教育平台,发放相关专题的学习资料,交流讨论著作或讲话精神的学习心得体会。网络新媒体的充分利用,拓宽共建平台,打破师生时间、空间及角色定位的制约,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互动的媒介,最重要的是确保了外出实习、毕业班求职学生党员等流动党员正常接受理论教育。

2.3.5 创新支部活动载体,提高实践质量

协同共建党支部结合师生专业特点和学生党员年级特点,搭建交互性立体式平台,提升党员业务素质和能力开展活动。一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创建网络活动平台,提高党员沟通交流的时效性;二是开展特色主题活动,抓牢“入学季”、“毕业季”、校庆等重要时间节点,探索开展“党员活动日+”的主题活动;三是在党员实践平台上,利用第二课堂、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会调查、承诺践诺、创新创业等活动,做好“党建+”等实践工程。

猜你喜欢
教工学生党员协同
福建教育学院教工及校友美术作品展
福建教育学院教工及校友美术作品展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福建教育学院教工及校友美术作品展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学生党员在文化惠民主题活动中的专业优势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高校学生党员党内生活常态化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的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