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娟
(云南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白族调是一种题材较为广泛的民间说唱艺术,是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广泛流传于大理地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剑川。剑川的白族调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为男女对唱,也可多人对唱或单独演唱。剑川白族调讲究唱词格律,采用“山花体”诗歌格律,为“三七一五”的格式,由三个七字句和一个五字句组成一节[1]。从类型上分,主要有劳动歌、儿歌、时政歌、一字歌等;分长短两类,长的多为六至八节、短的为四到六节。从内容来看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孝亲敬长、教育子女、劝人为善、勤劳致富、谈情说爱等等。
以白族调为代表的白族民歌演唱和传承场所主要是三月街民族节、本主会、春节等一些民俗节日;此外,还有婚嫁、满月、建房等人生礼仪和生产生活。此前,每逢火把节、春节等节日来临,村民们就会自发的组织起队伍进行为期多日的白族调对唱活动,这种活动充分地调动起人们的演唱热情,有些时候甚至会通宵达旦的进行,演唱技艺较高的人还会受到村民的敬仰,学徒纷纷投其门下,请求教授。这种节庆活动传承具有参与人员涉及面广、举行时间长、参与人限制少等特点。此外,在一系列婚丧嫁娶民俗活动中主办人家也会主动邀请艺人至家中演出,给付一定的烟、酒、糖、茶等物品作为酬金。远近亲邻也会纷纷来观看艺人的演唱并且主动的学习。
现如今,春节、火把节等节日期间,民众也会举办一系列的欢庆活动,但是传统的白族调演唱活动更多的被由流行歌曲伴奏的广场舞所代替,更多的注重节日期间的娱乐气氛,而忽视了继承传统节日形式的同时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旨归。近年来,由于政府的倡导等因素的推动,使得三月街民族节越来越热闹,还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游客前来观光,但是三月街的商贸交易活动和娱乐性价值不断增强,因此像对唱白族调这一类的艺术已经逐渐的边缘化和小众化。虽然在婚丧嫁娶这类重要的民俗活动中,一系列传统的仪式和禁忌在很大程度上还被保留,但是在这些传统民俗活动中白族调演唱的活动仪式几近消失,特别是在洱海地区尤为突出。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随着信息网络的普遍,人们的娱乐方式多样化,民众更偏爱于足不出户通过电视网络来休闲和娱乐;二是随着普通话的普及,现在的年轻人中有一部分人已经不会讲白族话,更不用说可以听懂白族调;三是大理各个地区的语言还存在一定的差异,相距较远的地区交流都存在障碍,因此无法进行白族调的学习和演唱。从田野调查结果来看,现在白族调的演唱主要高度集中于洱源、剑川一带。这些现实存在的现象和障碍,成为白族调传承、发展的主要阻碍性因素。
据石龙村村主任姜伍发所述,之前的石宝山歌会异常热闹,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五到大年初一,兰坪等地人也会陆陆续续来参加石宝山歌会。二十七、二十八日,丽江九河的白族也会带上塑料布等装备来到石宝山,一般唱两天,代表两个月。那时来石宝山参加歌会的人太多,寺庙里人满为患,还有很多人夜宿大树底下,甚至通宵达旦的对唱,为期两天的歌唱比赛结束之后,许多人意犹未尽的离去。①
现在石宝山歌会每年也都如期举行,但是热闹不比从前,场面亦很冷清。由于人们科学意识的提高,抱着烧香祈愿、祈求子嗣目的参加歌会的人日渐稀少,参与者多为受邀的民间艺人和中老年人。政府及相关部门设置各个等级的奖项对参加者予以鼓励。现在的参加者多为参赛者,更多的是怀着竞赛得奖的功利性目的来参加歌会,以增加个人的声誉和影响力,而对神灵的取悦则不太在意,甚至已经完全忽视。石宝山歌会现实存在的问题足以说明歌会传承以白族调为主的说唱艺术功能正在逐渐衰弱,并且呈现难以扭转的趋势,这一现实性的问题值得相关民俗研究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及政府部门的关注,并对民众进行引导性传承。
近年来,随着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之风盛行,针对白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政府为主的倡导者开展了一系列的举措,如举办传承班、成立民间艺术团、选定传承人等。这些行为极大的推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同时,也逐渐的改变了传统的传承方式和途径。
近年来,相关政府设定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传承人,并且给他们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使得传承人在村子中就可以开展有规模的、不定期的传承活动。据石龙村的被访者姜伍发村主任告知,他们传承人每年需要带两个徒弟,这两个徒弟每年交给老师一定的费用(人均800元/年),就能跟着老师学唱白族调,这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随教随学的传承活动。
此外,以政府和社会公益组织为主的团体或个人还出资举办一些传承班,招收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霸王鞭、大本曲、白族调、吹吹腔等白族传统文化的学习。随着民族文化保护日益受到关注,增添现代元素的民族歌唱和舞蹈也登上了展演性舞台,使得民族传统文化以一种“变异”的形态得以传承和发展。
云南是一个旅游大省,也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因此,在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民族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依托民族文化的旅游业如火如荼的进行,集云南大多数民族特色于一身的旅游景区当属云南民族村。此外,还有很多的民族特色旅游地,如大理、丽江,这些地区的旅游都紧紧依托于少数民族文化而发展。使得白族调等白族文化在旅游这一场域中进行广泛的传承和播布,极大的扩大和创新了传承场所,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着表演性突出,传承者未对所学内容深入了解和研究的问题。这一传承场域有年龄分布广泛、受众群体来源广泛甚至跨越国界的特点,但都是以游客的身份出现在这一传承场所,因此,对文化的传承实际上没有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一场所中的传承人主要是指表演者和文化工作者,这类群体促进了旅游文化表演场域的传承。笔者认为在旅游文化表演场域传承中,存在着改变传统传承方式和途经的倾向,削弱了传统传承的特色,具有表演性、例行性、机械性等特点,但是在传统文化传承势微的当下,这也不失为一种有利的文化传承手段。
白族调在大理一带历来盛行,尤其剑川地区,久盛不衰。至今,大多数人还能随时随地歌唱,尤以中老年者最盛。但是此前演唱白族调的场所有极大的限制,如在家中不能唱情歌,因为白族一直以来是一个含蓄谦卑的民族,在长辈面前要保持谦恭有礼,说话也要十分注意,更不用说谈情说爱了。现在对情歌的演唱场所没有硬性的规定,依据演唱者的意愿来决定。此外,之前白族调中像劳动歌这一类讲述劳动环境、事象、劳动者心情的调子,主要是在山上成群结队放牛羊、采蘑菇的时候歌唱,有两人、多人对唱、个人独唱等形式;现在随着生活的富裕、生计方式的改变,这一类劳动歌的演唱场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依据演唱者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白族调传统的传承途经主要有家庭传承、师徒传承、群体传承。在调查中得知本村会唱白族调的村民包括歌手在学唱调子的过程中主要是三种途经皆有,刚开始时在村子里经常听别人唱调子,渐渐地跟着学习,等到掌握演唱技巧,就去参加本主节、石宝山歌会等比赛,在比赛中名次较好的人还会获得奖品。渐渐地年纪小的人也对唱调子萌生兴趣,主动跟随着会唱调子的人学习,但是这一期间的学习主要是不固定学习对象、随时随地进行的模仿性学习。稍大一点,如果对唱调子还有浓厚的兴趣会选择拜歌唱技艺较高者为师,不断增强技艺,直到最后可以出师带徒,成为有声誉的白族调歌手。但是在学习期间除了需要对唱调子有兴趣这一必备条件外,还需要自身具备歌唱的天赋、即兴演唱能力等条件,才能真正有所造诣。普通村民因生活在这一浓厚的氛围之中,耳濡目染也会受到影响,可以哼唱几句,但是整体水平不高。其中也有个别歌手是深受家庭传承或师徒传承的影响,如姜续昌(小阿鹏)就是受家庭传承影响的典型。据采访得知,他小时候十分崇拜爸爸会唱白族调,那时感觉爸爸十分帅气,在六七岁时就偷偷地开始学唱白族调,期间还多次因碰爸爸的三弦被骂。外公也是村中的古乐队成员,会吹唢呐、会弹三弦,童年时期也深受外公的影响,十多岁时基本上可以自弹自唱。此后进入杨丽萍艺术团进一步深造学习,2007年还参加云南省举办的“青歌赛”取得优秀奖。在姜续昌学唱白族调的过程中,家庭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此外,村中还有很多人也是深受家庭的影响而学唱白族调,如李根繁从小跟着妈妈学唱,后来才渐渐地跟着师傅学唱,演唱技艺不断提高,最终获得“歌王”的殊荣,这一地位的取得与家庭的影响也是分不开的。还有张晓伍等演唱技艺较高的人也是深受家庭的影响。因此,家庭传承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另外,姜伍发等人拜师学唱的过程中,师傅也对他们的唱法等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师徒传承也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继承传统传承途经的基础之上,还产生了一些依托于电子网络技术孕育而生的传承途经,如在石龙村出现了新型的传承途经,即微信传承,此外还有演出传承。目前,大多数唱白族调的村民能够自主使用微信进行沟通交流。因此,他们也将微信运用到白族调的歌唱和交流中,根据传承学习的需要和日常交际的喜好建立了很多微信群,在群中大家踊跃对唱、独唱,相互交流和学习。依托于微信的传承途经给白族调的传承带来了多方面的优势:一方面不需要费时费力的召集人群开展演唱活动,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演唱;另一方面有效的避免了一些较为腼腆的人在人多时不敢主动演唱和发挥不好的情况;同时也有效的解决了村民日常劳作繁重没有空闲时间练习和演唱的情况,借助微信可以边劳作边演唱。但是,这种新型的传承途经也会带来多方面的局限:一方面通过微信你一言我一语的演唱,可能难以选择确定的对唱对象进行演唱;另一方面由于演唱场所的随意化和演唱双方没有面对面,缺乏肢体和表情的交流,不能完全投入演唱活动。但是总体来说这是一种适应时代发展孕育而生的新的途径,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此外,在石龙村有多个民间艺人,如李根繁、李宝妹等,这些人经常会应邀参加演出,出外表演也成为了一种极具吸引力的传承途径,这些人在参加演出的过程中能够很好的传承民族文化,增加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提升个人价值,同时获得的演出费也会很大程度上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这种经济利益也会刺激他们参与文化传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笔者认为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下,在传承传统文化的时候能够适时的依托网络平台进行,是一个值得采用的方法。不能在原原本本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固化思维禁锢下,完全的排斥适时做出的改变和创新,借助网络和现代设备的帮助可以更好的促进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白族调作为一种在大理地区流传较广的民间说唱艺术。了解和习得的人数较多,在以前,会唱白族调甚至成为一项必要的技能,在石龙地区适龄男性如果没有掌握唱调子这项“技能”,在择偶和恋爱路上就会遇到很多障碍,有些人甚至娶不到媳妇。此前,石宝山歌会承载的功能中,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白族人性格较为腼腆和含蓄,因此恋爱、择偶就会受到诸多限制,大多数青年人不会主动表达自己对异性的爱慕之情。因此,石宝山歌会就是一个尤为重要的场合。在此期间,通过对歌的方式可以向爱慕的异性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果对方也有好感,就可以约定时间地点进一步的加深感情,直至谈婚论嫁。基于很多因素影响,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够演唱白族调。因此,白族调的传承群体范围极广、涉及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性别。然而,在近几十年由于人们娱乐方式增加、不会讲白族话、社会约束力消失等诸多原因,白族调的传承群体范围不断的缩小,主要集中于中老年群体和职业团体。
笔者认为在以经济利益为主,存在诸多外来诱惑的当下,传承群体范围缩小,呈现出专业化、老年化特点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和相关团体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这一方式,可以有效的保留传统文化,并且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流播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比较于之前的白族调传承群体,现在的传承群体呈现出职业化、老年化特点,具有明显的集中性。现在的白族调传承人主要集中于大理州白剧团、艺术团、民间文艺组织中,虽然也有一部分半脱产的民间歌手,如李根繁、李宝妹、李丽等,但是他们也是属于演唱白族调技艺较高的民间演唱者,经常受邀外出表演,已经不具有普通民众的代表性。此外,现在大理地区白族调的民间演唱者也呈现老年化状态,中青年人的生活中几乎没有白族调的存在,即使偶尔通过电视、节日观看过白族调演唱,但是对他们的生活已经丝毫构不成影响。因此,除了有些老年人还通过录音机、录像机观看白族调演唱外,白族调的其他受众群体基本消失。
笔者认为出现传承群体集中的现象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现在的中青年人已经在多重影响下,对白族调丧失了兴趣,而白族调伴随着老年人成长起来并且一直存在于他们的生活中,因此对它还有浓厚的兴趣;二是在当下积极倡导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潮流下,出现了各种文艺团体积极的传承发扬传统文化,并且对团体成员进行教学,因此这个群体的人员呈现出职业化、专门化特征。
白族调具有调子固定、唱词在原来基础上即兴创作或者可以适时创新的特点。因此,演唱者不同,唱词会发生一些变化,但是整体来说变化不大。白族调从唱调来分,主要有洱源调、剑川调、汉语调、东山调四类。在调子基本不变的基础上,现在的唱法相比较以前来说更加欢快、急促、伴奏也更快,在唱词方面主要是汉白混杂,以汉为主。
近些年,以小阿鹏为代表的白族青年民间歌手更是在参加各类比赛时将白族调和现代音乐元素结合,创造出独特的风格,这也是一种新的传承方式。而这种变异的唱法也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做出的正确决策,有利于年轻人对白族调这种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老年人对于青年歌手的改编性演唱并不认可,他们认为这些歌手创造的是一种不伦不类的歌唱类型,是对传统白族调的“亵渎”。基于老年人的人生经历和认知,他们持这种观点是合乎情理的。但是笔者还是赞同这种新潮的做法,毕竟这是青年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变异传承较好的途经,正如刘守华、陈建宪在《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一书中提到的民间文学具有“变异性”特征一样,白族调作为一种不固定的说唱文学类型,发生变异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将白族调与流行音乐元素结合起来也是顺应时代发展和符合变异性特征做出的相对正确的选择。
在不断发展的当下社会,白族调的传承和发展已经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呈现出传承和变迁的态势,一方面白族调正在以一种新的形态得到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正是因为白族调以新的形态得以传承,使得传统的白族调艺术发生了变迁。在这种情况下,白族调未来的传承和发展应该如何,值得所有的相关研究者关注和研究。
笔者认为针对白族调传承场域、传承途经和传承群体的变迁,可以在顺应时代变化的基础之上,做一些创新性传承。
首先,面对传统节日等民俗活动和石宝山歌会传承场域不断萎缩的现状,需要在人为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进行挽救和引导。如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复兴热的兴起,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参与节日活动的筹备和举办、对民间文艺团体给予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在春节、火把节期间组织各地的团体进行文艺汇演,并且设置一定的奖项以资鼓励。通过这种举措能够调动民众的热情,特别是民间艺人的参与积极性,这样能够有效的在全民欢度节日的氛围之中,充分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此外,近几年政府对石宝山歌会传承的积极倡导,也使得歌会在一度衰落之后逐渐重新焕发活力。目前,在婚、丧、嫁、娶这类民俗活动传承中存在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这些活动的主办者和参与者都是普通民众,这些活动举办与否完全取决于举办者,政府和其他力量完全不能介入,因而在这一传承场域的保留和发展只能期待民众的物质生活富裕之后,追求精神享受意识的提高。在继承传统传承场域的基础上,主动倡导新的场域的传承,如旅游文化表演场域的传承、传承班和舞台表演场域的传承等。有关新的场域内容前文已经提及,此处不再赘述。
其次,针对传承人群体可以增强资助和支持力度。通过调查发现政府部门会根据传承人的不同级别每年给予相应的补助,并且委派给他们一定的任务,如每年招收2个左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定期进行白族调演唱技艺的教授,举办培训班招收学员教授;还会不定期受邀参加各种文化部门或者民间艺术团体组织的活动,如三月街民族节演出、春节、火把节下乡汇演、宣传大理民族文化的各类表演;甚至吸纳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作为文化馆、文化站的成员、进行白族调的学习、研究;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帮助这些传承人出版唱片、专辑等。
再次,扩展传承途径和方式。在现阶段,白族调已经不能单纯的以单一方式传承,电视网络的出现给传统的传承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为当今的文化传承带来了契机。电子网络技术拓展了传统的师徒传承、家庭传承、群体传承的传承途径,出现了依托于电子网络技术的电视网络传承、电脑音像传承等。
最后,充分发挥民众的作用。白族调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产生于民众的生活,是一种由民众创造的文化,因此,它的传承离不开民众的参与。但是面对民众应时而变的无奈,为了使白族调像过去那样更好的贴近民众的生活,白族调也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做出适当的变化[2]。
在内容方面,白族调是民众生活思想与感情的抒发,是人生知识的总结,是一种应时而生的演唱形式。因此,不可避免的具有时代的特征。如无情曲这一类调子主要是产生于法律法规等社会约束力相对较弱的时期,人们受到冤屈无处发泄的情况下以一种讽刺的手法唱出自己的苦闷。在以传承和娱乐为主的当下,这一类无情曲中的有些调子就不再适合演唱,所以这一类白族调的传承势必要做出符合当今民众审美和情感需求的改变和创新。
在形式方面,也要积极地寻求适合民众需求的创新。以前缓慢、悠扬的节奏已经不适合追求激情、速度的年轻人喜好,因此,针对白族调的形式可以以迎合年轻人为目的做一些创新。现在诸多民族的民间歌手正寻求把传统的民族音乐、舞蹈和现代流行元素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具有自己特色的形式,这样的创新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如白族调民间歌手小阿鹏就是创新性传承的典型。
综上所述,面对现实存在的现象,做出创新性改变是大势所趋。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
注释:
① 文中访谈内容均为2017年8月2日于剑川县沙溪镇石龙村村主任姜伍发家中,记录人:董秀团、段淑洁、和丹清、王玉洁、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