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下高校家校合作育人途径新探究

2019-12-26 14:21:09梁华荣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家校困难精准

梁华荣

(广西财经学院,广西南宁 530001)

1 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背景

早在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更加重视"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在"三农"方针、精准扶贫方针的基础上,提出了积极坚持大规模扶贫的发展模式,将扶贫作为国家建设的根本任务,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我国向社会主义强国过渡为首要目标,大力支持扶贫工作。另外,"精准扶贫"工作已经在全社会掀起了狂潮,不仅仅是国家福利政策的颁布,一些企业单位也积极利用自身的优势来响应国家扶贫工作的开展。而高等院校也承载着“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的重任。近年来,随着各级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显著提高,使贫困代代相传的现象有所减少,高等院校在基层扶贫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意见的通知》,正式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在党的十九大中将"发展教育脱贫"作为"五个精确指标"之一,指出教育扶贫是消除贫困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学术界对高校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研究方向往往集中在教育扶贫的相关概念和途径规划上,很少有关于高校在基层扶贫中的角色定位研究,以及在"精准扶贫"背景下我国高等院校如何与家庭实行合作教育来达到育人的目的。

2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现状

2.1 强烈的自卑意识与失落感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容易产生克己心理,并产生自卑感。他们努力学习,生活简朴。然而,由于家庭环境的局限性,使得其自身的知识面相对较窄,导致其学习面临着一定的困难。这时他们就会觉察到自身与其他人的差异,从而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

2.2 敏感的人际关系与孤独感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非常敏感,生活困苦使他们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往往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与外界进行交谈。另外,贫困家庭的孩子在遇到成长路上的挫折时,哪怕是一丁点的困难,其往往会觉得自己不行,害怕别人因此而轻视自己。这样一来使得其会更加害怕与外界进行接触,从而被孤立,而孤独感也就会一直伴随着他们。

2.3 易产生挫败感与焦虑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入大学后,随着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增多,意识到贫富差距悬殊时容易产生挫败感,严重者会伴有抑郁或焦虑症状。

3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校教育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3.1 家庭教育缺失,父母经济相对纵容

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自农村,他们的父母大多文化层次不高,不仅没有能力教育孩子,更多的是没有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他们忙于生计,有些父母终年在外地工作,甚至春节也不能回家与孩子团聚,将孩子完全交给了其祖父母,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另一方面,随着教育理念的进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父母通常自己节衣缩食,尽力满足孩子求学的需求,这种经济上的相对纵容也导致了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会在学校中进行盲目攀比。

3.2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措施薄弱

当前,各高校都有比较完善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但专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措施显得薄弱。高校会根据一定的判断标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并为其建立档案,但这些措施仅用于奖(助)学金评定,而从思想、心理、情感、学术和生活等方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没有系统的教育指导,也没有有效的监督。且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也尚存在评判标准难以界定、学生提交的申请材料真假难辨、基层鉴定材料鱼目混杂等情况,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身份难以“精准”。

3.3 家校之间沟通不畅,教育没有形成合力

目前,高校与学生家庭之间的交流方式尚未系统化、制度化,存在着不协调和不完善的现象,其中建立专门与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沟通机制的更为罕见。然而,高校中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因此想要实现教师访问和家长会议非常困难。即使组织进行家访,由于人力物力的限制,也只能是个别、少量的,效果仅能提供个案分析和研究素材,难以达到普惠性效果。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长因为文化水平和时间精力等原因,极少主动联系学校来积极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没有家长的积极主动,而学校因为辅导员(班主任)工作量大等原因,也只会在学生出现问题时才与家长沟通,时效和频率都难以保证达到良好的效果。

4 探索精准扶贫下高校家校合作育人新途径

4.1 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动靠近家庭,树立正确的三观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是一类特殊的群体,因此其的教育应该受到广泛的重视和有针对性,需要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进行协调发展。首先,家长应该积极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真实的内心想法,积极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学生感受到家庭温暖的同时,树立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其次,学校方面应该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道德教育,使其不要因自身家庭的贫困而变得自卑,从而失去对美好生活的信心。学校应教导学生学会感恩,鼓励其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使其学会尽自己所能回馈社会的同时,能够体会到给予的快乐,建立起自信与良好的价值观,并且能够正确运用辩证思维,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可以寻求正确的解决办法,面对选择时可以理性地分析并做出正确的判断。

4.2 开展"家长入学教育",及早建立沟通机制

学生在进入到大学后,家长几乎很少进入到大学校园,所以说家庭与学校的面对面交流十分的少,孩子在校期间与学校“零交流”的家庭不在少数。学校应该抓住一切机会,例如新生入学时,很多家长会送孩子上学,这时学校就可以召开新生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入学教育,向家长传递家校合作育人的宗旨和意义,吸引家长的关注,获得家长的支持,达成共识从而共同做好教育工作。

4.3 借助现代化的沟通平台,拓宽家校联系途径

学校积极开发、利用家校合作网络数据库,借助互联网平台,利用网站、手机APP、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实现家长与高校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沟通与交流,使得家长能够更加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在校状况。可安排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长接受新媒体网络培训,培训家长使用智能手机,学习使用在线平台与学校共同开展教育工作。

4.4 加强信息公开,促进各类资助政策落地

高校应积极落实、宣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认真核对学生信息,争取不漏下任何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并且通过媒体报道、宣传手册、手机短信等各种方式进行宣传,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清楚了解助学政策,进而使所有符合申请条件的学生和家长知道申请方式、申请时间、申请流程等具体的内容。在落实资助政策过程中,学校也要及时和家长、学生进行沟通。此外,高校还要做好政策落实情况的反馈,比如通过建档立卡等方式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的资助情况反馈给家长和当地扶贫办,与扶贫办通力合作来为经济困难家庭谋求出路,增强其脱贫信心,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5 联合家长,促进家校一体心理辅导体系的建立

目前高校已普及以心理咨询为主体的三维心理咨询系统,辅以二级学院学生工作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但是,父母对子女的心理咨询也不容忽视,孩子从小就对父母心怀敬意,心中十分钦佩自己的父母。此外,很多家长都有丰富的社交经验,他们更能用最简单的话语,打开孩子的心结,促进孩子心理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应该联合家长建立心理咨询系统,整合家庭和学校的资源,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摆脱“精神贫困”。扶贫的关键是支持,可以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来锻炼自己,例如:组织他们前往养老院、社会福利机构等单位参加公益活动;组织他们利用暑假和寒假去较偏远贫困地区开展"三农"活动,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还是很幸福和幸运的。

4.6 鼓励回归家庭,促进“假期学校式家庭”的形成

作为第一个教育孩子的地方,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和心理健康。学校应利用冬季和暑假的良好机会,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回归家庭,即使要进行勤工俭学,也尽可能开发资源,使其能到父母常驻地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充分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5 结语

“精准扶贫”工作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工作之一,其关系到全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因此它的开展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高等院校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单位,其对于扶贫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想要促进高校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就要积极探究家校合作育人的教育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精准扶贫工作起到应有的效果,在让学生享受到助学政策的同时,还能够在精神层面引导帮助学生,促进其健康全面的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乐观面对人生,为社会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家校困难精准
家校距离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当代陕西(2020年21期)2020-12-14 08:14:36
精准的打铁
NBA特刊(2018年11期)2018-08-13 09:29:22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6:48:02
选择困难症
精准扶贫二首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6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