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燕 吴小瑜
(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无锡 214111)
在学校里,班级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托和主要载体。班级文化是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是—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1],创造良好的班风,形成浓厚的学风,推动对学生的身心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班级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基本组织部分,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最直接的载体也是承担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积极向上的主要依托。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对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效应。积极的班级文化能够让班级学生意识到自己对班级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班级文化氛围的好坏,必然会对学生造成最直接、最具体的影响。因此,我们想通过此次调查活动,帮助找出目前我校班级文化建设的薄弱点,缩小班级与班级之间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差异性,为我校下一步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建设工作提出明确的指导方向。
硬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简单理解就是物质文化,在班级建设中,教室墙壁上张贴的名言警句以及名人画像就是典型的物质文化,其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提供积极的影响,同时可以帮助促成良好的班风建设。
相比于显性的硬文化,软文化的显著特色是隐性,其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班徽、班歌、班徽是班级软文化环境建设的重头戏,也是整个文化环境建设的核心部分。它包括了班级风格和班级风气,是班级对外的社会形象。
如教室环境方面,卫生清洁差强人意;教室绿化、班级目标和标语方面缺失;班级制度缺失,执行不到位;班级凝聚力不强,有小团体;班级学风不正;班级文化缺乏个性特色等等问题。
要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班风,不能仅靠一个人的力量,它参与了多种力量,是众多因素的有机反应,但教师在这里却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对班级的领导方式会对班风形成比较显著的影响,所以班风建设中,老师需要积极的考虑领导方式,从而让更为积极的班级领导对班风产生影响。学生是班级文化环境建设的主体,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班级风气的形成,是一股巨大的力量。[3]
班级特色文化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是学生受教育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源之一,在很大程序上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素质的发展。而构建班级特色文化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张扬,有利于整个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提升学校形象,丰富学校内涵,凸显学校特色。因此,我校做为职业学校,如何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医药文化的优秀资源,正确引导当代卫生高职学生树立符合其职业特点的价值观,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课题。
我们通过为期两个多月的收集资料、问卷调查,在本校内进行问卷调查794份,通过数据采集、比对、分析,了解了我校学生对校内班级文化建设的情况。其中被调查学生中男生占23.2%、女生占76.8%。发现从普遍情况来看,班级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这还需要有明确的应对策略。
30.0%的学生认为职业学校一个班级最重要的是凝聚力,32.1%的学生认为是氛围,有33.4%的学生认为是团队意识。结果表明,学生认为职业学校一个班级最重要的是团队意识,同时对班级的凝聚力和班级氛围也有一定的认可。
在班级是否具有共同目标、班训、班歌、班徽内容上,有25.1%的学生提出班级只有其中一个,有40.7%的学生提出班级具有其中两到三个,有22.6%的学生提出班级都有,有11.6%的学生提出班级这几项都没有。结果表明,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班级集体有共同的奋斗目标、班训、班歌和班徽等,在这方面,我校班级建设还有缺陷。
有33.1%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在班级的凝聚力很好,有60.9%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在班级的凝聚力一般,这表明一个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的班集体,有共同奋斗目标,有正确舆论和班风,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集体荣誉感,一定会成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优秀班集体。
有86.6%的学生反映班级每周开一次班会课,表明我校大部分班级的班主任以及学生都较重视定期开班会课,但也有少部分班级开班会课没有规律性。
有83.3%的学生反映班级每次开班会都有计划,表明大部分班级在开班会方面有计划、有安排、有内容,而有计划的进行班会课可以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丰富同学的课余生活。
有74.8%的学生反映每次的班会课都有主题,表明我校学生的班级班会课举办的主题明确、内容颇为丰富。班主任在班会课上围绕着特定的主题或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心理教育,与在其它场合、其它形式的德育相比,更能促进正确的班集体舆论形成,推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在学生中实现更广泛的思想交流,增强自信,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
68.3%的学生认为班会课有助于规范同学行为,64.5%的学生认为班会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素质,63.7%的学生认为班会课有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61.5%的学生认为班会课有助于培养专业思想教育。表明班会有助于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使学生通过班会明确、统一、强化对某个问题的认识;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使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活动能力能够极大地发挥,体现出主体的能动性。自我要求、自我完善、自我进取的精神就会不断增强;能够促进班级集体的建设,产生凝聚力,起到促进班级学生团结的作用。
有70.5%的学生认为班级环境美化有必要,表明学生对班级环境美化有一定的向往和需求,我校在班级环境建设方面还有待重视和加强,良好的班级环境对学生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的作用,一个布局合理、蓬勃向上、健康和谐的环境,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有87.1%的学生认为美化班级环境是整个班集体共同的事情,表明班级环境的美化应该充分发挥师生的合作,学生是班级的主人,所以教室的布置理应听取学生的意见并参与到其中来,是每位学生共同的任务。学生是教室布置的主要执行者,老师参与其中并从旁指导扮演着辅导者的身份。
有68.5%的学生认为班级文化环境建设有必要,能增强班级凝聚力。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项很重要又不简单的工作。如何充分发挥作为“硬文化”的班级文化环境的教育作用,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反思班级文化建设中班级“软文化”的提升,进而领悟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及新课改的精神。
有70.0%的学生认为班级的文化建设体现在学习氛围,有67.8%的学生认为班级的文化建设体现在班风建设,有58.3%的学生认为班级的文化建设体现在班级的规章制度,有61.7%的学生认为班级的文化建设体现在人文关怀。表明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及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班级文化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和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效。
有26.9%的学生认为要建设一个先进优秀的班级文化途径是班干部设立班级文化建设目标,有33.2%的学生认为是用奖惩手段加以实施全班同学共同制定目标,靠同学自觉去建设实施全班同学共同制定目标,有27.3%的学生认为是辅以必要的奖惩手段加以实施。情况表明,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推进班级工作的开展。它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激发班级成员对班级目标、班级制度的认同感,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时刻以维护班级荣誉为己任,把个人利益和班级的前途紧密结合在一起。
有53.4%的学生很喜欢自己的班主任,有33.1%的学生表示不讨厌自己的班主任。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导师,应当不失时机地给予学生以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全面、和谐、健康成长,学生应该适当的理解班主任的工作。有68.7%的学生认为师生之间特别是与班主任之间应建立一种民主与平等的关系。在校园环境中最为基本的一种关系便是师生关系,老师和学生之间构建起良好的关系,这会让学生的心理环境更加舒畅。有了良好的心理环境做基础,老师和学生的相处会更加融洽,双方的互动也会更加的积极,这对于班级工作的效率化和质量化开展十分的有效。
有51.6%的学生认为班级大部分同学之间很融洽,有个别同学不合群,但并不影响整个班级,有38.4%的学生认为班级同学都有各自的小团体,但在班级有事的时候,大家都能同心协力,有5.5%的学生认为班级同学不太好,很多同学都在忙自己的事,对其他人不是太关心,有4.5%的学生认为班级同学各自形成小团体,对班级事务漠不关心。从当前的研究结果来看,优良的班风建设能够对班级成员造成心理激励,而且在班风影响下,班级的凝聚力以及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均会有明显的增加。班风为学生提供了共同的心理愿景,使学生具备了更加强烈的发展动力,因此在班风的影响下,班级成员的信任感会空前提升,整个班级的互助表现会更加积极,这样,班级的共同发展和成长有了突出效果。
有23.8%的学生认为学生个人的发展决定班级文化的发展,有61.2%学生认为学生个人的发展和班级文化建设是相互决定,相互影响的,有2.5%的学生认为班级文化的发展决定个人的发展。情况表明,规范管理是班级建设目的,学生个性发展是根本,规范管理与发展学生个性同属素质教育,班级文化建设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内容贯穿在整个班级的发展历程,它与每个正在成长的学生个性发展息息相关。
有63.5%的学生认为个人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所起的作用是积极作用,有30.7%的学生认为个人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没什么作用,个人力量太小。情况表明,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能使班级井然有序、一枝独秀、充满生机,使学校充满文化氛围、文化底蕴、育人特色。发动学生布置教室,从而美化学习环境,造就氛围,愉悦学生身心,让我们携手重视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形象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教室的环境,所以对教室环境做美化不仅能够将班级形象建设的更加良好,同时还能够利用优美的环境陶冶人[5]。从当前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来看,人的心理会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现实的重大影响,教室作为学生学习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添加乐趣,从而起到消除疲劳的效果。再者,美好的环境能够让学生产生认同感,所以做好班级环境的建设可以让学生对班级有更强的归属感,如此,班级的凝聚力会有显著的提升。
就目前班级环境的具体建设来看,主要是从两方面入手:其一是制定严格的班级卫生制度,让学生们拥有良好的卫生习惯,这样,教室环境的建设可以实现人人参与,当每个人的班级环境建设意识都得到强化后,班级环境的保护会成为一项非常自然的事情,这样,班级环境的干净、整洁自然能够实现。其二是发动学生,使其主动设计和布置班级环境,从而使教室变得更加和谐和高雅。就具体的设计布置来看,包括班级发展目标、班级文化宣传内容以及绿植等的具体位置设计。
突出我校的专业特色。营造以中医为主题的班级文化氛围。对历代中医医家宣传,内容包括中医经典著作介绍、历代医家介绍、中药饮片介绍等。在教室周边墙上、通道等处,增添有关运动的图案,如与中医和传统文化有关的太极拳等,处处彰显传统中医药文化特色。
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班级管理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重视班级制度文化的有效建设。就现阶段的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来看,其主要的依据是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的相关制度和要求,当然,每一个班级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在文化建设的时候需要对班级的特殊性做充分的考虑。总之,班级制度文化是良好班风形成的基础和条件,因此需要对具体的制度做全面性考虑,进而实现制度文化的综合建设。
就目前班级文化制度的具体建设来讲,需要重视三个方面:其一是需要做好入校教育,入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学校的规章制度等有明确的了解,因为制度文化建设需要以此依据。其二是在班级制度文化制定的时候需要尊重每一位同学的意见。学生是具有独立性的个体,其有着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在班级制度文化制定的时候对学生的意见做吸取和参考,不仅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也体现了制度文化的民主,这会让学生对制定的制度有更强的信任感,对制度文化有更好的认同感。其三是在制度的实施的过程中要做到一视同仁,也就是说班级干部和同学均需要遵守制度,这样,制度才会更让人信服,这样,制度文化的公平、公正、民主才会体现更加深刻。
建立以“未病先防”为特色的制度机制。中医历来重视在疾病未发前做好预防工作,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则应争取早期诊断治疗,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与转变。对于学生管理工作,尝试以“未病先防,即病防变”为核心,加强班集体的制度建设。
班级文化中的一项核心内容是班级精神文化,属于观念形态层,具体包括的内容有班级精神、凝聚力等等,这些内容能够对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深层次文化做出反映。
一个班级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具有灵魂,首先需要班级精神,而班级精神需要在班级成立之处就开始培养,这样一步步的进行精神内容的补充,并将具体的内容在学生意识中做渗透,学生对班级精神的理解和认同会更加显著。班级凝聚力是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班级必须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有没有共同目标,共同目标的好差,都能影响班级的班风,影响班级的凝聚力。班级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就现阶段的分析来,班级活动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其一是学校组织的活动,比如运动会、文艺汇演等等,这类活动的规模较大,影响也比较深,对于班级团队精神的塑造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其二是班级内部组织的活动,比如班会、兴趣小组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形式多样,对学生的思想和观念能够产生影响,所以在班级活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班级精神也会得到建立。
进行“天人合一”为核心的育人实践。中医理论中“三因制宜”指的是治疗疾病时,要根据病人的体质、性别、年龄以及地理环境、季节气候等不同情况,制定相适宜的治疗方法。因此,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也要因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采取相适宜的方法,要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根据不同季节气候,学校的不同时期,提前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如在春夏,气温由温渐热,阳气升发,学生宜动不宜静,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广播操比赛、趣味运动会、参观药用植物园、去药品相关企业社会实践等。如在秋冬,气候干燥,人体腠理致密,活动宜静不宜动太过,因此开展相应的社团活动,如文艺演出、诗歌朗诵、书法绘画展览、校园科技节等。
进行“五行理论”为核心的中医药特色德育教育。中医理论中五行对应“金、木、水、火、土”,对应五脏为“肺、肝、肾、心、脾”,我校建立对应的特色德育教育“义、仁、智、礼、信”。
综上所述,学生管理是一个较为系统的建设项目,它涉及到学生思想教育、班级管理、班级活动组织、职业指导、沟通协调工作,以及班风、学风等问题。如何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医药文化的优秀资源,正确引导当代卫生高职学生树立符合其职业特点的价值观,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课题。而中医药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深邃的哲学思想,也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资源。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强调以人为本,相关基本理论有五行学说、经络、病因病机等,将中医学这些理论和方法与教育学生工作紧密结合,使中医药文化和班级建设有机融合,相互渗透,值得很好的研究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