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蓉蓉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 221100)
语感是学习语言类学科的基础。语文学科的本质突出体现在其人文性,促进人们交流沟通。“语感”是语文学科能力的核心,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人们开始重视语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语感教学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进行语言知识能力训练、思想道德情感教育、创造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这里主要从以下两个作用阐述:一能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和学习的效率,二从长远来看,因语感培养能增强人的感受性以及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情商发展。
“语感,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的能力。”而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对语言的知情意兴的整体把握能力,自身在基础认知的情况下有深刻的情感体验并能合理运用文字使其含义达到极致。语文课程可分为基础知识、阅读理解以及写作能力,这3 个模块的共同之处是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正应了吕叔湘先生所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综合国内外诸多研究者的研究结果,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就能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提升学习兴趣,从而大大减轻了教师教学的负担,教学效率也能有此提升。如若不注重语感,低年级学生只会对重复地抄写朗读而感到枯燥乏味,而相反,若能利用孩子的想象力合理激发对汉字的研究兴趣,不仅记住了字形而且对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等也有更深刻的理解,阅读及写作亦是如此。正应了大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儿童中心论”,我们应摆脱机械训练与强制灌输,培养语感,激发孩子学习主动性的心性。
应试教育要求要从识字、阅读、写作来培养语感完成学习任务,但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中也应该培养语感、提升情商、适应环境。良好的语感要求我们有强烈的语言感受性,中国汉字只是五千年文化的缩影,每一个字在不同的情境中都有不同的含义,所以应尽早在小学进行有效的语感培养。通过大量的阅读以及课堂间的合作交流来培养学生敢于表达、善于倾听的习惯,还能开阔视野、夯实基础,而彼此交流不仅可以提高自身对语言的运用,而且还可以帮助人们提升感情,语感能力对人们的审美能力、文化能力和素质修养也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帮助人们对文字理解进一步加深。有了如此对文字中感情的强烈感受,个人定能做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激励,也能在合作交流中准确识别他人情绪并能与人和善相处更好地适应社会,这即是情商高的利处。
“三位一体”中的“三位”指的是家庭、学校及社会。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青少年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共同制约并影响着学生的成长道路,他们的有机结合必将形成整合优势。针对当前小学生语感教育的不足:大力探索课堂语感教育新方法而忽视了社会和家庭的熏陶培养能力。对此单一化及片面化的教育笔者提出要从三个角度共同培养小学生语文语感,学校教育是主体,是对学生进行教学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中的语感培养也是学者的主要研究方向;家庭教育是基础,调整和补充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继续延伸发展。卓越的学校教育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也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教育,1+1+1 会大于3,他们的综合效益会激活整个教育市场。
课堂教学是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是“三位”中的主位。语文课中的语感理念设计、教学原则、教学方案决定学生能否掌握语言文字知识、形成语感能力。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教法,但是好的语感教学一定有值得借鉴参考的模式,“好的模式同科学方法有联系,它体现着一定的规律性。”从语言学习的规律看,语感教学的模式应该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我们剖析洪镇涛老师语感教学的思想大概可以分为:感知触发——品味领悟——欣赏强化——炼意积淀。
语文课从预习看书、朗读熟悉课文、听读(听老师或者录音)的顺序,从整体上自学初步地感受课文内容,在熟悉语言材料之后,老师可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情感,并指导用正确的情感语调朗读课文,读的时候再划一划表达情感的句子、圈一圈体现情感的字眼时,同时思考是如何表现了情感,应该如何朗读才能体现出作者的内心世界,这个过程给同学们足够的想象空间,激发每个人不同的感受,以此为后续的语感学习作铺垫。
让学生初步掌握文章的语言文字材料,教师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章主题和情感意蕴从语言理解与应用角度给学生感悟含有深意的字、词、句,最好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与社会经验相结合,强化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理解程度。包括文中标点格式、语音文字、遣词造句等细节,让学生对此进行比较、推敲以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感、逻辑感以及情味感。
在感悟字词语言基础上,学生已经在老师指导下彻底领悟了整篇文章的感情,同学间可以通过互相交流心得,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进一步感受语言的神妙、把握语言的理趣、洞察语言的精髓。文章学完之后就可以亲自实践动笔写写,比如诗歌、散文可以背诵下来默写,一些优美的词句为以后自己创作文章积累;比如运用修辞或者蕴含哲理的句子可以仿写临摹,学习作者的文辞技术内化成自己的文化底蕴;再有可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技巧,自己续写札记,这一点要求比较高,但是也是最能体现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
培养语感总结起来四个字:听说读写,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一步步踏实前行,一般从养好倾听的习惯开始,用足够的耐心和诚心倾听老师的课堂内容,多上课发言与老鼠同学沟通,读的方面就是背诵大家名篇,加强课外阅读也是一种良好的积累方式,为说话写作积累素材,以免语言干燥无味,最后就是多练习多记录,多做读后感以及阅读体验来积累语感。
如今孩子的教育成长,如果没有家长的配合,学校教育孤掌难鸣;而没有学校和教育相关部门的指导,家庭教育也举步维艰。家校合作是指家庭和学校两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进行的一种旨在促进青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互助活动,家长和老师配合工作才能使教学效果最大化,将两方的教育资源整合在一起进行互补,孩子的成长才更健全,语感教育也是如此,光有课堂上老师的辛苦付出,孩子在课堂上一味被灌输,只会适得其反使其产生厌学心理,应进行家校合作共同营造创建一个学术氛围浓厚、 语言素材充盈的大环境。
父母是孩子与社会接触的第一道关卡,家庭是学习与生活最多的环境,早期儿童和父母是最亲近的关系且对父母依赖性、模仿性很强,这个时候父母要注重言传身教,早期的语言不是在课堂形成,父母的语言教学和榜样示范是十分重要的,要在家里使用普通话、搭建图书阅读角、多注重沟通等。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并有积极阅读的爱好。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开拓的视野,积极沟通的心向。
家庭教育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往复的、循环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积极健康的家庭环境可以促进孩子的成长,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对一个人的行为习惯、道德情感观念、审美观念和劳动观念都有积极影响。而且童年是学习的关键期,在家庭影响下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终身的。
社会教育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外界性补充和延伸,扩大了学习的范围和接触面,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需要不断学习,使自己不断提升来满足社会所需要的现代型人才需求。社会需求也决定了学校教育的方向、模式和文化,学校是为社会国家培养合适的人才,我们在加强学校管理与家校合作的同时,不能忽视社会大环境的文化氛围,作为社会成员要敢于纠正不良的舆论风气,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与教育,培养文化语言的敏感性。
社会教育组织机构具有广泛性、适应性、及时性与补偿性的特点,若善于引导其积极的一面,必然会对具有不同兴趣、爱好、特长的青少年的素质提高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国家正在大力加强管理课外辅导机构,就是为了促使社会与学校共同协调交流促进教学发展,在课堂、 课外都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效率。
构建“学校——家庭——社区” 相结合的运行机制。首先要培养“三位一体”协作意识,要想培养学生语感,要意识到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学校、家庭和社区要三方合力贯彻教学目标,使得学生有一个同一的思维和品质,在整体的大环境中学习成长。学校、社区和家庭由于角度不同,所采用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不同,现实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矛盾。在这个时候,哪一方的强制都将对学生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我们因此要给予他们充分的主动权,这才真正会达到教育的目的。学生的活动范围并不局限在校园中,他们的思想在受到学校教育影响的同时,在更大程度上会受到家庭观念以及所接触的社会环境的影响。要切实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必须三方合力,构建学校与家庭、社会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加强心理指导与社会实践。给学生灌输“三位一体”的思想和意识,对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挫折及时进行疏导,要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只有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稳定的心路品质才能全面的树立起健全的心理意识。在学校教育中加入心理辅导课程,建立心理咨询室,并且引导学生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同时增加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接触社会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更专业的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服务社会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