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晓雯
(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杭州 310014)
和谐校园是每个学校关注并追求的一项建设内容,其核心是人际关系能否处理得融洽,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关系,还包括与群体之间的相处关系。中职学校中有一群拥有着独特心理特征的学生——贫困生,在国家改革收费制度后,中职学校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开销骤增,家庭条件比较艰苦的本地学生和来自外地比较落后地区的一部分学生承受着比较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是爆发心理问题的潜在因素,也成为建设和谐校园的隐患人群。学校要持续稳定地发展,就必须妥善解决好贫困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困境,在日常多关注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为了进一步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处理好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故通过深入访谈调查的方法,根据访谈结果研究中职学校贫困生实际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一一找到相应的解决对策。
该研究采用访谈调查的方法,通过选取若干受访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访谈,再进行归纳分类整理完成研究主题,通过主观分析得出相应的研究结论。为了进一步掌握中职学校贫困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一对一、面对面与受访者交谈的方式,在访谈中进一步深化探讨,以获得更多的研究信息。
为了摸清中职学校贫困生的现状,该研究从各年级随机抽取普通学生和贫困生若干作为访谈的对象。通过逐步筛选,最终在各年级选取5 名普通学生和5名贫困生作为初步访谈对象,完成了预访谈后,又经过反复甄选后,选取了5 名普通学生和5 名贫困生作为深度访谈对象。
访谈法有3 种类型:非结构式、 半结构式和结构式。结构式访谈类似于口述形式的问卷调查,问题与选项内容已严格设定,访问者根据事先设计好的有固定格式的提纲向受访者进行提问,而受访者按照统一流程和问法完成整个访谈,答案从已设定选项中选择;非结构性式访谈没有固定的访谈问题,往往围绕一个大致的主题,以受访者的语言及其认为重要的问题为主导灵活展开,具有弹性,鼓励受访者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半结构式访谈综合了上述两种类型,访谈者事先根据研究主题拟定一份访谈提纲,在访谈时把握总体大方向,同时根据受访者的回答即时调整提问。该次研究采用的是半结构式访谈,通过已拟定的访谈提纲对受访者进行提问,访谈提纲主要围绕四个方面: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贫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形成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行心理引导的策略。
2.1.1 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自我否认,对自己没有信心,也对自己不认同的心理表现。经济上的困难使贫困学生容易在学习上、生活上自我否定,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而感到自卑。在校期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其他同学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生活节俭,但是由于成长环境、教育环境的不同,他们往往知识面较窄,学习上有困难,而且大多性格内向,这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遇到打击容易产生自卑意识。
2.1.2 焦虑心理
焦虑是个体在预期面临原因不明的危险处境时,产生的一种紧张或局促不安的复杂情绪。贫困生思想和经济上的负担都较重,经常处于一种焦虑的心态:一方面,他们承受着家人、亲人的巨大期望,他们想通过读中职改变家庭贫穷的命运,所以他们背负着普通学生更多的精神压力,有强烈的出人头地的愿望。另一方面,因为经济上的困难,他们不得不半工半学来赚取学费和生活费,这又使得他们的学习的时间大大的缩小。有可能造成在学业成绩与普通学生拉开差距。这样,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使得他们处于焦虑状态。当然,大部分贫困学生又比较早熟懂事,所以他们又还要担心家人的操劳、担心将来的就业前景等等,在这样多重压力下,使得贫困生的焦虑心理更加突出。
2.1.3 嫉妒及仇恨心理
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怨恨或不满的情绪体验。学校是个小社会,有着形形色色、不同家庭条件的学生,当贫困生看到其他的同学条件优越、作风奢靡时,心里非常不平衡、羡慕嫉妒,甚至造成仇恨心理。他们怨恨周围一切对自己不公的事物,怨恨社会、怨恨老师和同学、怨恨父母,认为自己的不幸都是由于生不逢时和社会不公,嫉妒和仇富心理已造成他们的心理扭曲,他们看不到生活中的美好和周围人对他们的善意,在他们看来,你的友善是对他们的施舍。他们甚至会通过一些不良行为发泄内心的怒火和怨恨,比如逃课旷课、离家出走、伤害和诋毁他人等。
2.1.4 自闭心理
贫困生因内心的不良情绪而变得自闭,他们没有获得存在感而封闭自己,不愿意与人交往,因为他们非常敏感,跟他们交往时,必须谨小慎微,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都会在其内心引起波澜,胡乱猜疑。因为贫困,不想交班级活动费而不参加集体活动,也不愿意接受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将他人的友善视作对他们的同情和施舍。长此以往,贫困生与班级同学的交往越来越少,逐渐就被孤立了起来。
2.1.5 抑郁心理
有部分贫困生会感到悲观、 绝望,对生活失去热情,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自我评价低,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一无是处,感觉前途一片黑暗,看不到希望。强烈的自责、内疚、无用感、无价值感、无助感,严重时可出现自罪、疑病观念。长期处于这种思想中,患者就容易产生轻生的念头。
2.2.1 中职学生评价机制的转变
进入中职学校后,评价一个学生是否优秀不单单看的是成绩,还注重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贫困生大多来自落后的郊区和偏远的外地地区,以前在初中阶段只注重培养学习成绩,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培养,当贫困生来到城市中职校后便产生了一种落差,变得默默无闻,这样的一种落差,贫困生如果没有及时的协调适应的话,就会带来心理失衡。
2.2.2 家庭因素的影响
贫困生由于家庭贫困、家长的文化教育程度有限,使他们在生活习惯、 价值观等方面始终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进入中职学校后无法与城市学生融洽地相处在一起。到了临近就业期,一些城市里长大的学生,因为其家庭背景等因素,使其在就业上比贫困生更来得容易些。相比较之下,那些努力地去到处应聘的贫困生,却因为没有社会背景,到处碰壁。在这样的就业环境下,贫困生容易造成心理困惑,认为自己千好万好,还不如人家有一个牛爹好。会对自己的家庭产生怨恨,认为自己生不逢时、 怀才不遇是因为自己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背景做支持。这样一来,就很容易产生心理畸形。
2.2.3 社会因素
毫无疑问,学校和社会对贫困学生的救援工作使得贫困生的经济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目前中职生当中贫困人数,据不完全统计,占到了学生总人数的30%。从数字上显示,贫困生人数还是比较多的,学校和社会能够提供的救援的面以及个体接受的救援的量,还是远远不够的。并且中职生对贫困生的援助方式也很单一,使得贫困生虽获得了经济资助,但内心却受了伤。觉得自己受了他人的恩惠和施舍,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2.2.4 个人因素
个性也是造成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一大因素。有的贫困生性格张扬、自尊心强,对自己的期望要求过高,一旦与实际出现偏差便产生自卑、失落、嫉妒、仇富等的心理问题,有的贫困生则相反,性格内向、孤僻、自卑,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整天自艾自怜。
第一,学校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的问卷调查,请班主任配合,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的贫困生,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为其建立详细的心理档案,通过定期的心理辅导和教育实践活动,实时掌握和更新贫困生的心理变化,直至完全解决心理问题。
第二,学校定期开展心理讲座。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案例和应对小知识,引导贫困生正确摆正自己的心态,用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调整自己,勇于面对困难和不足,强大自己的内心,寻找自己的闪光点,活出自己的精彩。
第三,加强班主任的心理培训。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育工作者,除了要管理班级学生学习和生活外,还应掌握学生的心理情绪,及时发现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此时,班主任的沟通技巧就尤为重要,让贫困生完全袒露心扉,倾诉也是一种很好的发泄方式。贫困生与班主任的接触多于学校的心理老师,他们更愿意向班主任倾诉,得到班主任的关心和理解。
学校应积极建设健康的心理文化环境氛围,如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和社团活动,鼓励贫困生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到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寻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和存在感,在活动中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感受到班级团结友爱的集体氛围,重建健康的心理环境和生活态度。
贫困生虽然贫穷,但他们大多都比较成熟、懂事,没有城市孩子的娇生惯养,更能够吃苦耐劳,有着良好的勤俭朴实的生活习惯。贫困生应该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取自己之所长,肯定自我。
中职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就要步入工作岗位,注重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学会理解别人的感受,具有同情心理,能够更快地融入社会,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圈。
当今社会发展快速,竞争和压力不断加剧,也充满着机遇与挑战。社会不仅需要工作人才,还对就业人才的心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广大中职学校顺应社会,不仅仅重视学生的技能水平,还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培养学生的心理调节和适应能力。培养中职学生拥有健康心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现代学校素质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