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历史剧看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
——以中国现当代经典历史剧为例

2019-12-26 10:46孙采文
文化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历史剧屈原礼仪

孙采文

中国古时就有“礼仪之邦”的称号,礼仪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见证了无数的时代变迁和历史。时至今日,人们彼此之间的礼仪相较古代而言已淡化不少,有的是为了方便交流,由繁化简;有的却是因为时间的推移,人们的礼仪意识逐渐淡薄而引发“民族伤痛”。历史剧作为中国现当代戏剧的一部分,具有戏剧所具备的舞台性。戏剧以剧本为依托,将其内容呈现在舞台上,一方面增强了其内容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使其传播的内容更加通俗易懂。同时,历史剧作为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戏剧,又有着自己的独特性。通过历史剧,人们可以追溯至古代,追根溯源,探寻中国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

一、礼仪文化在历史剧中的呈现形式

历史剧作为承载着中华最为原始和悠久的礼仪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其礼仪文化在戏剧作品中可以称得上是最为丰富的。戏剧以对话为主要内容,人物对话文本中多会加入适当的舞台提示。据统计,历史剧中于舞台提示中出现的礼仪文化占所有礼仪文化部分的70%左右。礼仪中有部分内容需要在戏剧表演过程中通过演员的动作表演来实现,可见,舞台提示是非常好的一种文化礼仪表现方式。

礼仪不但在言谈举止中可以得到体现,人们也可以通过语言表达自己对他人的谢意、崇敬,等等。这种礼仪多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彼此的称呼、表达感谢,等等。

总之,礼仪文化贯穿戏剧情节的始终。根据作者内容设计的需要,礼仪文化在作品中的占比可能或多或少。但不管怎样,它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人与人的交流离不开礼仪,传统节日、称谓、座位、游戏、祭祀等都离不开礼仪。作品来源于生活,也需要回归生活,礼仪文化的重要性也就毋庸置疑了。

二、礼仪文化在历史剧中的呈现内容

历史剧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各式各样的传统礼仪。通过对经典历史剧(郭沫若《屈原》《蔡文姬》《虎符》、郭启宏《李白》、白桦《吴王金戈越王剑》、田汉《文成公主》)的阅读与整理,可以发现不同作品中呈现出了许多礼仪文化,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一个简单概括,大概分为以下几类。

(一)敬礼与答礼

敬礼与答礼在今天多是点头示意,或者是简单的肢体动作、语言。在古代,不论是言语上还是肢体动作,都比当前社会要复杂得多。

1.敬礼

《屈原》中有拱手礼、下堂后再鞠躬、行礼、垂拱礼、拜手谢恩;《蔡文姬》中有敬礼、半跪礼、拱手鞠躬、敛衽为礼、叩头谢恩、道午安;《李白》中有躬身行礼、欠身行礼;《吴王金戈越王剑》中有伏拜在地、拜揖、叩谢;《文成公主》中有起立致敬、恭请圣安、献哈达;《虎符》中有站立拱手、着席叩头、拱手、行垂拱礼、屈膝请安,等等。

这些礼仪看起来十分相似,但却有很大的不同。有的是针对不同的人物行不同的礼。例如:《屈原》中,靳尚先行告退时,分别向南后与屈原行礼,南后为楚国王后,屈原为楚国三闾大夫,“向南后行礼,又向屈原略略拱手”[1]则体现了不同地位人礼的差别。

“拱手”一词,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礼记·曲礼上》记载:“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这显然是弟子对先生表示恭敬的礼仪。又如:《论语·微子》中子路遇丈人,丈人“植其杖而芸”,子路则是“拱而立”,这是晚辈对长辈表示恭敬的礼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三》记载:“此神尝与鲁班语……班于是拱手与言。”但是,古代在隆重场合却一般不能用拱手之礼,原因是往往要用更为郑重的“稽首”之礼,即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者,臣拜君、子拜父、学生拜老师及拜天、拜庙等均用此礼,古代亦很常见[2]。历史剧《李白》中,李白听到圣旨后“脱下道袍,交宗琰,复急急跪拜。宗琰、吴筠、孙二均趋避”[3]。《吴王金戈越王剑》中,范蠡见到勾践,跪拜在地:“大王,恕微臣死罪。”由此可以看出,在古代,不同的场合,人们的礼仪也不相同。

2.答礼

剧作中,答礼多是以“答礼”二字呈现。与敬礼的细致划分不同,剧作中对答礼的细致描写较少。不过。整体来说,都是与人物所行之礼一一对应的。

(二)传统仪式典礼

1.传统节日

《虎符》中的中秋节展示了与当前人们不同的习俗:“室中画帘尽卷。壁龛中魏昭王像前一矮长案,上陈果品三盂,酒三爵。果品为石榴、红枣、佛手。案上两侧有二壶,插有桂花、白芒、桔梗诸事。室内及廊上悬有灯彩。园中树上亦多悬小灯,灯火均已着光。”[4]这是跳月会即将开始之前的场景。在作品中,这一部分虽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没有十分突出的作用,但是营造了浓浓的节日气氛,但是,节日时节却依旧要心系战场,不但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情节发展,为下一步的冲突作了铺垫和引导。

2.饯行之礼

饯行是送别亲友远行的一种礼仪。《屈原》中南后为张仪饯行,《蔡文姬》中左贤王为文姬饯行,《虎符》中大梁市民为信陵君践行……其中都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礼仪。

《虎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大梁市民男女老少若干人在祠前,供张祖道,准备为信陵君践行。祠前设小案,供花果甚多,置酒三爵。有各色旗旛招展,上书‘克服秦军’‘解救邯郸’等字样。人众均席地而坐,其中有执鼓及他种乐器者,姿态不一,或探望城内,或相互耳语,又有年老之男女数人,表示甚有经历,无所顾忌,谈笑自若。”[5]侯赢亦是口诵祝词,三次举爵并奠酒,礼毕后齐唱《祖饯之歌》。在这种盛大的场面,精细繁复的礼仪不但是一种文明,也表达了人民对“克服秦军”“解救邯郸”的期待和强烈的愿望。

3.婚庆之礼

公主入蕃应尊重吐蕃风俗礼仪,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大婚典礼亦遵循了这一原则。最后一场戏在逻些布达拉宫大殿,这是全剧的结局。戏剧结尾,最忌拖沓[6],但在《文成公主》中,田汉却用繁杂的婚礼礼仪结尾。田汉写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盛大婚礼,用排场、仪式、音乐和舞蹈来渲染欢乐的气氛。婚礼上不但有各类人物行礼致贺,还有二人各抓青稞向空中撒下,寓意美好。献哈达也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礼仪之一。以盛大的吐蕃大婚典礼为结尾也表达了作者对汉藏一家的美好祝愿。作品中对民族地区和文化风俗的肯定,对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关涉民族关系的历史剧有重要的影响。

(三)座位位次

历史剧中多会详细介绍场景涉及人物的具体位次或站位,以显示不同人的不同身份地位。例如《蔡文姬》:“在穹庐门外大天幕下,当门处置毡毯,为上位。呼厨泉单于坐在正中,周近坐在他右侧,匈奴人尚左,左侧有席虚设,示为正使董祀之座。两旁亦置毡毯,右贤王去卑座位靠近周近,其对侧有席虚设,备左贤王入座。”[7]《屈原》中亦有:“指中溜中之跳神者,见他们仍因未奉命不能退场,只三三两两或坐或立,散布于庭中——东皇太一与云中君坐东房阶上,山鬼立于其侧;大司命与少司命坐西房阶上,国殇立于其侧;东君与河伯倚东房之柱而立;湘君与湘夫人倚西房之柱而立。”[8]《虎符》中,魏太妃请侯赢上房来坐,侯赢称自己是监门小吏,不敢向太妃谢座。

古代如此,现今社会也是这样。关于座位位次,在正式场合,人们依旧遵循一定的礼仪,例如:地位高者位于中间座位,向两侧依次排列,两侧座位以左侧为尊,等等。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是人们尊敬长者、心存敬仰,坚持中国古人“礼”的态度。

(四)游戏礼仪

我国古代有丰富而有趣的游戏,《虎符》中便有投壶的场景:“其法两人跪于两端,各执箭五枝,古人谓之‘算’。一为红色,一为绿色。箭端非镞而系铅丸,以免伤人。两人之间置一壶,古人谓之‘中’。其形下体为象……负者向胜者叩头,以算之多少定叩头之次数。如相差二算叩二头,以上类推。同算免叩。如为罪人,则于叩头之外,尚须由胜者以柴炭在额上画记,以表示黥刑。投者须端坐,不能倾欹。幕开时壶中已投入五红算,此为朱女所投者。候女尚持五绿算跪于右端。”[9]

投壶运动产生之时是与其正己观德的儒家要求密切相关的[10],是“礼”的重要体现。剧本开篇介绍园中环境,从朱女与侯女投壶游戏为开端,营造了一种和谐轻松的氛围,为魏太妃的出场作铺垫。

对于当今的人们来说,这类古代游戏与当下充满激情的游戏相反,能够帮助人们静心修礼,以达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行有所得,戒骄戒躁”的良好心境。

三、礼仪文化对情节发展所起的作用

对于礼仪文化,人们多是严格遵循,并且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贯穿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礼仪并不能成为人们提升自己的唯一途径,礼仪也不能成为评价一个人道德的唯一准则,遵循礼仪之人也不一定永远是生活中的正面人物。《屈原》中,宋玉这一形象便是如此。剧本开篇,宋玉给人的多是有礼、尊师的形象,但随着剧情的发展,巨大变故发生,宋玉逐渐成为一个没有骨气的文人形象。曾经他对屈原毕恭毕敬、愿意追随,但屈原遭到迫害后便背弃他投奔至宫里。其实,从始至终,宋玉所崇拜的都是屈原的仪表、风度,而不是屈原崇高的品质。宋玉前恭后倨,其礼节上的变化,也是其人物形象转变的外显,对情节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礼虽是人们约定俗称成的规范,但是是灵活的,人们不必一味恪守。《蔡文姬》中,曹操指近旁卞氏刚刚坐过的座席让周近坐下。周近十分惶恐,曹操一句“恭敬不如从命”[11],让周近暂时抛掉自己与曹操的隔阂,表现了曹操豁达的性格特点。这一关于礼节的对话,是周近与曹操交谈的开端。可以说,这一“无礼”的开端让周近减少了拘束,也预示着接下来的谈话会非常愉快。郭沫若的新编历史话剧《蔡文姬》中塑造的曹操,不但是雄才大略、忧国忧民的伟大政治家,还是一个在道德上也无可挑剔的人。

四、借助历史剧传播中华优秀礼仪文化的措施

(一)在历史剧中增加古代礼仪文化的比重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一定要追溯到古代去探究其根源,戏剧因为其有着独特的“舞台呈现”这一特点,可以成为人们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参考途径之一。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大众化、生活化,就必须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就要求大力探寻其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12],而良好的演出一定是基于一部好的剧本。对此,剧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要严格还原历史中的礼仪行为、仪式,增加古代礼仪文化的比重,提高人们对礼仪的重视度,形成尊重礼仪、遵守礼仪这一文化氛围。

(二)扩大历史剧的受众群体

谈到中国文学,人们更多想到的是诗歌、小说、散文,对于戏剧却很少有人关注。对于戏剧,人们通常了解的都是《雷雨》《茶馆》等经典名剧,而历史剧却很少有人了解。中国现当代戏剧与中国传统戏剧、戏曲有不同的特点,更容易被群众接受。对此,需要一定的引导,激发人们对于历史剧的兴趣。可以通过剧务组的全国巡演、人们自发排演等形式,使人们亲近历史剧,扩大历史剧的受众群体。对于其中的礼仪文化部分,更应该提炼、总结,让人们了解中国古代传统的礼仪文化[13]。

(三)在剧本后附上相关礼仪文化的资料索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礼仪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随着历史的迁移不断发展演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因此,不同的历史剧中,即便礼仪相同,其中蕴含的文化也会有所差异甚至大相径庭。为了让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历史剧中的礼仪文化,剧本创作者可以在剧本后附上相关礼仪文化的资料索引,方便读者找到其历史渊源。

剧本中,有的礼仪文化是生活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有的则是作者刻意为之。或是为刻画人物形象作铺垫,或是为了引出之后的故事情节。对于这些,读者或许很难主动发现其中的“奥妙”。对此,作者可以从自身创作的角度主动“交代”出来,使读者更加透彻地了解剧本。

五、结语

西学东渐之后,西方文化逐渐走进中国。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很多优秀的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在逐渐地被简化甚至消失。今天,人们复兴传统文化的意识觉醒,我们需要通过历史材料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礼仪贯穿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也是最能体现中华文明的部分。基于此,我们应该从我国古代的礼仪文化中发现优良的品德,培育人们尊礼的意识。中国现当代历史剧,是剧作家对戏剧的勇敢尝试和突破,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礼仪文化,是我们学习礼仪文化的良好来源。

猜你喜欢
历史剧屈原礼仪
革命历史剧的“共同体美学”建构路径——以电视剧《觉醒年代》为例
元代中后期历史剧家国观念的复归与重构
梦见屈原
端午思屈原
元中期历史剧对社会稳态的皈依与维护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筷子礼仪
历史剧的春天来了吗?
礼仪篇(下)
屈原送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