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民艺桂花香*
——记著名二人转艺人筱桂荣

2019-12-26 10:46王继华姜英东
文化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白菊花辽阳剧团

王继华 姜英东

在东北大地千红万紫的文艺百花园中,常开着一束土香土色的民间艺术之花。她生长于广阔农村的肥田沃土,扎根在太子河畔鱼米之乡。勤劳挚诚的人们将她精心浇灌,艺园的阳光雨露使她绚丽多姿。为报答养育她的这片黑土地,她把朴实的美和泥土的芬芳奉献给民众。她,就是东北著名二人转艺人筱桂荣。

筱桂荣,原名王素珍。出身于二人转世家。自幼跟随父亲王承业(艺名白菊花)学艺。出于对本门艺术的酷爱和刻苦学习,13岁便登台献艺,崭露头角。其表演特点是扮相俊美,唱功扎实,舞蹈身段婀娜多姿。诸多特长使他在舞台上迅速走红,少年时期便誉满辽南。

筱桂荣在民艺道路上迅速成长成名,与其父的言传身教紧密相关。父亲王承业年少时以反串上装(女角)出名。演戏时常穿白色装束,头戴一大朵白色菊花,其扮相清秀,嗓音宽亮,因此得艺名白菊花。相传民国初,一次白菊花带班赴奉天撂地演戏,被邀请至大帅府唱堂会。闲暇时艺人在后堂打牌,被马弁发现,斥之有伤大雅,将班主白菊花捆绑欲打。少帅发现后斥责马弁:“谁打白菊花,我就打他”。后得知少帅是敬佩白菊花的演技,方有“少帅义释白菊花” 之说。1995年,由辽阳市地方戏剧团创作上演的大型拉场戏《白菊花》参加辽宁省第三届文化艺术节调演,荣获创作奖、剧目奖、省“五个一工程奖”,应文化部邀请进京展演,受到文化部表彰。该剧中白菊花的原形便是筱桂荣之父王承业。该剧为之后辽阳二人转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提供了充足的依据。

20世纪50年代,筱桂荣的演技日渐成熟。常与著名二人转艺人朱傻子(原名朱庆坦)一副架。二人在表演中珠联璧合。一丑一俊,下装一大片,上装一条线。赢得了观众的赞赏与爱戴。尤其是二人的“浪三场”,在辽南一带更是享有盛誉。东北二人转艺术曾有“南浪北唱”之说,南浪派以辽阳地区为代表。二人表演以舞见长,筱桂荣表演的“浪三场”最具特色,讲究稳、美、细、浪。头三场看手:表现少女在房中梳洗打扮,“抖线”“扣扭”等手势表现细致入微。二场看扭:表现男女路上观景,扑蝶,生动活泼。三场看走:表现追逐锣鼓,秧歌,嬉戏打闹等热烈场面。三场表现音乐生动,有张有弛,丰富多彩,深受观众喜爱。经过筱桂荣改良表演的“浪三场”更为精彩,开辟出“南浪”的先河。北唱派曾有文章评论:“好一个南浪”。由于此表演精彩纷呈,筱桂荣在演出中几乎场场有之,盛誉也随之越来越高。用她的话讲:宁可累掉一块肉,也让观众看个够。充分证明了她的自身艺德。

在一次演出前,筱桂荣的搭档朱傻子因故未到,可大多数观众都是奔着“浪三场”来的,缺搭档就无法表演。筱桂荣想:不能让观众乘兴而来,扫兴而去。于是,她找来另一位艺人邹宝奎做临时搭档。说明原因后,邹宝奎虽然也会“浪三场”,但没有朱傻子名望高,怕顶不了,不敢上场。筱桂荣便鼓励他:“你的挎大板是绝活,咱可以加到‘浪三场’后边,准行。救场如救火,不能让观众失望”。就这样,二人登台,各展绝艺。开始观众还喊:要朱傻子,不要邹宝奎。但到后来,二人的“挎大板”热烈火爆,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演出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从此邹宝奎的名望也随之提高,几乎场场“挎大板”。

20世纪50年代后期,筱桂荣因艺术精湛,被正式调入辽阳地方戏剧团担任主演。此时她正是风华正茂,大展才艺的好阶段。在舞台上,她表演自如,游刃有余。说口诙谐幽默,唱腔丰富多变。曲牌掌握准确,并吸收了梆子、皮影、京评剧等艺术经典。二人转中难度极高的曲目如《马寡妇开店》《回杯记》《大西厢》《蓝桥》,拉场戏《望江亭》《冯奎卖妻》《血泪三十年》,单出头《王二姐思夫》《红月娥做梦》等都被她演得惟妙惟肖。

在剧团中,筱桂荣虽是主演,但时刻不忘向老艺人请教学习。她本人性格开朗,为人质朴。平时与演员关系融洽,经常一起切磋技艺。对前辈尊崇有加,虚心请教。对新人口传心授,一丝不苟。赢得同行艺人的高度评价。

1966年,正值艺术成熟期的筱桂荣,同样受到“文革”的冲击。被下放至辽阳市“五七干校”。之后剧团解散,她又被迫改行下放到辽阳低压电器厂当工人,一干就是10多年。直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筱桂荣与丈夫高光武先后落实政策,回到刚刚恢复的地方戏剧团,重返阔别10多年的舞台,焕发出民间艺术的第二个青春。

回到剧团后,已步入中年的筱桂荣仍担任主演,兼任二人转艺术的指导老师,当时团内吸收了一部分青年演员,演出条件十分艰苦。剧团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完全靠演出收入自给自足。所以,全团分成几个演出队,连续上山下乡,每日演出数场。抓住“四小原则”,即:小队伍、小投入、小舞台、小节目之优势,多数在农村的小剧场,拖拉机斗甚至粪堆上架起灯光、音响就开演,而且是自带行李,吃住在百姓的炕头上。由于演出节目精彩,不给百姓增加负担。因此深受弄次观众的欢迎和爱戴。

在艰苦的演出过程中,筱桂荣与演员们同吃同住,没有一点儿主演的架子。她能在盛夏夜晚的露天舞台上忍受蚊虫的叮咬;她能在严冬的风雪中脱下棉大衣给刚下场的演员披在身上;她能为患病的同事煮上一碗热面;她能让出百姓家的热炕头给体弱的年轻人休息。她,就是这样一个主演,一名老师,一位长者。

在培养青年演员方面,筱桂荣经常在演出空隙中为演员说戏,把自己掌握的艺术知识和经验倾囊而赠。因为她知道,培养好下一代,就是剧团发展的希望。在正常的演出中,她除了与丈夫,同龄的知名老艺人搭档,还经常主动与年轻演员配戏。真正起到了艺术上传帮带的作用。一次,她与一名年轻演员同唱一出戏,那名演员因紧张半路忘词儿,她便一人接唱了半出戏,使节目顺利完成。之后,那名年轻演员深感愧疚,流下了感激的眼泪。筱桂荣说:“没关系,以后上台别紧张就行了”。

在多年的演出实践中,筱桂荣掌握了二人转的各类技巧和大部分传统曲(剧)目,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曾经流传一句民谣:“老汉进城,先买麻花,后买烫绒,再看筱桂荣”。由此可见她当时受欢迎的程度。在她的心中:做好人是准则,演好戏是生命。因此,在各类艺术交流会,比赛中获奖,赢得专家学者们的一致好评和观众的赞誉。成为辽阳地区二人转传承与发展的代表人物,被授予“德艺双馨”曲艺家称号。1983年任辽阳市第七、八届政协委员。2008年被评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1989年,筱桂荣光荣退休后,仍志力于二人转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她与丈夫创办了辽阳市业余“北方戏曲剧团”并开办“筱桂荣曲艺厅”,吸收了大批青年二人转曲艺演员,坚持培训和演出,异常红火。

如今,筱桂荣已步入耄耋之年,可谓桃李满天下。经她培养、指导过的演员个个都是辽阳地区优秀的二人转中坚力量。她的儿子、儿媳、女儿、孙子、孙媳和孙女都是以此为业,常年在全国各地演出,出色地继承了她的事业,有力地推动了辽阳地区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就这样,这位民间表演艺术家筱桂荣用毕生的精力投身于二人转事业。她在这条路上迎着深秋的严霜,踏着隆冬的冻土,一步步地走过来了。她走过迷茫,走过痛苦,走向欢乐,走到成熟。让这束常开不谢的民间艺术之花抖落年龄的羁靽,再聚能量,踏上新的文艺征程。

猜你喜欢
白菊花辽阳剧团
决明菊花茶治便秘
辽阳博物馆藏清王国卿卖地契约简析
辽阳雷锋纪念馆
决明菊花茶治便秘
白菊花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