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恒拾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07)
以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为起点,到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职业教育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再到2018年教育部等6 部门联合印发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从而为“供给侧改革”“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倡议等宏观经济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保障,职业教育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国家教育工作的重要战略。而企业与职业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合作也日益加深,成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驱动力,借用企业的力量,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和回馈企业成为校企双方合作的普遍共识。
无规矩,不方圆,校企合作已成为各高职院校开展产教融合的必由之路,大势所趋。校企深度合作项目,是指企业为了自身发展及社会、经济等利益,参与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有人员、技术、设备、知识产权等要素投入,如校企共建专业,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等。目前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与武汉中部对外集团合作的国际邮轮乘务专业、与浙江网竞公司合作的电子竞技专业,以及与阿里巴巴生态链企业希必迪(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阿里大数据、阿里云计算、阿里云安全等专业,并在此基础上积极筹建阿里巴巴大数据学院等,均属校企深度合作项目,并在此基础上持续推动其他专业的校企深度合作工作。
由于企业来自社会,企业的背景、能力、资源、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在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于政策的理解程度,员工的品德习性同样存在差异。高职院校开放办学,引入企业开展人才培养合作,其运行管理模式能否与高职院校的管理体系相匹配,企业所派遣的人员是否符合教学要求,是否存在有品德瑕疵,是否有违反意识形态的言行,校企双方投入的资源如何进行管理,利益如何进行分配,出现问题该如何进行解决和处理,都是合作过程中无法逃避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推动校企合作项目的开展,确保校企双方的合法权益,规范企业参与教学工作的行为,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制度设计工作,已成为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部门的当务之急。
任何制度体系的构建,都有相应的主体参与,明确各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制度体系设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宏观层面,校企合作是企业与院校两个主体间的合作,但是在管理层面,必须梳理该单位的管理主体、各协助参与管理的主体以及管理的对象等,明确各主体和对象的职责,做到分工明晰,各司其职,协调有序。在制度设计时,各院校要结合自身的机构设置情况,具体明确制度的管理执行主体、协助管理主体、执行对象等,进而构建对应的流程和机制。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统筹学院校企合作工作,制定学院层面管理制度,担任管理执行主体的是教务处,具体业务部门在校企合作科。系部与合作企业具体负责与相互对接,负责项目的落地与实施,是执行对象。在过程管理中,除学院的教务处外,招生就业处、资产处、学生工作处、后勤管理处、财务处等职能部门,对校企共建项目的业务活动,如招生就业、学生管理、师资管理、设备采购、基建施工等方面进行监督和指导,是协助管理主体。
制度设计的目的,主要在于管理,规范各主体的行为,维护各方权利与义务,因此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制度的设计,应立足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以此建立相应的模型,在模型的各环节构建起相应的制度保障机制,以确保企业在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均能够得到约束和引导。具体应包括:招生就业、日常教学、学生管理、师资管理、资产管理、设施建设、利益分配、违规情况与处理等几个部分。
为了确保校企合作专业能够获得稳定而足够的生源,合作企业往往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组建专门的团队,有针对性地开展招生宣传,这一点确实效果较为理想。在招生环节的制度设计中,应该要严格坚持教育部、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高职院校所规定的招生宣传纪律。以维护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形象、考生的人身财产安全、个人隐私为立足点,严格约束企业的招生宣传行为,明确企业招生宣传行为的审核单位,校企双方宣传资料的使用,信息发布及解释方式等内容。确保在招生宣传过程中,企业参与招生的行为不会影响高职院校招生工作的正常秩序。
在教学管理制度的设计上,应首先明晰校企双方各自担负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要求企业必须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为标准,根据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按要求规范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确保日常教学工作正常运行。此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企业在实践教学、顶岗实习环节往往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在实践教学领域,应重点加强教学、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规范。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包括职业认知、课程实践、专业实训、顶岗实习等几个部分,企业在参与各部分过程中,都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将学生的安全作为第一要位,然后再考虑如何发挥企业自身优势,确保实践教学活动能够有序开展,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目前很多学校都在积极探索校企“双班主任”制度,校方学工管理人员主要负责日常思想道德、课程教学、资助、奖惩等方面的指导,企业学工管理人员则负责专业与职业认知、实践教学、实习就业等方面的教育,双方工作内容既互补又各有侧重。因为企业学工人员毕竟不是通过学校招聘体系进入校园,但同样需要直接面对学生,开展学生管理与教育工作,因此对于师德、师风的要求应该放在首位,要从制度设计上,杜绝各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损害学生财产安全、破坏日常教学秩序的各种不良情况的发生。制度中应明确师德、师风,意识形态问题的一票否决,应禁止企业学工人员有触碰国家意识形态底线的行为,不向学生宣传歪理邪说、错误思想,不与学生讨论宗教问题及分裂主张,不可与学生产生经济及情感纠纷,不携带传染性疾病进入校园等,从严把好企业学生管理人员的入口关。
企业所派遣的师资,一般由企业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内容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实际来具体落实。因同样不属于学校教师招募体系,从制度设计上,企业师资建议纳入高职院校外聘教师的管理体系中。企业的师资条件、选拔标准、教育背景及业务技能等必须在双方的协议中进行约定。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系统大力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因此,制度层面要将意识形态作为企业教师管理的底线、红线,杜绝企业教师在授课、指导、联络等一切与学生接触的私下或公开场合宣扬错误的意识形态思想,发布与党和国家政策相违背的言论。
对于校企合作较为深入的项目,企业往往都会进行投入,一般可分为有形资产投入和无形资产投入。部分已经开展混合所有制校企合作办学的院校中,还出现了企业用技术、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作价入股,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这些资产的归属、使用、管理、维护、项目结束处理、建设及施工过程管控等,都需要在制度中进行明确。现实中企业往往较为乐意接受“权属归我,使用归你,共同维护”的产权投入与管理方式,因此在制度的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企业自身的特点,以及参考必要的法律规定。
根据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目的,对于利益的追求一般可分为经济利益追求及非经济利益追求,或者二者兼有,相互交融的情况。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工作,必然会追求利益,合理合规的利益,在企业按要求履约后,都应得到兑现。合作必然是双向付出,一方过多的付出,而另一方过少或不付出都不合理,将严重影响到另一方参与的积极性。在制度的顶层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了解校企双方利益追求的契合点,多考虑企业的关切,但同时要以国家及地方政府的相关财政规定作为红线,所以公平合理又不逾越底线的分配制度或方案,是校企合作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完整的制度体系必须要考虑违规情况的处理,各高职院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罚则。主要考虑两点:一是在出现违规或由此引起的重大事件时,能够明确处理的程序、措施、监督项目承接部门制定应急预案,力求将不良影响降到最低,及时挽回学校的声誉和损失; 二是制定相应的罚则可以更好地约束企业的行为,在合作过程中明确各种红线,确保学校和学生的利益在制度上能够得到保障,防患于未然。在处罚环节的设计上,可以考虑将企业的违规行为按损失严重程度划分等级,每个等级对应相应的违规行为或者损失程度,从而按级别给予相应的处罚。在罚则方面,各院校可以充分结合企业的利益追求点来进行设计,如减少次年招生指标、要求撤换相关人员、扣减企业保证资金等,具体实施应以双方订立的协议或合同为基础,要在确保企业发展利益及参与人员培养工作的积极性中寻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职业教育是支撑国家产业发展的人才培育核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渠道,各高职院校合法、规范、可持续地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必须拥有一套科学、完整、公正的管理制度体系。在制度体系的设计过程中,必须与国家方针政策、地方政府的制度要求相统一,以人才培养过程为导向,合理完整的设置制度的各个环节,主动为企业的行为划定红线,但同时又要保障企业合法的利益获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制度体系能够符合校企合作的客观规律,既约束企业行为又不影响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正积极探索校企深度合作项目的制度体系构建,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突出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特色,为合作共赢的目标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