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荣,唐钻霞,张公安,庄泽槟,李南
(广东药科大学中药学院,广东中山 52845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多元文化的碰撞与冲击给正处于文化自信培育与价值观形成重要时期的大学生带来复杂影响。作为实现中国梦的参与者与见证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青年大学生,理应在成长中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切实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自觉肩负起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调查研究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现状,特别是身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大学生,客观分析其文化自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对探索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团队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编写《关于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问卷调查》,在广东10 所高校(不同地域/办学层次/学科门类)进行线上调研。调研共发放问卷1 292 份,回收 1 292 份,有效回收率 100%。运用 EXCEL2013、SPSSAU 等数据分析统计软件和平台进行分析。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其中男生 458 名,占35.45%,女生 834 名,占 64.55%;本科一至四年级分别占35.99%、29.80%、21.05%及10.06%,研究生及以上占3.10%;重点高校占10.06%,普通高校占83.20%,高职高专占6.19%,独立院校占0.54%。
数据显示,受访者普遍表现出喜爱(认同)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喜爱 (认同)程度中华传统文化(98.06%)高于西方文化(74.15%)近 24 个百分点,而在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上,55.48%的受访者选择了中华文化,高于选择西方文化(18.91%)36 个百分点,说明广东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较为深厚的情感基础;随着改革开放及互联网的发展,广东大学生对西方文化持较为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形成。通过对调研数据进行皮尔逊卡方检验可知,不同办学层次高校学生的态度并无显著性差异。
在问及对中华文化的了解程度时,19.74%的受访者表示对传统文化各方面均有了解,精通其中某一方面的仅占8.20%,而只停留在简单涉及的层面的高达70.67%,另有1.39%的受访者表示不感兴趣。数据表明,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浅表认知[7],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制约因素(96.28%的受访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文化自信的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价值彰显路径亟待探讨。
数据显示,95.12%的受访者认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要性。问及坚定文化自信的意义,受访者认同培育文化自信有利于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利于提高民族自信心、凝聚力、生命力和战斗力,有利于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有利于提供应对世界多元文化冲突与碰撞的理论支撑,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我国的文化大发展与大繁荣,其中前三项分别占85.14%、82.74%和73.53%。
如何体现文化自信?充分肯定我国自身文化价值、坚持民族文化认同(87.77%),积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82.89%),主动学习并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82.04%),发展适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的特色文化(73.45%),以及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63.16%),受访者认为以上五方面都是文化自信的现实表现。
86.84%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存在文化自信缺失的现象。问及造成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受访者认为排在前三位的影响因素分别是西方文化的冲击 (83.42%);国家、社会及学校正向引导作用缺乏(70.41%);网络环境与媒体的负面信息和消极作用(62.66%)。尽管青年大学生坚定认可需要提升文化自信,懂得文化自信的意义价值所在,但在多元文化冲击及多重因素交织影响下,如何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仍需进一步探索。
针对现状,受访者普遍希望通过个人主动学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热爱(90.02%)、学校利用课堂及课外活动引导(83.51%)、社会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建设,发展先进文化(78.33%)、国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73.14%)4 方面来增强文化自信。所有选项均超7 成,说明广东大学生认为个人、学校、社会和国家四方面的努力对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都不可或缺的,关键在于加强个人的主动学习,培养自身的文化底蕴与文化习惯。
针对高校,受访者比较赞成通过参观红色革命建筑、走访老红军家庭(77.48%),举办中外文化交流会、提升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72.37%),开设中华传统文化相关课程(71.52%),举行传统文化理论知识或传统文化工艺品制作比赛(67.80%),开设相关讲座普及学生传统文化知识(66.80%),加强教师文化内涵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的文化影响力(57.59%)等途径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
个人方面,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文化节活动或加入相关文化社团,自主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向身边的人宣传传统文化排在前三位,分为占78.25%、68.81%及56.11%。高校可尝试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行为方式上着重考虑,设计更多有意义的方法路径。
基于实证研究,以广东药科大学为例,提出构建基于中医药传统文化、红色基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三位一体”培育理念;搭建“八一”文化培育载体,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夯实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奠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1)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2],必须充分重视、挖掘创新。而中华传统医药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文明互鉴、维护人民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3],中医药的文化属性,是了解中国哲学、文化和历史的一扇重要窗口[4],理应在医药院校大放异彩。
(2)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是我们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必须充分正视、传承弘扬。充分挖掘校史校情中的红色基因,让尘封历史焕发生机,让峥嵘岁月彰显力量。有知道从何而来的底气,才有迈向远方的自信。
(3)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彰显中国特色、凝心聚力的精神指引,必须充分把握、武装头脑。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益于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体现新时代青年的精神风貌,助力文化自信[5]。
(1)一书一项目:引导学生每月阅读一本(电子)传统文化书籍或使用APP 听(读)一本书,促进学生习惯养成,定期组织读书分享会、文化交流会等形式多样的分享交流活动,营造“悦”读氛围;启动寻找校园“红色基因”项目,调动学生全员参与,设置不同主题板块,实行项目负责制。
如:充分利用广东现有红色资源(基因),对大学生进行红色(革命)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品书拾慧”活动,形式由学生自发设定,建立网络分享平台,推荐书单,分享阅读心得。
一文一活动:坚持每月至少完成一份读书笔记或读书心得;每学期参加一次校文化活动,如演讲、报告会或文化参观等或参与一项文化类课题研究或项目拓展。
例如:结合医药院校特色,在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过程中开设相关专业特色板块,开展教授论坛、名师讲座等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广东中医药传统优势,结合大湾区建设理念及国家中医药发展规划,从专业发展及职业规划方面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做好生涯规划。通过观看《本草中国》大型纪录片,引导学生对于中医药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喜爱,激发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一网一综艺: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积极建设大学生网络文化阵地,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宣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双路径,实现教育入脑、行动到位;以优秀综艺节目抢占大学生娱乐休闲时间,掀起收视热潮,如《朗读者》《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戏曲大会》等的热潮,力促文化盛宴成为大学生的刷屏票圈和热点话题。
例如:不断强化新媒体的学习、开发与运用,自觉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树立旗帜,建设网络阵地,发挥自媒体建设的积极引领作用,建好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目前运营的微信公众平台包括“党旗印记”“世风南爵”“一班一药一世界”“中开小药农”“中二大本营”等,网络运营的主体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充分发挥学生思政教育的主体性作用。
一坊一服务:建立创新工坊,并以其为依托统筹各载体平台运作,落实具体实施方案; 拓展志愿服务平台,引导学生踊跃参加社会实践、文化三下乡、支教服务等活动,增强文化责任与担当。
例如:开展主题为“明党参 晓知母 今当归”的主题党日活动,将中药特色药材与党员党性修养锤炼相结合,一方面结合专业特色充分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深刻挖掘中药材寓意,结合红色文化传承,通过纪念活动,锤炼党性修养,帮助大家正确认识新时代学生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做表率、争先进,不断提升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筹办“知母 熟地 当归”的校庆主题系列活动,同样将中药特色文化与育人培养目标完美结合,传承广药人特有的文化底蕴与人文情怀。通过优秀校友的案例分享,一方面给予在校生榜样示范作用,提供职业发展的参考范本;另一方面通过校友对专业、职业、事业的专注与认可,充分肯定中医药传承与发展,加强在校大学生专业思想的稳定性,树远志。组织“落叶归根”叶脉书签制作比赛和识药辨药比赛,既蕴含丰富的专业特色、又富有浓厚的人文情怀,得到校友的一致肯定与好评。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研究学者对如何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开展了广泛研究,提出了许多较有借鉴意义的方法路径。笔者建议在实证研究的方向上做深入拓展,如开展方法实效性研究,增加对教师文化素养提升及其影响力的研究,并能在此基础上凝练总结,形成理论创新,丰富文化自信领域的研究成果,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