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教材学习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探讨

2019-12-26 09:34姬爱萍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4期
关键词:盲人苏轼痛苦

姬爱萍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洛阳 471000)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人生,人人都活在自己的人生中,作为正直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令人困惑不安的问题,为其困扰和苦恼,但由于知识与人生阅历有限,其往往会缺乏清醒自觉的认识。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说过,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这话说得极好!活在“人生”中而对“人生”毫无意识,没有知觉,岂不是白活?

1 生命之宝贵

自古以来,人类对个体生命的短暂性感叹最多。纵观大学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

“人生天地之间,如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知北游》)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将进酒》)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前赤壁赋》)

这些千古名句无不感叹出生命的短暂,不可逆转和匆匆流动性。

孔子对生命的流逝非常敏感,他曾面对滚滚而去的河水感慨地说,人生啊,就像这河水在永不停息的流逝啊! 现代人对人生的匆匆感更敏感到日常生活的每一情景里。如朱自清在其散文名篇《匆匆》里说:“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匆匆流动,永不停息,挽留不住。这就是时间的本性,也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本性。

通过这些诗文的学习,相信能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宝贵,从而真正珍惜生命,敬畏生命,远离对生命的漠视与伤害。

2 生命之意义

北京作家史铁生在其短篇小说《命若琴弦》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作品写一老一少两个盲人,以说书为生,日子过得很艰苦,很紧张,但也很愉快。因为一个美好的希望一直在老盲人心里存着:他师傅传给他一张可以治好眼睛的“药方”,告诉他只要虔诚的弹断一千根弦,用这一千根弦做药引子就可以让眼睛痊愈,就可以重新看见外面美好的世界。老盲人充满信心的为此奋斗了一生。及至弹断一千根弦到城里去取药时,他才知道,所谓药方原来只不过是一张白纸。老盲人的精神一下子崩溃了。老盲人在药铺前的台阶上坐了一会儿,他以为是一会儿,其实已经几天几夜,骨头一样的眼珠在询问苍天,脸色也变成骨头一样的苍白。有人以为他是疯了,安慰他,劝他。老盲人苦笑:七十岁了再疯还有什么意思?他只是不想动弹,吸引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再难弹出“赏心悦目”的曲子。老盲人的心弦断了。一辈子为之奋斗的目标忽然化为乌有,以后还怎么活下去?他非常痛苦,身体很快衰弱下去,直到死期将至,他忽然想起留在山村的徒弟。自己死了不要紧。但徒弟怎么办? 他于是挣扎着往回走。他一路走,便怀念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赶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快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老盲人想起他师父临终时的情景。他师傅把那张自己没用上的药方封进他的琴槽,告诉他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行了。想到这里,他才悟到师傅传药方的用意。看来,人活在世上必须要给自己立一个目标,在生命和目标之间,拉上一根琴弦,才能弹奏出人生华美的乐章。

从这个类似寓言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发: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设立目标并为之奋斗、为之拼搏,用顽强不屈的人生实践去创造一个欢乐充实的人生过程,人生的意义仅此而已。

3 生命之苦难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在人的一生中,苦难如影随形,并不遥远。如何面对苦难,便成了人生一大课题。在这方面,人类已经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和智慧,体现在现实人生和思想文化各领域,特别是在文学作品里。

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巨人,一生经历无数苦难,他对待苦难的态度见出了他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品位。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面对荒凉偏僻的生存环境,他顽强地生存,还写下了《定风波》这样的名篇,“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何等潇洒霸气!“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何等从容淡定!

苏轼对待苦难的态度是他整个人生历程的一个亮点,是苏轼人生经验、人生智慧、人生境界的一个亮点。这一亮点,至今照耀着人们面对苦难时的人生之路,仍然深深打动着无数同样面临苦难乃至并不面临苦难的所有人。

总之,苏轼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不同常人的超脱,能把“地狱”变成“天堂”。把“地狱”变成“天堂”,这句精彩的概括道出了苏轼超越苦难的卓越能力,这是一种超越常人的精神能力,令后人无不敬仰和倾慕。那么是什么力量支撑他做到的呢?

首先,苏轼在人生观上,他借鉴了佛教和道家的思想。苏轼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深知感官刺激所给予人的并不是真正的辽救,而只能是暂时的麻醉,过后依旧是无边的空虚。他所寻求的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救赎。他通过静坐默修达到“物我相忘、身心皆空”的境界,每每沉浸在“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黄州安国寺记》)的状态中,感受到了无与伦比的心灵的愉悦。

另外,儒家以道自任思想也是苏轼坚强的精神支柱。苏轼追求的君子人格内涵丰富,首重以道事君,即以道自任。他认为君子应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有一种临大事从容不迫大气恢宏的气度。所以他以强大的人格力量化解了因冤屈而带来的苦难和不幸。

另外,苏轼有着深刻的自我反省意识。苏轼被贬黄州,经历了人生第一次大变局,但他没有恨天怨地咽不下这口气,而是认真反思自己,从自身找原因。苏轼这种真诚的反省不是一时的,而是贯穿终生的。

而我们现在的学生,特别是高职学生,需要从这些经典作品中读出正确的人生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修炼自己,最终实现自己。

4 生命之幸福

人生不易,需要幸福感的支撑。幸福主要是一种内心快乐的状态,尤其是一种感到自己目标得到实现,生命意义得到实现的灵魂愉悦感。为了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作品中的例子告诉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精神修炼。

首先,要明白幸福在自己心中。著名作家史铁生曾举例:现代人得到一座别墅的幸福,不见得比原始人得到一块兽皮的幸福大; 现代人失去一次晋升机会的痛苦,也不见得比原始人失去一根兽骨的痛苦小。

既然幸福不过是一种感觉,得到幸福就没有绝对的客观标准。幸福不在外面,不必向外求,求也求不到,幸福在自己的内心,是自己观念的转变。所以应该像史铁生那样,从自觉的精神体验中感受幸福。只要你有一颗清醒而智慧的灵魂,无论在什么处境下,你都可以体验到快乐,所谓境随心转。

其次,幸福必须从痛苦中提炼,必须靠痛苦来提醒。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容易死盯着自己的痛苦而忘记了我们所享有的幸福。有一篇小文章《被忽略的快乐》。文章说在一位画家的屋里,“我”见到了一幅特别的画。那是一张被装裱起来的白纸,在中间偏左上的位置,有一块儿黑渍。“我”不明其意,向画家请教。画家说:“我这幅画叫《快乐》。中间这块黑渍是痛苦,每个人看到这幅画时,都只看到这块痛苦的黑渍,却看不到背景里的快乐。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也是这样,多少快乐我们都视而不见,却被微小的痛苦遮住双眼。”事实正是这样,生活中的每个人,特别是悲观的人差不多总是盯着痛苦,而作为广大背景的快乐却被忽略了常常被忽略了。作为成长期的青年学生更应该客观理性地看待生活,学会积极乐观地看待生活中的快乐与痛苦。

最后,要立足于自身,不追求完全超越自身条件,超越现实可能的幸福。幸福的实现都要量力而行,幸福不是你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随心所欲,随心所得,而应该承受局限,接受局限,从自身条件出发追求幸福,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如像莫泊桑小说《项链》中的主人公玛蒂尔德,她一味地爱慕虚荣,脱离自己的生活实际追求奢华的贵夫人的生活,结果呢?不但没有得到反而失去了它原有的正常的生活。以惨痛的代价得到了一个人生的真谛:就是追求理想一定要切合自己的实际。英国思想家休谟说得好:“完美无缺的境界是达不到的,不过每个有智慧的人总该把他的幸福立足于他自身。对于全靠其他条件才能获得的幸福……他不去追求。”

承认局限,立足于自身,不等于要求人安于现状,满足于已有的幸福而不再进取,而是说不追求那些超越自身条件,根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承认局限,立足自身,决不排除去追求,从自身条件出发,经过努力可以得到的东西。事实上,在自身条件许可范围之中的幸福是很多很多的,照样需要去努力去奋斗,而不会自动从天上掉下来。幸福从来都不是坐着等来的,而是积极奋斗得来的,所以。要向习主席告诫大家那一样“幸福要靠自己去奋斗”“撸起袖子加油干”。

猜你喜欢
盲人苏轼痛苦
谁痛苦,谁改变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分担痛苦
随声附和的盲人
苏轼吟诗赴宴
盲人节
痛苦力
盲人分衣服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