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策略探析

2019-12-26 08:44王欣欣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2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差异民族

王欣欣

(黑河学院,黑龙江黑河 164300)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推进,大学校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由于自然环境、经济状况、风俗习惯、文化传统、教育基础、语言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少数民族与非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和差异。那么,在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时,他们就很容易产生各个方面的不适应。因此,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首先是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大学校园的基础,同时,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要求。那么,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建立和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这成了高等教育的一项新课题,也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文化主体在进行对自身文化体认识的同时,产生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认可和总体肯定。从而,产生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自豪感和坚定信念。教育工作者需要克服双重矛盾以培养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自信。首先,高校应要让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充满自信,不要认为本民族文化地位比不上汉族文化。其次,还要纠正少数民族用本民族文化作为武器抵御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建立对本民族文化体认知,还需要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只有克服以上几个问题,那么,对文化自信的培养就变得容易很多了。因此,高校一定要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给他们带来的不适感。

1 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与原因分析

1.1 高度文化自觉

在文化自觉方面,一部分具有某种特定文化群体通常以不同的态度对待其他地域文化。主要原因在于不同民族群体的意识和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并且,对新文化环境的调适能力有待增强。例如:多数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母体文化就持有较高的自觉性,自然而然地就会对其他民族文化的适应产生排斥,不适应其他地域的文化。由于此现象的出现,他们在高校学习过程中,很明显易于感知到文化差异,从而,导致心理出现障碍。那么,在进入高校初期,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成为各大高校的首要任务。

1.2 不同的自我认知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个体的自我认知也会发生变化,大多体现在宗教信仰、民族习俗、传统文化以及家庭生活模式等方面。而这种自我认知会在时间的作用下形成一种稳定的结构,从而,会影响到个体的文化适应能力。比如:新疆大学生与其他民族学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信仰、民俗、语言及教育方面的差异。此外,新疆群体与其他民族还存在外貌上的差异,使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生活中会存在不同。

1.3 文化背景差异

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影响比较明显,这种影响已经深深扎根于他们的思想之中。由于经过长时间民族文化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习惯都具有一定的民族特点。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在某一偏远地区,因此,这一地区的大学生与现代文化接触较少,那么,在接触其他民族文化时,无形中就加大其适应其他民族文化的难度。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对其文化自信的培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阻碍。

2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路径探析

2.1 加强自身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几千年的积累、沉淀。人类社会的进步必然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方面起着巨大作用,甚至在亚洲形成了中华文化圈,这也给中华民族带来自豪感和自信心。对于大学生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可以促成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也能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成才。少数民族大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尽可能多地参加中国传统文化社团。主动阅读传统文化书籍,从教师传授文化知识转变为自觉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行为。并且,不断学习并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有思想上、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形成文化优越感和自豪感。民族的文化自信,一方面来自悠久的文化传承,另一方面来自在国际交往中的自我认知以及解读。而理论教育在构建文化自信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难能可贵的财富,同时,它也是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少数民族高校大学生来说,我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和谐思想所产生的影响对他们来说意义深刻。由于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的差异,少数民族大学生更要把握和谐思想的内涵,正确看待周边环境的差异,形成自身正确的价值判断体系,提升自己思想境界。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应将现代形式与传统文化结合,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西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借此形成文化自信,进而不断提升我国文化的软实力。

2.2 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在社会中地位的提升

目前,少数民族文化处于文化产品竞争的劣势,使得文化认同和传承发展变得比较艰难。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之下,单凭高校及家庭的教育力量,起到的作用也仅仅是让后代的心中具有文化信念的意识,而要想让后代文化信念意识增强,就一定需要广大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和鼓励。比如:政府应该做出引导,要与新时代结合,在传播具有生命力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应该保护当地原有的生态文化和文明。并且,还要引导各界社会力量,让他们关注、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使得少数民族文化成功进入主流文化的市场。从而,推动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形成对本民族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

2.3 尊重差异,加强民族团结

由于经济、历史等各方面的原因,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民俗文化。大力加强各民族的团结教育应建立在各大高校要以尊重不同的民族文化为基础之上。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进行高校教育时,给他们上的第一课就应该是关于民族团结的内容。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才能有效地增强文化自信。为了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快、 更有效地适应以融入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高校需要让少数民族大学生认同学校教育和校园文化。例如:高校应普及和开展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的活动,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途径,让大学生能够了解各个民族之间民俗文化、 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增强其文化自信。让他们认同并学会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学会求同存异,尊重不同民族的同学。

2.4 不断丰富校园文化

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大学校园,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树立在很大程度上会受校园文化影响。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传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相关活动,例如:举办相关的主题演讲、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潜移默化地被中华民族的精神和行为准则影响。也可以构建丰富的文化氛围,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通过这些形式,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近几年来,习总书记也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做出相关指示。可见,全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那么,高校也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搭建学生喜爱的现代化网络平台。比如:高校可以在校园网或者微信平台中,发布大力宣扬优秀传统文化文章、 图片等。还可以利用网络开展直播、讲座等。以此不断形成文化传播平台,满足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需求。与此同时,通过网络平台的建立,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需求,同学和同学之间也可以进行交流,增进友谊。久而久之,传统文化的传播就会形成规模,也成了大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任务。在高校校园中,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主导思想的理论体系,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之融会贯通,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3 结语

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高校应采取多种措施,从而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了解并接受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此外,高校还应大力宣传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以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树立对本民族文化的文化自信,并且也要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因此,对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宣传和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同时,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差异民族
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
相似与差异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少数民族的服装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