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地域文化融入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研究

2019-12-26 08:38冯文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3期
关键词:西路军武威西夏

冯文娟

(武威职业学院,甘肃武威 733000)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地域文化资源是一种特殊的优质教育资源,是一种爱国情怀、民族气节和理想信念,是地方高职院校开展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地域文化蕴涵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先进文化、崇高的理想信念、丰富的教育意义,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强大的教育功能,对高职学生的素养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源。

1 地域文化

“文化”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同一个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都是一种文化的特征。地域文化是某一特定区域独有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的文明表现,它与环境相融合,形成了源远流长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是一个区域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是党和国家宝贵的财富,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2 武威地域文化资源

武威地处河西走廊东端,是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古代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商埠重镇,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武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有“马踏飞燕”、西夏碑、文庙、鸠摩罗什舌舍利塔等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五凉文化、佛教文化、贤孝等民俗文化、西路军等红色文化等更是各展异彩,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绚丽篇章。

2.1 西凉文化

甘肃省武威市自建立以来,先后采用姑臧、武威郡、西凉、凉州等命名,西凉文化是西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夏王朝文化发达,既注重传承传统民族文化又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西夏文化,并创立自己的文字。西夏文字是西夏文化中最有代表意义的创造发明。清代以来,武威市凉州区先后出土、保存了大量的西夏珍贵文物,其中,西夏碑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的西夏文与汉文对照、文字最多、保存最完整的西夏碑刻,对今人研究西夏的社会、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资料,被中外学者称为研究西夏语言文字的活“字典”。

2.2 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是五凉文化中影响最大的宗教文化,佛教文化的分支不仅影响了中原佛教文化的发展,还催生了佛教在长江两岸、川蜀等地的兴盛,对佛教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凉州本土僧人还在学佛译经有成后,远赴东南地区传播佛教。武威的佛教在历史上不但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还做出了巨大贡献。

2.3 民俗文化

武威宝卷、凉州贤孝、凉州攻鼓子等民俗文化是在武威地区形成,并被保留下来的独具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凉州贤孝长期流行于武威城乡及周边地区,演唱形式简单,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一般由说白、诵唱和伴奏组成三人组成,说唱内容以英雄贤士、烈妇淑女、孝子贤孙、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的故事为主,以隐恶扬善、喻时劝世、因果报应、为贤尽孝等宗旨,故名“贤孝”。贤孝文化具有强烈的教育价值,对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凉州攻鼓子是一种汉族传统鼓舞形式,是汉唐时期军旅出征乐舞的遗存,被列为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攻鼓乐舞的表演主要集中在武威市凉州区四坝乡杨家寨,表演形式主要为一人一鼓,两人一对,有数十人结成阵形击鼓跳跃而舞,表演时阵法多变,舞步和谐。 武威宝卷在继承河西宝卷的基础上,进一步民族化、地方化和民间化,使其成为中国民间讲唱文学的一种形式,分为历史故事类、神话传说类、寓言类和佛教类四种类型,大多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衣食住行,多谴责忤逆凶残,规劝孝道,隐恶扬善,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4 红色文化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武威是红军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的历史见证地。1936年西路军转战河西走廊时,在天时、地利、人和均不占的条件下,与数倍于己的马家军血战河西走廊,最后血战倪家营,浴血梨园口,谱写出一曲慷慨激昂的伟大故事。红军西路军表现出了大义凛然,誓死与阵地共存亡的气魄和坚忍不拔、傲然不屈的英雄气概,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价值和意义。西路军是一块承载着胜利丰碑的基石,经过岁月的沉淀,凝结为弥足珍贵且有独特内涵的西路军精神。

3 融入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意义

3.1 扩充教学内容,建设开放的大语文课堂

目前各高职院校采用的大学语文教材,主要以古今中外经典文学名作赏析为主,其宗旨是引导学生通过解读优秀文学作品,学会用文学的视角观察世界,体味人生百态,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核心素养。这种教学内容远离社会生活,学生缺少切身感受,加之教学空间、教学方式受到限制,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将地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堂,让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遥不可及的历史经典,而是身边可见可闻可感的生活实际;教学空间也扩展到武威周边的文化教育基地,学生可以身临其境感受文化魅力。将地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不仅可以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还有助于体现课程特色,推动教学改革,使大学语文课程更加真切可感,更具活力。

3.2 提高参与度,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地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文学、史学、美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是难能可贵的优质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将武威地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当中,引导通过阅读文献、到教育基地现场参观、邀请相关专家来校讲座讲学,或指导学生编排话剧、歌舞,通过舞台表演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感知武威地域文化的精神特质,探寻时代价值,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学习热情和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提升人文综合素养。

3.3 助推武威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近年来,武威市不断加大文化保护和传承力度,取得丰硕成果,但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受教育资源、专业、时间、人员、经济效益等影响,保护和传承难度较大。将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融入大学语文课程,让大学生参与、学习、保护、传承和创新,让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在高校得到广泛传播和发扬光大。

4 融入途径与方法

4.1 深入挖掘,形成教学素材

通过挖掘地域性、标志性强的人物、历史、文化等信息,整合文字、音频、视频等素材,把优质地域文化编写成校本教材,把人物访谈、回忆录等编辑成册,开发教学资源,做成教学课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让地域文化所蕴含的科学指导思想、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革命精神和高尚道德品质成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源。教师利用开发的校本教材和教学资源,系统讲授,向学生传递大量既定的内容和体系,并进行理性讲解和分析,让学生较快地、系统的获取历史知识和先进的文化遗产、先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人格。引导学生调查研究、讨论,分享不同的见解和感悟,加深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客观的认识。

4.2 搭建载体,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

在雷台汉文化博物馆、文庙等地建立教育基地,定期分批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让学生参与体验和现场感悟,在可观、可听、可感的情境中接受教育,在历史的现场真切感受相关文学作品的意蕴,从民俗文化中不断汲取文学营养。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亲身接触、感受、学习和模仿多种民俗文化,发挥专业特长,感受文化要义,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把西路军精神等红色文化与教材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情景再现”中实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育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政治责任感。鼓励和指导学生编排情境剧、舞台剧,运用表演、诗歌朗诵、红色歌舞、绘画等方式,把民俗文化、西路军精神等搬到校园舞台,让学生在体验中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感受水平,引发情感共鸣,增强教育效果。

4.3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展示和推介地域文化

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于大学语文教学,精心收集武威地域文化展示片段、素材,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不仅可以快速有效地传播大量的教学内容,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给学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如音乐、电影、电视或制作电子课件等,进行历史的再现,把音像媒体从传统的课外转为课内,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既优化教学形式,又活跃教学气氛,增强教学效果。

5 结语

地域文化是一种独特的历史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教化、传承和导向作用,更具有激励作用和动力作用,既有历史价值,也有现实价值。将武威地域文化融入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深入挖掘、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资源,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只有在深入研究地域文化的基础上,采用有效途径,才能凸显地域文化的精神价值,才能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猜你喜欢
西路军武威西夏
近十年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研究述评
重任在肩
莫道武威是边城,文物前贤启后生
永不褪色的武威汉简
“三套车”:武威人的骄傲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西夏陵雕塑与自然人文环境
西夏河渠技术述论
西夏“城主”及其渊源考
落实习总书记关于西路军精神的讲话座谈会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