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晋商女性多面化探微

2019-12-26 07:57任瑞蕊
文化学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国定晋商

任瑞蕊

学界关于晋商发展的来龙去脉以及对其中国各方面发挥的作用已多有研究,而对晋商女性的发展只是捎带讲解。笔者认为,将晋商女性作为独立的整体解析还有较大的发掘空间,对其进行研究可对当今女性提供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等待中的社会底层晋商女性

清代学者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了晋商的生活情形:“山西人多商于外,……纳妇后,……不通音问者,亦往往有之。”[1]可见商人这个特殊身份决定了他们不能经常回家,那么商人在外打拼,必然就留下了家中老少以及妇女,这些在家的商人的女眷,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名副其实的“留守妇女”。家里的重担全部落在了商人妻子的身上,她们开始了漫长的等待,等着丈夫归家。地方志记载徐沟县有位秦李氏,是大常镇秦发许配的妻子。自从订婚以后,丈夫就经商一直没有回来。直到秦氏四十四岁了。她依然是无依无靠,孤身一人[2]。这是订婚的商妇,这样的婚姻无异于订给了寂寞。又如记载蒲州有过空房者徐女,以过空房的形式与胡映金结为夫妻,“为胡氏妇三十年,而未见其夫,斯可哀也”[3]。这是有名无实式夫妻,是畸形的婚姻模式,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徐女将从此与孤苦无依相生相伴。

《晋商史料研究》就记载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翟村有一个15岁的放羊娃出去当学徒,14年后才回家成亲,成亲几天后便抛下新妇匆匆去上工了。按规定,当学徒两年半后就可以返乡探亲,但他为了多挣一些钱一直推迟没回去。他的妻子日思夜想,最后竟导致闷气郁结含恨离世。第七年,放羊娃返乡,却只见妻子那长满荒草的坟墓。[4]这是婚后的晋商女性,经商在外的男人或许无比艰难,回家一趟实属不易,但女人更加艰难,嫁给这样的的男性犹如嫁给了寂寞和孤独。又如曲沃县大李庄郭天章的老婆,生有一男一女,子女尚幼,天章外出经商,四十多年没有音讯[5]。这是婚后生育的女性,丈夫外出经商独自一人一生操劳。

从订婚女到空房女到结婚女再到婚后生育女,她们是底层世界的晋商女性,女人在家活守寡,死到临头也难凑成一对。也许祖祖辈辈坟墓里也没有埋过男人,那把穷骨头连骨灰都撒在那河套川了。可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6]。这些记载无不记录了当时中国底层社会女性的生活状态。

二、独当一面的成功中上层晋商女性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可见有勇有谋者才能独自处理好重要之事。在晋商当中就出现了这样了不起的女人。据清人徐继畬《冀母马太夫人七十寿》记载,介休有个大户人家,钱财万贯,偏偏总是单传,到了冀国定这辈,娶了好几个老婆都早亡,冀国定是忧心忡忡,下定决心再娶一个老婆,于是就娶了马氏。马姑娘可不了得,一进马家一口气生了五个儿子不说,(这冀国定也是命数不长,没过多久就去世了)还在冀国定去世后,挑起了家族重担,虽端坐深宅大院中,却运筹帷幄当中,把冀家的生意打理得风生水起,相比冀国定一点也不不逊色。有一次,当地平遥开标利(外欠账务的利息),商户没有马夫人发话都不敢妄动,是放还是收,大家不看别人,唯独就看马夫人。马夫人可以说顶起了冀家的脊梁,什么女子不如男,此刻也许男儿都望而却步了。除此之外,还有记载说咸丰末年国家遭遇饥荒时“马夫人发所储粮赈济,不足又买粟以济”。在当时饥荒态势下,她令诸子按户造册散给钱米,使得北辛武这个村庄户逾千、口逾万的人民竟然没有一个逃亡的。她怀着一颗慈悲心肠,做了许多的善事,还有其它的,诸如修佛寺,建桥梁,可以说这些事迹数不胜数。[7]可见这个女人高超的智慧与才能以及有着大局情怀,为国助力的高尚品格,又乐善好施,把老百姓放在眼里,将独当一面的品质体现得淋漓尽致。

再如榆次武氏,丈夫死后孤身一人带领儿孙重振家业,以经商再度致富的经历,大伙称赞其为“女中豪杰”。还有太谷县著名的票号志成信,掌门人王定国的第六个老婆武氏,在他去世后放着票号不做,去投资土地。对此她解释说:“八国联军都打到家里来了,祖国遭殃,票号的命运和国家是骨肉相连的,此刻做农业保险胜过票号生意。”就是这位拥有独到眼光的女性,她“弃商从农”的生活勤俭,“独于慈善事业,竭财力不少惜,军民缺饷,捐金钏助之”。尽管马太夫人、武氏、景氏以及王武氏都没有留下全名,但她们以令男子汗颜的才能展现着女人的独特魅力,名流青史。如果说明清时期的晋商出类拔萃,那么这些晋商女人一定也是非凡了得。她们可以选择默默无闻,也可以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她们用各自的方式,为晋商这座永垂不朽的丰碑奠定了为人瞩目的基石,让晋商撑起了那片属于自己的历史天空。

三、不同模式维护贞节的晋商女性

卢苇菁在自己的书中这样描写贞女:“贞女现象是明清时期特有的社会现象,指已订婚但尚未结婚的女性,当未婚夫去世时,或为未婚夫终身守节,或自杀以殉。”在晋商中就存有大量史料记载贞女的具体情况,本小节分为五类来探讨。第一类是童养媳式守节。永济王习女,自幼童养于南社村杨联芳之子君养为妻,君养经商在外二十余年,杳无家信,公公怀疑其子己死,可怜此女,劝其改嫁,但“女执不肯,请终待且得养翁姑……年六十余被乡人称为‘王闺女’闺女。”第二类是久出无音耗式守节。蒲州王君习之女,王氏刚入门,丈夫即出外经商,“不知其音者二十余年矣”。第三类是久出死亡式守节,久出无音耗不代表死亡,在这里指出去后家里知道已经死亡的。介休县张大佩的未婚妻任氏是父母在他经商间替他娶进家门的妻子,后张客死蜀地,任氏心甘守贞,事奉姑婆。第四类是自闭式守节。寿阳县潘湘妻杜氏“持家亚肃,约束弟妇与女辈足不出闺阁,终岁间邻里罕见其面者”。第五类是自残守节。张洋订婚后行商,后死亡,未婚行氏17岁,父母可怜尚幼,想要让她改嫁,行氏“剪发削鼻以明其志”。第六类是最激进的自杀殉节。李枝开妻王氏,李出外十余年没回,遣子寻,得夫死,而子去无耗,母家欲夺其志,潜纳富室聘礼,妇于迎娶之日前自刭死。她们的守节年限从三十年到六十年划分层次不等。可以说葬送了整个青春年华。

笔者认为,产生以上六类不同形式的守节殉节方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国家层面的影响。在明王朝初,朱元璋便诏令“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间,除免本家差役”。到了清朝,进一步规定“蠕妇守节至六年以上身故,未婚贞女在夫家守节病故,女子拒辱被害及自尽者均得族表、立碑坊,并按口给银三十两”。可见明清守贞具有一定政策上的规定还有利益方面的好处,这种好处涉及家族方面的成员。其次是这些贞女的“变态”守贞,她们执意违抗父母要那么做。在这个问题上卢苇菁教授认为,第一是国家和政治危机为贞女的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第二是矛盾心态下的儒家文人利用贞女形象进行政治和道德批判;第三是贞女本身或为自己获得道德榜样所引或是女子教育使然等综合因素影响了妇女。

四、突破贞节的晋商女性

有的晋商女人不在等待中死亡,而是选择爆发。她们突破礼教,大胆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真实地面对自己的情感。据祁县温曲村记载,有个做买卖的走了七八年没有一点消息,张氏15岁就嫁给了他,谣言流传买卖人早死了。尽管家里日子还过得去,但当时才22岁的张氏自己作主坚决要改嫁,家人拦阻不住。后来,张氏嫁给了同村一个姓郭的农民。五年后,前夫回到村里,知道情由后就到郭家要人,张氏坚决不回去,买卖人也没办法,只好另娶了一门媳妇。这个例子是女主人自己作主改嫁,前夫来找铁定不回去,男人也没有办法。又如在山西民歌中唱的,走西口中的夫妻长期无法相聚,他们抑或是因为感情的空虚,或由于生活无法维持,于是出现了“为朋友”“搭伙计”这些情况的产生。而这里的“为朋友”“搭伙计”实际上就是指丈夫另有新欢了。

据郭松义《伦理与生活:清代的婚姻关系》书中的统计数据,清代在婚外性关系中的私通现象比较普遍,在民事和刑事案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由此可见,婚外情在当时是比较普遍的现象。那么她们这么做的缘由是为什么?一方面是因为商妇特殊的身份造成的,她们长期独居,不堪忍受这种生活。另一方面,这是她们突破禁忌的表现,是妇女情感体验的个性表达的和勇敢追求的魄力。

五、结语

明清晋商女性向我们展现了多幅面孔。相对于独当一面以及突破贞节的女性而言,底层社会的晋商女性面对的生活环境和遭遇所求可能不一样,一方面体现了传统和固守,一方面微妙昭示着现代女性发展的趋势。所以,明清晋商女性是立体多面的。不可否认的是,更多一部分女性是饱受摧残的。若我们分析其缘由,从中吸取经验,便可为以后每一位女性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国定晋商
浙商理念挖掘开发晋商资源
河北新发地的新生代晋商故事
荣欣堂:传承晋商饮食文化
传承晋商精神 再创时代品牌
晋商自主品牌|晋善晋美酒业
晋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