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
(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4047)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价值准则之一,为公民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提供了基本道德准则。相较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他范畴,对友善观的研究相对不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应当密切联系实际,积极丰富新时代大学生友善观培育的相关研究,进而促进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术界并没有形成对友善的统一的定义。目前,对友善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以下内容:一是人人平等、助人为乐、宽容待人、推己及人;二是相互尊重、理解宽容;三是尊师重道、诚以待友;四是帮扶互助、谦敬礼让、关爱自然。该文对友善的理解是,它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一种道德行为,是人们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进而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同时,它也是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道德准则。
友善观则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友善这一价值要求的根本看法,并成为指导人们处理人际交往的行为准则和方法。在新时代,友善观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友善的认识,也表现其对友善的根本态度和价值取向。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的价值追求,友善观对于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有着重要意义。
友善观培育强调的是通过一定的理论知识传授,引导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社会所倡导的友善观的接受、认同,将其入脑、入心,并能够指导实践活动的教育活动。大学生友善观培育则主要是指当代大学生能够在这种理论指导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育活动中,将社会所弘扬的友善观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
在新时代,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以“尊重、宽容、礼让、关爱、互助”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观教育是有成效的,能够促进大学生做到与己为善、与人为善、与物为善。然而,由于大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部分大学生友善观仍存在问题。该文主要从高校和大学生自身两方面探讨大学生友善观培育存在的问题。
2.1.1 高校友善观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部分高校逐渐重视大学生的友善观培育,然而培育过程中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播,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导致培育效果的不够理想。大学生仅仅接收了友善观的理论层面的知识,而高校并没有提供有质量的实践平台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友善观的理解,进而友善观并没有真正进入大学生头脑,进入大学生的内心。高校也开展相关旨在深化大学生对友善观认识的系列活动,如志愿者活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因其种种原因导致这些实践活动趋于形式化。
2.1.2 高校友善观培育方式单一
部分高校将友善观培育的任务仅仅限制在思政课堂,忽视对专业课以及其他公共课课程中的友善观教育,进而没有完全将课程资源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同时,友善观教育教学方式单一。部分高校友善观教育教学方式仍采用的传统的理论讲授方式,而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对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的接受程度不高,甚至有着抵触情绪,进而导致我们强调的友善观教育并没有走进大学生的内心。此外,友善观教育内容与实际的脱离。部分教师准备教学内容时,并没有深入挖掘友善教育的内涵,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对现有的教学案例进行适当调整,甚至某些教学案例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然而教师仍在使用,导致教学内容并没有契合社会现实,进而没有激发大学生对友善观教育的学习热情,甚至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
2.2.1 大学生对友善、友善观培育的不重视
友善观被大学生群体从内心认同才能激发大学生去学,并在实践生活中去践行。然而,部分大学生对友善往往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认同其对个人成长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群体中“有43.36%的人认为友善观非常重要,应在全社会大力培育,而同时也有27.51%的人认为这些无所谓,只有学习好才是最重要的”。可见,仍有部分大学生没有意识到友善观培育的重要性。
2.2.2 家庭成长阻碍大学生友善观培育意识的培育
当今,大多数大学生是家里的独生子女,独享家庭成员的所有关爱,甚至家庭成员对其事事迁就,进而让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忽视甚至漠视他人的感受。如大学校园的暴力事件、宿舍的矛盾冲突,究其原因,其实很多矛盾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然而,因为部分大学生仅仅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成长过程中与人为善培育的缺失,进而导致大学生之间的冲突,甚至导致悲剧的发生。
一是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深入挖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专业课以及其他公共课中关于友善观相关的内容,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主义友善观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契合大学生的情感好恶,即回溯中华文化对友善的理解,又结合新时代我国对友善观赋予的新内容,加深大学生对友善、友善观以及社会主义友善观的理解。同时,通过回答“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等问题,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友善意识,激发其践行友善观的动力。
二是用活教学方法。大学生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因此,加强社会主义友善观教育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坚持用灌输式方法与启发式方法结合,结合大学生身边的案例,引导大学生分析、思考“何为社会主义友善观”“友善观对于我个人成长成才有何意义”“我该如何来践行”等问题,进而在启发中让大学生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此外,针对大学生困惑较多知识点,有针对性地通过微课、慕课等新媒体方式为他们解惑,进而让大学生突破课堂的局限,随时随地学习并将相关知识真正掌握。
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社会主义友善观要真正入脑、入心,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首先要对社会主义友善观内容要掌握通透,并能够运用生动活泼的案例与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大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将社会主义友善观厚植于大学生的心灵之中,因此,高校加强对教师的综合培养,成为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高素质教师,进而能够用自己深厚的理论功底、用高尚的人格、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召学生,强化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深化对社会主义友善观的认同。
一是高校发挥校园宣传平台的作用,充分运用校园网站、校园广播、校园公众号、校园报等媒介,将社会主义友善观的相关内容具体化和形象化,并通过介绍典型先进事迹和校园榜样人物的事迹,积极宣传和弘扬友善正能量,进而增强大学生友善观的理论认识,并激活大学生践行友善观的动力。
二是高校注重友善实践活动。大学生不仅要培养社会主义友善观的意识,更要在实践中践行。高校可以开展道德大讲堂、讲座以及辩论赛等活动,将社会主义友善观融于其中,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拓宽对社会主义友善观的了解。同时,开展“我身边的榜样——友善篇”等活动,通过身边同学榜样的力量,促进同学之间共同成长,为构建友善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而努力。此外,做好社会实践活动的引领,让其真正发挥其作用。高校开展如“走进老人、走进儿童”等有质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与老人与小朋友亲密而友善的活动中,增强友善意识,做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3.1 加强对友善观的理论学习
课堂学习毕竟有限,需要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消化课堂相关内容,并积极主动地多了解与友善观相关的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而深化对其的认同。此外,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掌握新时代赋予友善观的新的内容,并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认识到什么是最大的善。当前,我们党最大的善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因此,大学生更应该努力学习,夯实理论基础,进而为实现中国梦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3.3.2 提高对友善观的践行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不仅要强化友善观的理论学习,更要提高践行能力,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进而真正实现友善的价值,实现与己为善、与人为善以及与物为善的目标。
大学生要主动走出教室、走出寝室、放下手机,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志愿服务活动以及公益活动,在活动中感受友善的力量,在活动中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和善,在活动中感受周边人、事、物的真善美,进而增强对友善的认同。同时,大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践行,了解自身对友善观认识的不足,进而激励自己更加深入去学习,进一步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为以后的实践夯实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