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伟,王川
(1.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河北唐山 063210;2.华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河北唐山 063210)
王阳明不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儒学爱好者,并且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我国儒学史上的一代宗师。“心学”就是王阳明创建出的学派,作为儒学革新的产物,它不再被束缚于程朱理学的理论框架之中,而是建立起全新的思想体系,将“知行合一、心即理”作为基本范畴,从本体论和方法论两方面对儒学做出了创新,为儒学发展打开了一篇新天地。
王阳明的人民思想,与程朱二人的思想息息相关,并深受其二人影响。起初,程颐与朱熹将四书之中的《大学》所提出的“在亲民”更改为“在新民”,王阳明不以为然,他认为《大学》所提的“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便是“亲民”。我国著名思想家孔圣人曾说:“修己以安百姓”,便是提升自己的修养让百姓过上安乐的生活,“安百姓”即是“亲民”。
王阳明所提出的“亲民”,其内涵并不是单一的,需要从多层面展开分析。第一个层面是指要爱护人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是指要像君子对待贤人与亲人一样地去爱护人民,另有“如保赤子”一词,它是说要像父母对待出生不久的婴儿一般爱护人民。二是顺应民意,“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将人民的喜好与厌恶当作自己的好恶,这才是百姓的父母官应该做的事。是否能够顺应民意是能否充当“民之父母”的标准。三是安民富民,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对于“修己以安百姓”的理解大多都不谋而合,在王阳明看来,孔子所说的“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指“亲民”之举。对于天下人来说,“安百姓”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国家安稳,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在《传习录》一文中,王阳明在第一段就以《大学》之道三纲领对其“亲民”思想进行了描述与表达。此外,在其他文章中也多次提到其“亲民”思想的主张:“仁”才是“亲民”思想中的核心道德。
儒家的人文精神在王阳明的“人民”思想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价值。在王阳明的“人民”思想中,以德为政是其论点的中心,他提倡的为政之道就是明德,就是亲民,就是止于行善。从其根本精神来看,推行德治主要包括三大方面的内容,第一,执政之人应明明德,修行自身,使自身道德修养达到一定境界,只有这样才能做好人民的榜样;第二,执政之人要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内容。在王阳明所提到的“人民”思想中有许多语句蕴含着大道理,如“以明德为体,亲民为用”等,与我们目前的立德树人教育是有直接联系的;第三,执政之人务必要以民心为重,古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真正为人民做主,守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继续推行德政。
尽管王阳明生活的时代和我们有很大不同,而且在他生活的时代其思想没有实现社会推广,但是在机缘巧合下,王阳明的“人民”思想传到日本,在推动日本现代化发展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牟宗三先生还对此事表达过自己的看法:“国与国之间的学术交流并不是原原本本的照搬照抄,总是在融合本国文化后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所以,王阳明的“人民”思想具备着丰富的研究价值,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王阳明的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应该仅仅是被陈列在博物馆里。经过现代人的进一步诠释,其价值被重新估量,希望其精神得以发扬光大。在如今这个社会,类似“被绯闻、被贫困”等被动因素盛行,将人们那种身不由己、迫于无奈的感觉表达得十分逼真。然而这种“被”现象并不是从21世纪开始的,王阳明生活的那个时代就已经存在了,距今少说也有四五百年来吧。王阳明在殿前直言相谏却遭到贬庶,到了贵州龙场;在平定叛乱后却又被奸佞诋毁陷害;甚至辞官归乡后朝廷也没有还他安宁,还是把他召回了;王阳明因病请辞却没有受到理睬,最终耽误了治疗时间而客死他乡。面对如此悲惨的命运王阳明却依然没有妥协,而是一直坚守着自己的本心,一直在与外力作斗争,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的外在因素,才使得王阳明的思想如此深沉。在王阳明的道德理想主义中,道德的主导性才是人类行为的重中之重,他主张人生意义的最高层次应该是德行圆满,人只有理想之火不灭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守护自己的尊严。
王阳明的“人民”思想在启发人生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他眼中,人是一种不断向前、不断超越的生命体。只有在与世界起到交互作用才能真正证明一个人存在的价值。人与世界并不是毫无联系的,相反,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千丝万缕的。无论是从知识的层面来看还是从价值的角度来讲,人与世界都是一个共同体。人在诠释这个世界的同时也在证明着自己,世界的展开也需要人来支配。世界并不是理性的,它是由无数精神活动堆积而成,证明万物的存在性,自然也包括人。这些与现象学颇为相似,然而如果将人视为理性的存在,那么类似恐惧、孤独等个人情感就很容易将一个人推入万丈深渊,为人的一生奠定悲观的基调。从这点来看,王明阳就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他体会到的,是“仁”,是人用积极的力量将“乐”表现出来。在“乐”的本体之上衍生出的另一种精神要素,便是“良知”。它具备刚健有力的基调,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乐安天命。人纵有七情六欲,七情之处便是良知的战场所在,超出七情之外的也在良知的照彻下无所遁形。因此,王阳明对于程颐、朱熹之论并不推崇,他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良知所在。
王阳明的“人民”思想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思想体系中都得以体现。其“人民”思想对后朝后代的思想派别以及我国目前的价值观念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尽管“知行合一”这一思想的提出年代距离我们十分的遥远,但是并不能否认其具备丰富的现代价值,它对于目前正在发展的中国存在极高的研究意义。
王阳明“人民”思想的形成除了是其严谨思考的方式使然,同时也不能排除其在朝堂之上的卓越成就。王阳明“人民思想”具有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及社会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以新的高度强调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王阳明的“人民思想”对于在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很高的借鉴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