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建华
(广东白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 510450)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指出:“在5 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其中,革命文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兴起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形成于血与火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以及培育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革命文化”一词最早由毛泽东提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2]当前,在学界已形成革命文化内涵的共识,即“革命文化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实践中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明和制度文化的有机统一体,丰富、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3]。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到延安精神和抗战精神,再到西柏坡精神等,它们共同凝聚成革命文化的精神特质,不仅是激励中国人民革命前行的不竭动力,也是激励新时代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支撑。
在新时代大学生群体开展革命文化教育,关系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等重大问题。将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有直接的内在价值关联。第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加强革命文化教育能强化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了解和领悟爱国主义情怀,自觉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对于塑造大学生优秀品格、坚定信念等方面具有直接的内在价值关联。第二,有利于大学生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益尖锐复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4]。将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有助于大学生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袭、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生成抵御“和平演变”“颜色革命”和“历史虚无主义”等图谋的自觉性。第三,有利于加强党建工作和维护党的执政安全。以革命文化推进党建工作和执政安全具有鲜明的逻辑理路,是奠定全面从严治党的价值意蕴的逻辑起点。让大学生了解革命文化、革命精神可以促进他们对党的拥护及维护党的执政安全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当前高校革命文化的思政教育价值实现面临的现实困境,一方面是高校作为施教主体思政教育力度缺失,另一方面是大学生作为受教客体自身革命文化素养的缺失。
革命文化之所以具有持久生命力,是源于其与当代精神追求的契合,但是当前高校革命文化的思政教育价值认识不够充分,没有形成全方位革命文化思政教育的校园环境。
首先,高校思政课堂中革命文化教育力度的不足。革命文化目前主要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课堂教学,但由于课时的限制以及学生对思政课程的排斥心理,致使革命文化的思政教育价值未能得到有效实现。
其次,高校党建培养学生党员革命精神教育仍不全面。当前,西方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输出及历史虚无主义伴随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思潮逐渐在中国蔓延,尤其是一些否定歪曲社会主义和党的领袖的社会思潮对学生党员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产生动摇,造成一些学生党员出现“信仰危机、理想真空”等思想问题,甚至有部分学生党员崇尚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和官僚主义,缺乏艰苦奋斗和积极奉献的意识。
最后,高校校园营造革命文化教育氛围不浓厚。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伴随招生规模的扩大,校园规模也逐渐扩张,校园建筑和园艺设计日益美化,但却忽略了与之匹配的校园革命文化的建设,导致革命文化在高校中难以沁入人心,过渡的校园娱乐活动甚至产生了解构课堂革命文化教育的效果。
新时代大学生缺乏对革命文化的了解和体验,导致其革命文化的意识淡薄,主要是由于其所处的年代、生活条件及其思想状况所造成的。
首先,现在大学生多为“95后”,与革命文化形成的年代相隔较远,他们了解革命文化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教师讲述、书籍和影像资料等间接习得,加之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上的蔓延,利用博客、论坛、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传播有关革命英雄、民族领袖的恶搞视频、段子,造成大学生群体对革命文化产生理解偏差,有的甚至是误解。
其次,大学生成长于较为优越的环境中,使其对革命先烈们所经历的物质匮乏难以感同身受,在价值和文化多元化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思想和思维较为独立和灵活,但也容易受到非主流价值观和文化的影响,当前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积极推行 “和平演变、颜色革命”,导致大学生在接受了西方思潮和价值观的影响之后反而对革命文化产生排斥心理,在价值观认同上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最后,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是家中主要被呵护对象,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相对缺乏集体精神和奉献精神,对革命精神也难以产生共鸣和深入理解。这些都是导致当前大学生革命文化意识淡薄的原因。因此,须加强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增强其革命文化的认同感。
解决革命文化的思政教育价值实现的现实困境,需要构建革命文化氛围融洽的高校思政教育空间。高校实体空间和网络虚拟空间构成了大学日常学习生活的空间,将革命文化融入这两个空间中对实现革命文化的思政教育价值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革命文化教育的校园实体空间即指高校中可接触的多维存在物,如校园、课堂、宣传栏、图书馆和革命文化类教科书等以及相应的专业人员。构建全方位革命文化育人的思政校园实体空间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第一,将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堂教学。高校课堂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针对过去分散化的缺点,对思政系列课程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结合每门课程的特点开展革命文化专题教学。革命文化教育不仅要融入思政课堂,还要融入各学科课堂中以形成系统化的革命文化教育系统,将革命故事融入教学内容中、配合情境教学寓教于情,可采用教师讲述、多媒体展示或学生组织重现历史类节目的方式来呈现于课堂,也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寻访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革命足迹、感悟革命精神,通过实践和情感的结合使其自觉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
第二,将革命文化融入学生党组织建设。学生党员是经过党组织的培养和考验的同学,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党史基础,可成立革命文化教育小组带领学生党员定期开展学习革命文化、领悟革命精神活动,包括革命文化理论知识学习和开展革命文化实践学习活动,双管齐下将革命文化内化于思想、外化于行为,逐渐形成坚定的革命精神信仰,让学生党员成为大学生群体的革命文化模范先锋。
第三,将革命文化融入校园活动。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生活方式、生活阅历、生活旨趣等都呈现新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借助有特定意义的节日、纪念日开展革命文化的教育活动,结合校园文化艺术节打造高品质的革命文化类艺术节目,以及创办有革命文化特色的期刊。此外,还可将能体现革命精神的书画、名言警句、塑像等革命文化元素融入到校园环境中,营造全方位革命文化育人的校园实体空间。
革命文化思政教育的网络虚拟空间即指以革命文化为主题、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的网络虚拟空间。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小型智能终端的普及,让网络虚拟空间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必不可少的第二空间。对此,高校革命文化教育应与时俱进构建革命文化思政教育网络虚拟空间。
第一,为学生打造信息化网络互动课堂。既可以在实体课堂中通过网络采用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方式以增加大学生对革命文化了解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也可以创建校园网革命文化课堂平台给予其学习时间、地点的自由性。
第二,搭建学生学习革命文化的自媒体平台。伴随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使用日益频繁,马克思主义学院可借助这些自媒体软件平台打造革命文化的网络体系,即时传播革命文化以增强革命文化的感染力与渗透力。
第三,丰富校园网络平台革命文化资源。结合大学生特点对革命文化资源进行选择和开发,从革命文化教育资源的价值标准、基本原则、内容要求等方面进行科学选择,如可将经典革命文化书籍、能体现革命精神的电影放到校园网络平台供学生学习,实现革命文化中的精神内核切实转化为大学生的精神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