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有效途径探究

2019-12-26 02:36沈轶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大学英语思政大学

沈轶

(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宁波 315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教育部日前刚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也再一次强调了课程思政融入本教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以下四方面的要求:即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德才兼修、提升思政工作质量以及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由此可见,课程思政不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引领着现在以及将来中国的本科教育发展方向,使得本科教育能切切实实培养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高质量人才。

随着“课程思政”的兴起,思想政治教育已不再是思想政治课的专属,而是应该融入更多的课程中去。很多专家学者也开始着手研究如何将“课程思政”在一些非思政课程的专业课程中更好地体现出来,这也是“课程思政”有效地融入高等教育的难点所在。该文将从“课程思政”和《大学英语》课程各自的内涵和特点出发,分析“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难点所在,并且探究有效的途径,使得《大学英语》课程更具有“思政”特色。

1 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特定的课程,也不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思政课,而是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思维模式。其基本含义是“大学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承载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2]。这就意味着教师应该发挥专业课的德育功能,把“课程思政”作为课程教学目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有意识地将其融入教学过程,与专业知识的传授有机结合起来,不能生硬说教,而是要“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品行。

高等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目标是立德树人,这也是检验高校工作的根本标准。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培养良好的品德,形成优秀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就要求高等教育把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融入各类课程的实际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升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激励他们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和民族复兴而不断努力奋斗。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在高等教育实现立德树人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通识课程,是很多高校都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必修课,与其他一些公共基础课相比,《大学英语》课程学分不比一些专业课少,并且几乎覆盖所有专业的学生,学生涉及面广,授课时间跨度长,尤其是大一和大二时期,这也是学生价值观形成或转变的关键时期。因为不少大学生还会参加英语等级考试,英语学习也占据了他们大学学习的很大一部分时间,英语教师也是学生接触较多的老师之一,伴随学生的时间也较长。因此,学分多、专业广、授课学期长、学生与教师接触时间多等几个因素决定了大学英语课堂是除思政课外,进行思政教育的有效场所,为实现“课程思政”提供了可能性。

此外,作为一门语言类课程,学生在学习语言技能的同时肯定会接触到外国文化,《大学英语》课程还起着文化传播的功能。学生很容易被新颖的异国文明和文化所吸引,可能出现盲目推崇异国文化,摈弃中华优秀文化和价值观的现象。因此,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也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使学生牢记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的碰撞过程中,学生可以形成开放性和批判性思维,不仅能更容易地接纳新事物和新想法,同时也能辩证地看待外国文化和价值观。带有“课程思政”的《大学英语》课程能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优秀文化素养的双语人才,使他们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3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有效途径

作为一门语言类课程,《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讲授英语语言知识,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也涉及文化方面的内容,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如何在基于《大学英语》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有效地进行课程思政也是很多高校英语教师及教育学者们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问题。该文将从教学三要素,即教师、教材以及教学方法三方面探究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的有效途径。

3.1 教师——课程思政的践行者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教学过程的组织者,为了使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过程,大学英语教师必然成了课程思政的主动实施者,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思政教育。

首先,大学英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认识到思政教育贯穿高校教育全过程的重要性,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理念,转变思政教育仅仅属于思政教师或者辅导员的职责这一片面想法,思想上主动意识到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其次,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牢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紧跟时代步伐,提升自身的政治人文素养。扎实的政治理论知识能使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更加得心应手,但除了“言传”,更要“身教”,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优秀人格,如为人师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都能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在教授英语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质。

3.2 教材——课程思政的内容源泉

导致《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功能弱化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教材。纵观目前《大学英语》的各类教材版本,文章题材较为广泛,主要涉及大学生生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容。为了使学生学习地道英文,这些文章多为英语母语者所写或取材于英美主要媒体杂志,里面谈论的人和事几乎不涉及中国国情,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也很少出现在大学英语课本上。教材内容选取忽略中国国情和文化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传播,也使得思政教育在英语课堂中较难开展,更不利于培育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弱化了他们的“中国梦”。

因此,为了使课程思政更好融入英语教学,《大学英语》课程教材编者们应该改革教材内容,优化教材结构,改变英美文化“独霸”的局面,增加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容篇章,如民族英雄、传统节日、文学名著等,也可以加入反映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热点词汇,如“中国梦”“一带一路”“四个自信”等。《大学英语》教材不再是单向的英美文化输入,大学英语教学也不是片面培养大学生的“单向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应该培育他们优秀中国文化的输出能力,增加他们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3]。

3.3 教学方法——课程思政的手段依托

课堂是开展思政教育的主要场所,大学英语教师除了强化思政教育意识,更应该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寻找语言文化教学和思政教育的契合点,使《大学英语》课程更好的体现其德育功能,实现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入。首先,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仔细研读教材,在明确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中可以进行思政教育的关键点和内容素材,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将思政教育与英语语言教学有机结合,不是将英语课变成用英语讲授的思政课,避免出现强行灌输的现象,防止学生对思政教育抵触情绪的出现。

郝红梅在其 《对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实现路径分析》中提出了一些创新“寓”教的方法,如“专题嵌入式”和“画龙点睛式”[4]。这两种方法对大学英语教师开展思政教育有着有很好的启迪和借鉴作用。以《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第三版)第一册第二单元为例,该单元主题是亲子关系。教师可以专题嵌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论,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对比中西方国家亲子关系的不同特征,分析其背后的文化根源。专题嵌入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教育他们对于西方文化思想不能全盘拒绝也不能盲目跟从,对于中华民族深厚悠远的文化要继承和传播,但也要与时俱进,毅然摒弃糟粕。

“画龙点睛式”是一种对于英语课堂来说更灵活、更容易操作的思政教育方式。不用特别将某个思政理论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教师在讲授完某个知识点后随即将思政教育内容加上,画龙点睛式地从思政角度再一次对知识点进行解释和补充,使学生产生新鲜感,更容易使他们接受并引发他们思考,从而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还是以前文提到的第二单元为例,笔者在讲授第二单元时刚巧碰到重阳节,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时,跟学生分享了习总书记时常陪母亲散步的故事,借此强调习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话精神,教育学生学习、继承和发扬中华孝道文化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多与父母交流,与他们建立良好关系。这样画龙点睛式的思政教育比死板的讲授思政理论更有趣味性也更有成效。

4 结语

作为一门讲授语言知识和文化的通识课程,《大学英语》课程也体现着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德育功能,承担着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课程思政的融入是大学英语改革的必然趋势和方向,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从提高课程思政意识和自身政治素养出发,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使课程思政理念更好地融入英语教学,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更优秀的人才。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思政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