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人本观念对大学生价值引领作用

2019-12-26 02:36段雨吟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庆400047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人本爱国主义马克思

段雨吟(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庆 40004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在新形势下新挑战下,探索新方式,研究新方法。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前言阵地,发挥着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将马克思主义灌输到大学生理想信念中去,高等学校应坚持马克思的人本观念,倡导“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1 高校意识形态的研究背景

“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肩负着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任务。人本观念是马克思主义“总体的人”理论,解释了对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的高度关注。对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就是完善“总体的人”的过程,通过加强大学生的精神的“钙”的塑造和培养,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人本观念在高校意识形态中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创新作用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

2 马克思的人本观念

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到最高职业理想是为人类解放事业和人类自身的完美而奋斗。在其他大量著作中,马克思长期关注着对现实的人的关注、同情和理解,甚至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念主要体现在“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以人为本和对人类解放的关注,以及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关注。大学生的思想会因新时代新媒体等信息发达,带来意识形态管理的挑战。处理好以人为本与价值引领是当前高校应棘手解决的一项重要问题。

2.1 马克思的人本观念体现了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活生生的人创造出来,自从有了人类的文字记载以来,社会中的人都生活在各种制度的枷锁中,无自由而言,奴隶社会的奴隶、封建社会的农民、资本主义的工人都是受着被奴役的命运。马克思通过理清社会历史的进程发展规律,从而认识到个体的人和总体的人之间的关系,关注到人的自身的发展。只有每个人发展了才能实现全人类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反映了马克思对人的终极关怀。

2.2 马克思的人本观念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对人类解放的关注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著作中,谈道:“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社会这个群体中相互依存的关系的存在,通过社会生产劳动满足自身的所需,并在社会生产中结成生产关系,即人的社会属性。马克思研究从工人阶级的现状出发,看到社会发展的规律,关注人类的解放。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中提到要实现人类的解放,需制定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通过变革生产关系,改变生产中的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的关系,消灭私有制,才能实现从社会主义制度向共产主义制度的过渡过程,这同时也是党的十九大要实现的宏伟蓝图。

2.3 马克思的人本观念提到全人类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认识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这是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的,社会制度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才能让人从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目标,人才能最终成为自己的主人,才能消灭人的动物属性,防止被物质异化,成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实现人的本质。追溯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治国理论中,将人本观念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旨在以人为本,强调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通过制度来规范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将人本观念贯穿于高校意识形态的教育过程中。是应对高校意识形态出现的新挑战,帮助大学生在高校中形成正确的“三观”,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主流意识教育等,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生成科学合理路径,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3 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如何发挥人本观念对大学生价值引领的作用

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摇篮,是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阵地。坚持马克思的人本观念,通过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等方式来,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以此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前进。

3.1 积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渠道,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很重要,一方面应增强自身本领,提升自身的政治修养和理论功底,关注政治理论和社会舆论动态,采取新媒体教学手段,让思想政治课入脑入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日常管理教育。要守住主阵地,应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通过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管理服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主力军为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辅导员队伍和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他们分别承担着课堂教学、意识形态教育和管理的力量。“应培养高校意识形态队伍的政治意识和阵地意识”。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应牢固树立政治意识,确立阵地意识,利用高校课堂、校园文化、网络、校内宣传和群团阵地的作用,加强制度建设,创建新媒体中心,通过学院、学校和部门实现三级管理体系,对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通信方式提供服务、咨询和辅导工作,加强校园信息资源共享和联动协作,实现宣传与教育合力。

3.2 做好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途径之一,体现着其重要地位。与此同时。爱国主义也是属于历史范畴,无论是从无产阶级革命领袖,还是伟大的历史人物,都是看重国家利益和民族的长远利益,是关系整个民族生死存亡的重要思想。列宁的爱国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孙中山的爱国主义是唤醒民族革命,周恩来的爱国主义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邓小平的爱国主义是为了改革开放改变中国经济的落后局面。作为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应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血脉,在革命传统中形成正确的“三观”,将优良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传承下去,也是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的扣子做好准备。新时期的大学生具有思想敏锐、个性张扬、注重自我感受等鲜明的时代特点面对,当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中西方思潮的碰撞,对大学生来说,产生了对于价值观念,人生方向和世界认识的矛盾冲突。在大学生群体中,将爱国主义潜移默化地转化为社会意识、道德情操、政治原则。因此,应发挥大学生的思想共鸣,培育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文化中去寻找自己的根基,懂得在优秀文化中欣赏和尊重,增强民族自信心,将民族文化有效弘扬,最终实现大学生意识形态中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3.3 加强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我国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所面临的严峻挑战。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主要表现在利用历史和现实中的个别事件,防止以偏概全。高校大学生是社会存在感最强的群体,关注社会热点,表达自身的观点,但缺乏坚定的政治立场,容易受国外思潮的影响。面对当今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道:“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提出“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从思想意识方面来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发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念,教育大学生扣好人生的扣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4 结语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在新时期呈现出新挑战,如何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念,通过课堂教育主渠道,日常教育管理的主阵地两个方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三权”,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扎实,真正让大学生与马克思的人本观念思想有效融合。大学生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如同社会发展进程一样,都需要经历从社会主义制度向共产主义制度过渡的漫长过程。高等学校要贴近学生,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发挥人本观念在高校意识形态中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积极作用,真正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完成高校立德树人的中心任务,实现党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猜你喜欢
人本爱国主义马克思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人本计算
浅议学校管理的方法与策略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八戒审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