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侃
(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成人教育中心校,江苏苏州 215234)
江村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开展社会调查而为开弦弓所取得学术名字,江村在现代社会学中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的开弦弓,而是代表中国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典型,是具有民族标志的文化特性。“江村文化” 包含着富有哲理的人文精神以及教育气息,是在优秀的历史发展中长久积淀传承下来的具有江村特色的民俗文化、风土人情以及自然景观。社区教育是利用特有资源以提高社区成员素质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具有地域性,因此实现江村文化与社区教育的融合是构建现代社区教育模式的必然要求。
江村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为了社会调查而为开弦弓所取得学术名字。开弦弓村,因流经小村那条小清河犹如一张拉满的弓弦而得名。江村,是费孝通先生为开弦弓村所取的学术名称,为江南农村的一个缩影,自古便有“鱼米之乡”“蚕桑之地”的美称。宋代词人杨万里“望中不著一山遮,四顾平田接水涯,柳树行中分港汊,竹林多处近人家” 和唐朝诗人陆龟蒙的“处处倚蚕箔,家家下渔筌”也是对江南水乡开弦弓村的真实写照。在开弦弓村地区出土的加沙陶(马家浜文化晚期)、黑皮陶贯耳壶(良渚文化晚期)和新石器时代的三足陶鬲,骨质鱼标、石斧等一批文物,说明开弦弓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开弦弓村是费孝通先生学术生涯的起点,他一生都在关心和研究江村的发展。江村文化是开弦弓经历千百年历史发展而逐渐积淀下来的富有优秀文化气息的具有正能量的文化。江村文化是展现江村人生活方式、传播生活信念的重要载体。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江村文化出现缺失和断层。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对本土文化传承意识不足,造成了本土文化教育的缺失和断层,一些本土文化并不为人所知或渐渐被人遗忘。七都当地的居民群众对由来已久的江村文化的继承和了解主要集中于中老年人群;广大青少年及“新七都人”对江村文化的认知度、认同感不高,缺乏七都文化自信。
社区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社区教育具备全程、全面、全员和具有地域性、整合性、教育手段多样性等特点,能形成一个集各种资源因素的教育服务综合体,面向居民群众,易向基层人群推广。尤其是在本土文化传承中,社区教育的实用价值更值得关注——社区教育能在本土文化传承中承担重要的角色,是本土文化传承的独特载体和实现途径。社区教育能协调社区内外的资源,以灵活多样的内容形式使之成为本土文化传承的大舞台。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以江村文化的传承为社区教育能够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
社区教育属于系统工程,将江村文化融入社区教育体系中需要健全顶层规划设计,构建完善的文化传承保障机制:首先强化顶层设计,为推动江村文化与社区教育提供制度支持。江村文化融入社区教育体系中必须要制定出科学的发展规划,引导社会各方面参与到其中。因此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必须要加强顶层规划设计,制定江村文化传播制度,明确各学校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以此形成科学的江村文化传承活动体系。例如,基于在江村文化与社区教育融入过程中所存在的文化传承不系统的问题,相关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以此规范江村文化与社区教育的融合发展。其次积极探索保障机制,加强对社区教育的支持力度。江村文化分散于不同的载体,是农耕文化的样本,所以推动江村文化融入社区教育中关键还是要建立完善的资金保障体系,加强对社区教育的资金投入。财政部门要加大对社区教育场所的建设,完善江村文化传播配套设施等等。例如,基于江村文化与社区教育的融合,需要构建标准化的教学场所,为社区居民提供继续接受教育的场地。
江村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形式,实现江村文化与社区教育的融合关键是要积极开发富有江村文化特色的课程,以此丰富传承资源:首先在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积极抓住江村文化的品牌优势,利用费孝通教授的名人效应,在“地方特色”上下足功夫。江村文化在当地具有很强的群众基础,尤其是具有江村特点的文化活动更是当期的特色,因此在社区教育中,应该大力推进具有江村文化特点的课程,根据社区群众的需求开发相应的课程。例如,社区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居民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就业工作能力等等。富民是江村文化的重要内容,所以可以结合社区居民对创业等方面的需求,为社区居民提供职业培训的教材,以此吸引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其次要结合江村文化传承的要求,进一步深挖江村文化内涵,保护江村文化。根据调查江村文化面临断层的危机,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江村文化的认识不全面,甚至部分青年人不屑江村文化,导致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面临断层的危险,因此相关部门要及时收集各种资料,通过编制成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江村文化。例如,该校组编的《太湖渔歌》《江村史话》等读本有效地传播了江村文化的内涵。
实现江村文化与社区教育的融合,必须要积极打造浓厚的江村文化传承氛围,加强江村文化的产学研基地建设:首先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江村文化传承氛围。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江村文化面临濒危的现象,社区教育是弘扬江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尤其是社区教育本身具有弘扬区域文化的优势,因此针对社区教育的特点,必须要积极构建浓厚的江村文化氛围,将江村文化的精髓融入社区教育中,引导社区居民形成浓厚的保护传承江村文化的意识。例如,通过大力开展江村文化图画展,进一步提高七都村(居)民对江村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丰富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七都的人文素质,增强对七都的热爱,促进社会和谐。其次要大力建设产学研基地,增强江村文化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性。例如,针对江村文化的特点,七都镇社区教育中心也与开弦弓村联合编写了《江村历史文化变迁》,其为社区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产学研活动方式。同时还要借助媒体力量,加强对江村文化的宣传,通过“江村文化大讲坛”“江村文化演讲团”“江村课程微视频”等宣传、演讲活动,使人们了解江村文化的起源、发展、现状,让江村文化深入人心。另外还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通过参加活动激发社区居民对江村文化的认同,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以“太湖渔歌”为例,“太湖渔歌”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其主要分布在吴江区七都镇庙港一带,是江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科技的进步,“太湖渔歌”面临断层的危险,因此我们要大力开展“太湖渔歌”传唱活动,通过开展多彩的文体活动让人们重新认识“太湖渔歌”的文化内涵,感知江村文化的渊源。当然为了吸引年轻人的关注,政府部门也要多组织相关的文体活动,例如,可以举办关于“太湖渔歌”的创新大赛,鼓励年轻人在传承太湖渔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新作品。
推动江村文化与社区教育的融合必须要依赖于高素质的社区教育队伍,打造一支高标准的志愿者服务队伍:首先要加大对社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培训,提升他们应用江村文化的能力。推动江村文化与社区教育的融合发展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引导,因此针对社区教育工作新形势的要求,教育部门要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例如,作为社区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对江村文化有清晰的认识,并且结合社区教育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贯穿江村文化。其次加大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继续开展七都社区教育“志愿者论坛”,该论坛以社区居民、老年人、青少年为主要对象,以健康体育、生活技能、陶冶情操为主要教育内容。最后社区教育部门也要加大对民间老艺人的保护,聘请民间老艺人到社区教育部门担任文化传承教师,通过民间老艺人的言传身教激发人们保护江村文化的动力,传承江村文化。
社区教育评价应构建完善的管理考核机制,制定清晰的工作任务与细则作为考核内容,同时,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评价,通过群众的满意度、认可度及日常工作完成度作为考核最终结果。第一,将地域文化与社区教育是否融合作为社区教育的考核主要内容,鼓励社区特色化发展。第二,通过考核社区教育质量,评价社区教育是否符合地域文化发展及人的需要。第三,通过社区居民的反馈,认识社区教育现有的不足,并且进一步了解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开展符合群众需求的社区教育。
总之,江村文化是吴江地区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江村文化是新时代赋予吴江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社区教育是推动社区居民身心素质发展、提升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方式。江村文化与社区教育的融合不仅是传承保护江村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吴江人口素质的必然举措。因此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们必须要加强社区教育与江村文化的融合,以此推动社区教育资源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