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与本科分段合作培养中本科阶段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及执行现状

2019-12-25 07:00王小云张日桃
文教资料 2019年29期
关键词:中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王小云 张日桃

摘    要: 当前中高职与本科分段合作培养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分段合作培养中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一环,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成效。但当前特别是本科阶段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执行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在剖析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为本科阶段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执行提供经验和思路。

关键词: 中高职    本科    人才培养方案

中高职与本科分段合作培养模式已经全面推广,如何才能达到“1+1>2”的效果?还有一些方面需要细细打磨。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在中高职与本科分段合作培养中,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执行尤为关键。

一、分段合作培养中人才培养方案执行现状

1.中高职阶段培养目标与本科阶段培养目标的定位链接不明确。

人才培养目标是在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教育性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科学确定培养什么类型、什么层次、什么规格和具有什么特色优势的人才问题[1]。作用在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按照既定的目标定位,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执行、教学方式和手段的运用及实践环节的操作方式时刻进行对比,并对过程实施评估式反馈,从而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但从实践操作层面看,中高职阶段的培养目标重点在于能力培养,目标是培养出一毕业就能直接上岗的技能型人才,而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是按统招学生的标准制定,虽然强调能力培养,但相对而言厚理论。如某本科院校车辆工程(3+4)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车辆工程基础知识与专业应用能力,能在汽车技术服务、营销服务、汽车保险服务及检测与维修等领域工作,目标宽泛,没有任何针对性,没有体现中职与本科分段合作培养的特点,二者在目标衔接上不明确或者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合作仅仅体现在形式上,急需培养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却无从谈起。

2.通识课程课程衔没有体现出针对性。

课程主要由通识类课程和专业课程组成,在通识课程中,公共基础课占很大比例。如中职与本科合作的“3+4”,中职和本科阶段都会开设诸如英语、数学、物理等公共基础课程,中职阶段开设的此类课程同普通高中相比,相对简单,毕竟学生的基础不同。但是本科阶段的此类课程基本和普通高中相衔接,一些高校开设此类课程时,并未考虑中职学生的水平,从而出现中职进入本科阶段学习的学生挂科率高于统招学生。高职与本科合作的“3+2”和“5+2”公共基础课,进入本科阶段后毕竟只有两年,一般只开设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英语、数学、物理类等不开设,但是按本科阶段学位授予要求,都有英语四级、计算机等级要求等。在专业课程模块,中高职教学内容偏重企业、行业技术及发展现状,职业化内容凸显,本科阶段教学内容明显滞后于职业教育发展。

3.专业课程设置上没有体现能力弱、重复设置等问题突出。

专业课程主要有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及选修等模块构成,“3+4”“3+2”和“5+2”的学生多数在中高职阶段所学专业与本科阶段相同,因此,在专业课程开设上一些课程相似度较高。进入本科阶段以后,多数合作高校考虑到统招及教师工作量等,专业课程设置一般按统招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并没有真正体现中高职与本科分段合作培养的人才特点及现代职教体系的发展规律,对课程设置的有序性、整体性及关联性等没有整体构建的理念,仍各自为战。所谓的准确分析中职与本科、高职与本科合作学生的知识、能力特点及理解能力等对教学内容等进行调整,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出职业的延续性、能力培养的偏重等则犹如纸上谈兵。

4.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的职业性不够鲜明。

不论是中职与本科院校合作推行的“3+4”模式,还是高职与本科院校合作推行的“3+2”“5+2”等模式,在中职和高职阶段,理论知识要求相对较低,重在边学边用,目标是一毕业就上手,重实践能力培养,明显具备职业性特点。分段合作学生进入本科阶段后,一些本科院校并没有针对此类学生的特点,制定符合其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方案的内容沿袭统招,课程理论深度并没有根据学生特点降低,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没有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实践应用能力训练的安排等。在毕业要求方面对大学英语及计算机等级要求等都一样,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原先学生的职业性路线,毕竟分段合作学生培养的初衷是职业教育,而不是学术教育,而衔接中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没有真正体现出职业性,反而回到以往教学的老路。

二、分段合作培养本科阶段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应坚持的原则

1.培养目标明确化原则。

关于中高职与本科贯通衔接教育,不论是中职本科还是高职本科教育都应该是培养基于本科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既不同于统招性的四年制本科,又不同于中职、高职层次的教育形式,培养目标明确,即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兼具工程教育和技术教育并侧重技术教育的本科層次教育[2]。因此本科阶段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培养目标,要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行业和企业技术发展要求等综合考虑进去,及时了解中高职阶段生源特点及岗位群需求等,做到有的放矢。如此,转段后确保通过本科阶段学习职业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提升,保证分段合作培养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2.区别对待原则。

分段合作培养的学生,在中职或高职阶段对通识课程如数学、英语、理化课程等要求相对较低,专业课程的学习相对更偏重实践,理论学习相对较浅薄。而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的一个明显特点是理论知识相对丰富,实践动手能力相比于中职或高职学生相对不足。在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化的前提下,本科阶段人才培养方案一定要区别于以往的本科学生人才培养方案,要结合中职或高职学生特点及行业协会专家意见,根据分段合作培养目标提出中职或高职和本科不同阶段的毕业要求,联合中高职院校及行业协会一起制定出符合分段合作培养学生特点的本科阶段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培养方案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

3.职业持续性原则。

以就业为导向,是中高职教育本身的重要立足点。如果中高职院校不能保持“職业”特色,那么在当前国内教育环境下连生存都是问题。中高职和本科分段合作培养,重点是关注职业教育的特色如何延续,而不是将学历的衔接看作合作培养的关键点,否则便是本末倒置。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积极调研企业及行业发展,在设置课程时将本专业领域的新标准、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等融入课程之中,使教学对接企业生产技术,保证学生学到的职业知识前沿化[3]。要根据相关行业的市场需求、发展趋势、技术要求、岗位设置和人才需求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体现出明显的职业针对性和实践可操作性。

4.课程延续性、系统性原则。

中高职阶段课程体系与本科阶段课程体系及难易程度如前面所述存在明显不同,中高职阶段重实践,实践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一半以上。本科阶段课程形式相对多样,主要有通识必修、专业课程(必修和选修)及通识选修等,理论学时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实践环节课程学时。如此,既要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又要保持分段合作培养学生的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类型特征,任务艰巨。因此,制订本科阶段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在综合考虑中职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定位及所学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理解能力、课程内容难易等,合理设置本科阶段人才培养方案内容,在体现能力极弱的基础上保证课程的延续性和系统性。在设计课程体系、开发课程标准时,要遵循人才系统培养规律、职业成长的发展规律,充分运用系统本身的整体性、有序性和关联性,以系统的思维和方法确定课程体系,从而确保中高职与本科衔接框架下学生培养和发展的教育要求,实现培养目标[4]。

三、分段合作培养本科阶段人才培养方案执行的实效性对策

1.提高认识,合理布局。

在构建中高职与本科衔接教育时职业教育层次高移,以满足中高职学生职业教育和学历高层次追求的需求,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的“要形成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总体要求。作为本科阶段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执行方,上至分管校领导,下至专业学院院长、教学院长及专业负责人等要提高认识,将思想统一到行动上,积极探索,规范中高职与本科衔接的专业模式,重视分段合作培养的职业人培养模式特点,积极与用人单位、原对接学校等沟通,重视贯通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并将其与统招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区别对待。

2.课程衔接需具备针对性。

由于培养理念、目标等不同,中高职与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侧重点不同:中高职学校重实践操作,偏重专业技能的培养;本科院校则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5]。作为分段合作培养的本科院校,绝对不能无视中高职学生的特点,沿用统招学生的课程设置。中高职阶段理论知识明显偏弱,为弥补不足,在本科阶段设置课程时,要在课程内容对接的连续性、整合性上多下功夫。前期课程设置时,可以借鉴美国经验,设置些基础性“补习性”课程,对原有的课程内容从难易度和内容上进行衔接,避免重复。与此同时延续中高职阶段课程的职业性,在课内实验及集中性教学环节设置课程时,将行业企业课程考虑进去,突出实践训练环节的课程内容,产学研相结合,突出技术性和就业环节,重点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3.共享校际资源,发挥联合效应。

中高职与本科分段合作培养的初衷要求将技术应用性加以延续,重点体现职业性进一步深化的特征。当前中高职与本科虽然在学历上实现了贯通,但在教学等各环节都是各行其是,贯通只停留在表象上。真正的贯通培养不代表学生转段了,就与原先学校没有关联,不意味转段后,本科院校可以切断学生以往的学习特点和习惯,真正的贯通应该将原有的优势继续保留并加以强化。首先,中高职与本科阶段教师要互换交流,分段合作中的本科阶段教师可以提前进入中高职合作院校上一些专业课程,通过上课不仅可以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而且可以了解学生心理等各方面的信息,为将来转段后的学习做好准备;学生转段后,可以继续聘请中高职院校教师来本科院校教学,特别是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教学,继续深化学生职业性培养。其次,双方学校的实验室及实习实训基地等可以实现共享,继续保留以往的优势项目,真正发挥分段合作培养的深层次内涵,体现合作培养的优势和特色。

4.内外联合,完善监控和过程评估机制。

构建中高职与本科分段合作培养,是教育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一大举措,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此非常配合。近年来,中高职与本科贯通培养的合作模式遍地开花,发展之迅速、效率之高确实很罕见。但是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不仅仅是政策制定者,更应当对合作院校具体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评估方案,对分段培养的具体环节特别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现状进行实时监控,确保分段合作培养的质量和初衷。从合作院校内部而言,应该成立合作指导委员会,可以由双方分管教学的校长牵头督办,对合作双方的执行状况建立内部评价机制,及时评价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分段合作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孔祥超.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与外延研究[J].管理观察,2014(4):96-97.

[2]贾晓慧.高职本科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教学论坛,2014(7):195-196.

[3]吴娜.“3+4”中职—本科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1):94-112.

[4]代晓容,何静.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特点[J].职教论坛,2016(4):43-48.

[5]王小云.中高职与本科分段合作培养人才探析[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9):76-79.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7SJB0502)中高职与本科分段合作培养中本科阶段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实效性、可行性研究——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高校教学管理研究课题(JY201828)转型试点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研究;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8SJA0483)应用性本科院校专业与行业融合性研究;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8 SJA0484)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学习范式”转型;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教师发展专项(J-c/2018/27)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发展;2019金陵科技学院校级教学管理课题(JXGL 201912)基于OBE理念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编制研究——以金陵科技学院为例。

猜你喜欢
中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论中国画本科学习
中高职业英语教学大纲对比与衔接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观进行全过程培育的研究